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下 (13)
卷下 (13)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四逆湯方(見上),
桂枝湯方
桂枝,白芍,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熱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有裡虛臟脫者。亦有裡實腑閉者。昔人所謂利者不利是也。按之心下堅。其證的矣。脈雖不實大。而亦未見微弱。自宜急下。使實去則利止。通因通用之法也。脈遲為寒。然與滑俱見。則不為寒而反為實。以中實有物。能阻其脈行之機也。夫利因實而致者。實不去則利不已。
故宜急下。病已瘥而至其時復發者。陳積在脾也。脾主信。故按期復發。是當下之。令陳積去。則病本拔而愈。
大承氣湯方(見痙)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譫語者。胃實之徵。為有燥屎也。與心下堅脈滑者大同。然前用大承氣者。以因實而致利。去之惟恐不速也。此用小承氣者。以病成而適實。攻之恐傷及其正也。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枳實(三枚),厚朴(三兩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此治濕寒內淫。臟氣不固。膿血不止者之法。赤石脂理血固脫。乾薑溫胃驅寒。粳米安中益氣。崔氏去粳米加黃連、當歸。用治熱利。乃桃花湯之變法也。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此治濕熱下注。及傷寒熱邪入里作利者之法。白頭翁湯苦以除濕。寒以勝熱也。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下利後更煩者。熱邪不從下減。而復上動也。按之心下濡。則中無阻滯可知。故曰虛煩。香豉、梔子。能撤熱而除煩。得吐則熱從上出而愈。因其高而越之之意也。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愈。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通脈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文中提及的四逆湯方、大承氣湯方(見痙)、小承氣湯方、桃花湯方、白頭翁湯方、梔子豉湯方,其處方內容請參考相關醫籍。
桂枝湯方用於治療特定下痢,藥方包含桂枝、白芍、生薑、甘草、大棗。 服藥後需喝稀粥幫助藥力吸收,並溫暖身體,微微出汗最佳,不可大量出汗。 若服藥後汗出病癒,則停藥。
若下痢三部脈皆平,按壓心下堅硬,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瀉下。脈搏遲而滑,或脈反滑,也應使用大承氣湯。下痢痊癒後,於特定時間復發,表示病根未除,仍需使用大承氣湯。
下痢有裡虛臟脫或裡實腑閉的情況,需根據心下是否堅硬來判斷,按壓心下堅硬則需立即瀉下。脈搏遲緩代表寒證,但若同時脈搏滑利,則非寒證而是實證,因體內有阻礙脈行之物。下痢因實證引起,必須瀉下才能止痢。 病癒後復發,是脾臟積存宿疾,需瀉下清除積滯。
下痢伴隨譫語,表示有燥屎,宜用小承氣湯。譫語是胃實的徵兆,與心下堅硬、脈搏滑利類似,但前者用大承氣湯是因為下痢由實證引起,需迅速瀉下;而譫語則因病情已成,實證適中,需謹慎用藥,以免傷及正氣,故用小承氣湯。
下痢排出膿血,宜用桃花湯。此法治療濕寒內淫,臟腑氣虛,膿血不止。崔氏方劑去粳米,加黃連、當歸,用於治療熱痢,是桃花湯的變方。
熱痢下痢嚴重,宜用白頭翁湯。此法治療濕熱下注和傷寒熱邪入里導致的腹瀉。白頭翁湯苦寒,能除濕熱。
下痢後煩躁,按壓心下柔軟,是虛煩,宜用梔子豉湯。下痢後煩躁是熱邪未從下排出而上衝,心下柔軟表示無阻滯,故為虛煩。香豉、梔子能清熱除煩,若能引發嘔吐,則熱邪從上排出而痊癒。
下痢排出清穀,裡寒外熱,出汗卻手足厥冷,宜用通脈四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