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4)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挾熱下利者。久則必傷脾陰。中寒清穀者。甚則並傷腎陽。裡寒外熱。汗出而厥。有陰內盛而陽外亡之象。通脈四逆。即四逆加乾薑一倍。所謂進而求陽。以收散亡之氣也。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趙氏曰。大腸與肺合。大抵腸中積聚。則肺氣不行。肺有所積。大腸亦不固。二害互為病。大腸病而氣塞於肺者痛。肺有積者亦痛。痛必通用。紫參通九竅。利大小腸。氣通則痛愈。積去則利自止。喻氏曰。後人有疑此非仲景之方者。夫詎知腸胃有病。其所關全在肺氣耶。程氏疑是腹痛。本草云。紫參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氣利。氣與屎俱失也。訶黎勒澀腸而利氣。粥飲安中益腸胃。頓服者。補下治下。制以急也。

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方見上)

外臺黃芩湯,治乾嘔下利。

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此與前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同。而無芍藥、甘草、生薑。有人參、桂枝、乾薑。則溫里益氣之意居多。凡中寒氣少者。可於此取法焉。其小承氣湯。即前下利譫語有燥屎之法。雖不贅可也。

白話文:

嘔吐、呃逆、下痢的病症、脈象與治療(十七)

腹瀉伴有裡熱者,時間久了必定會傷到脾的陰液。因受寒而清穀道不通者,嚴重時還會傷到腎的陽氣。內裡寒冷、體表發熱,出汗卻手足厥冷,呈現陰氣內盛、陽氣外散的現象,可用通脈四逆湯治療。通脈四逆湯就是四逆湯加倍的乾薑,目的在於溫補陽氣,以收斂散失的陽氣。

通脈四逆湯: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三兩,體壯者可用四兩)、炙甘草(二兩)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煮成一升二合,去渣,分溫服兩次。

下痢伴有胸痛,用紫參湯治療。

趙氏說:大腸與肺互相影響。大腸裡積聚了病邪,就會影響肺氣的運行;肺部有積滯,大腸也會失去固攝功能。這兩種疾病互相影響,大腸有病,氣機鬱結於肺,就會疼痛;肺部有積滯,也會疼痛。疼痛必然會伴隨腹瀉。紫參能通九竅,能通大小腸,氣機通暢了,疼痛就會減輕;積滯去除了,腹瀉自然就會停止。喻氏說:後人有人懷疑這不是張仲景的方劑,難道不知道腸胃有病,其根本原因都在肺氣嗎?程氏懷疑這是治療腹痛的方劑,《本草經》記載,紫參能治療心腹積聚、寒熱邪氣。

紫參湯: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以上二味藥,用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再加入甘草,煮成一升半,分溫服三次。

腹瀉氣多,用訶黎勒散治療。

氣多腹瀉,是指氣與大便同時失禁。訶黎勒能澀腸止瀉,又能行氣,粥飲能和胃健脾,溫養腸胃。頓服此方,能補益下焦,治療下焦虛寒,效果迅速。

訶黎勒散:

煨訶黎勒(十枚)

以上一味藥研成細末,用粥飲調服。

參考方劑: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療大便不通、呃逆頻作、神志不清。(方劑見前文)

外臺黃芩湯,治療乾嘔、下痢。

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以上六味藥,用水七升,煮成三升,溫服三次。

此方與之前的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的病症相同,但去掉了芍藥、甘草、生薑,增加了人參、桂枝、乾薑,因此溫中益氣的作用更強。凡是因受寒而氣虛者,可以參考此方。至於小承氣湯,就是之前治療下痢、神志不清且大便乾燥的方劑,這裡就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