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下 (11)
卷下 (11)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薑(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粒),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乾嘔吐逆。胃中氣逆也。吐涎沫者。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與前乾嘔吐涎沫頭痛不同。彼為厥陰陰氣上逆。此是陽明寒涎逆氣不下而已。故以半夏止逆消涎。乾薑溫中和胃。漿水甘酸。調中引氣止嘔噦也。
半夏乾薑散方
半夏,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寒邪搏飲。結於胸中而不得出。則氣之呼吸往來。出入升降者阻矣。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皆寒飲與氣。相搏互擊之證也。且飲、水邪也。心、陽臟也。以水邪而逼處心臟。欲卻不能。欲受不可。則徹心中憒憒然無奈也。生薑半夏湯。即小半夏湯。而生薑用汁。則降逆之力少。而散結之力多。乃正治飲氣相搏。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生薑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嘔止。停後服。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乾嘔噦非反胃。手足厥非無陽。胃不和。則氣不至於四肢也。橘皮和胃氣。生薑散逆氣。氣行胃和。嘔噦與厥自已。未可便認陽虛而遽投溫補也。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胃虛而熱乘之。則作噦逆。橘皮、生薑。和胃散逆。竹茹除熱止嘔噦。人參、甘草、大棗。益虛安中也。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為陽。陽者主外。陽絕不通於外。為手足寒。陽不外通。則並而上行。為上氣腳縮也。五臟為陰。陰者主內。陰絕不守於內。則下利不禁。甚者不交於陽。而隧道痹閉。為手足不仁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沉為里為下。沉中見弦。為少陽之氣滯於下而不得越。故下重。大為邪盛。又大則病進。故為未止。徐氏曰。微弱者。正衰邪亦衰也。數為陽脈。於微弱中見之。則為陽氣將復。故知利慾自止。雖有身熱。勢必自已。不得比於下利熱不止者死之例也。
白話文: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文蛤湯方:
用文蛤五兩、麻黃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粒、大棗十二枚,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癒。
乾嘔吐逆,吐涎沫,用半夏乾薑散治療。
乾嘔吐逆是胃中氣逆,吐涎沫是上焦有寒,口中多涎。這與之前的乾嘔吐涎沫頭痛不同,那屬於厥陰陰氣上逆,而這個是陽明寒涎逆氣下不去,所以用半夏止逆消涎,乾薑溫中和胃,米湯、酸漿水調和中焦,引氣止嘔噦。
半夏乾薑散方:
用半夏、乾薑等分,搗成粉末,取一匙,加米湯一升半,煎煮至七合,一次服用。
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噦非噦,胸中悶悶然無力,用生薑半夏湯治療。
寒邪與水飲停滞在胸中,不能排出,則呼吸出入升降受阻,所以出現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噦非噦的症狀,都是寒飲與氣相互搏擊的表現。而且,水飲是寒邪,心臟是陽臟,水飲逼迫心臟,想退卻不能,想接受又不行,所以胸中悶悶然無力。生薑半夏湯,就是小半夏湯,但用生薑汁,則其降逆之力較少,而散結之力較多,是治療飲氣相搏,欲出不能的良方。
生薑半夏湯方:
用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加水三升,煎煮半夏,取二升,加入生薑汁,再煎煮至一升半,稍涼後分四次服用,一日三次,夜間一次,嘔吐止後,再停服。
乾嘔噦,手足厥冷,用橘皮湯治療。
乾嘔噦不是反胃,手足厥冷也不是沒有陽氣,只是胃不和,氣血就到不了四肢。橘皮和胃氣,生薑散逆氣,氣行胃和,嘔噦和厥冷自然會好轉,不可簡單地認為是陽虛而馬上使用溫補藥物。
橘皮湯方:
用橘皮四兩,生薑半斤,加水七升,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癒。
噦逆,用橘皮竹茹湯治療。
胃虛而熱邪乘之,就會出現噦逆。橘皮、生薑和胃散逆,竹茹除熱止嘔噦,人參、甘草、大棗益氣補虛安中。
橘皮竹茹湯方:
用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加水一斗,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六腑之氣外泄,則手足冰冷,上氣喘促,腳抽筋;五臟之氣內泄,則下痢不止,嚴重者手足麻木。
六腑屬陽,陽主外,陽氣外泄不通,則手足冰冷;陽氣不能外達,則逆而上行,則上氣喘促,腳抽筋。五臟屬陰,陰主內,陰氣內泄不守,則下痢不止,嚴重者陰陽不相交,經絡閉塞,則手足麻木。
下痢,脈象沉弦者,是下腹部沉重;脈象大者,是病情未止;脈象微弱而數者,是病情將自愈。即使發熱也不致命。
沉脈指病在裡,沉而弦則少陽之氣停滯在下而不能向上,所以下腹部沉重;脈象大則邪氣盛,脈象大則病情加重,所以病情未止。徐氏說,脈象微弱者,正氣衰弱,邪氣也衰弱;脈象數是陽脈,在微弱中出現,說明陽氣將要恢復,所以知道下痢將自愈。即使有發熱,也必然自愈,不可與下痢發熱不止而致死的情況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