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下 (10)
卷下 (10)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嘔而發熱。邪在少陽之經。欲止其嘔。必解其邪。小柴胡則和解少陽之正法也。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半夏(一升),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胃反嘔吐者。胃虛不能消穀。朝食而暮吐也。又胃脈本下行。虛則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參、白蜜益虛安中。東垣云。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此大半夏湯之旨也。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經云。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也。若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所謂陰陽反作。氣逆不從。食雖入胃。而氣反出之矣。故以大黃通其大便。使濁氣下行濁道。而嘔吐自止。不然。止之降之無益也。東垣通幽湯治幽門不通。上衝吸門者。亦是此意。但有緩急之分耳。
再按、經云。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夫陽氣、天氣也。天氣閉。則地氣干矣。雲霧出於地。而雨露降於天。地不承。則天不降矣。可見天地陰陽。同此氣機。和則俱和。乖則並乖。人與天地相參。故肺氣象天。病則多及二陰脾胃。大小腸象地。
病則多及上竅。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以開提肺氣。使上竅通而下竅亦通。與大黃甘草湯之治嘔吐。法雖異而理可通也。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豬苓散治吐後飲水者。所以崇土氣。勝水氣也。茯苓澤瀉湯治吐未已。而渴欲飲水者。以吐未已。知邪未去。則宜桂枝、甘、姜散邪氣。苓、朮、澤瀉消水氣也。
茯苓澤瀉湯方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桂枝(各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吐後水去熱存。渴欲得水。與前豬苓散證同。雖復貪飲。亦止熱甚而然耳。但與除熱導水之劑足矣。乃復用麻黃、杏仁等發表之藥者。必兼有客邪鬱熱於肺。不解故也。觀方下云。汗出即愈。可以知矣。曰兼主微風脈緊頭痛者。以麻、杏、甘、石。本擅驅風發表之長耳。
白話文:
嘔吐呃逆下痢病脈證治第十七
四逆湯: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半)、炙甘草(二兩)
將以上二味藥材,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二合,過濾藥渣,分次溫服。體質強壯者,可加大附子用量至一枚,乾薑用量至三兩。
嘔吐並發熱者,用小柴胡湯。
嘔吐伴隨發熱,邪氣在少陽經,要止住嘔吐,必須先解表散邪。小柴胡湯正是和解少陽正氣的良方。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半夏(一升)、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一斗水煎煮至六升,過濾藥渣,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胃氣逆亂,嘔吐者,用大半夏湯。
胃氣逆亂嘔吐,是因胃虛弱不能消化食物,早上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吐出來。胃經原本向下運行,虛弱則會逆行,所以用半夏來降逆氣,人參、白蜜則益氣健脾安胃。東垣(指醫家李東垣)說,辛味藥物像生薑之類,可以治療嘔吐,但只適用於上焦氣機壅塞、表實的病症。若是胃虛弱,穀氣運行不暢,胸中阻塞而嘔吐,就應該補益胃氣,促進穀氣上升運行。這就是大半夏湯的用意。
大半夏湯:
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一斗二升水,加入蜂蜜充分攪拌二百四十遍,煎煮至二升半,溫服一升,剩餘分次服用。
飯後立即嘔吐者,用大黃甘草湯。
經書記載: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濁陰之氣從下竅而出,屬於天的,就向上面走;屬於地的,就向下面走。如果下焦不通暢,必然會向上逆行,這就是陰陽反作,氣機逆亂。食物雖然進入胃中,但氣卻逆流而出。所以用大黃通便,使濁氣從下焦排出,嘔吐自然就會停止。否則,單純止嘔降逆是沒有效果的。東垣的通幽湯治療幽門不通,上逆衝擊食道入口處,也是這個道理,只是緩急程度不同而已。
再按:經書記載:陽氣閉塞,地氣冒升,雲霧不精,則天上的白露不能下降。陽氣是天氣,天氣閉塞,則地氣乾燥。雲霧來自地,雨露降於天,地不承接,則天也不降。由此可見,天地陰陽的氣機是相通的,和則俱和,乖則俱乖。人與天地相參,所以肺氣應天,生病時多影響脾胃二陰;大小腸應地,生病時多影響上竅。丹溪(指醫家葉桂)治療小便不通,用吐法來宣通肺氣,使上竅通暢,下竅也就通暢了。這和大黃甘草湯治療嘔吐,方法雖然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
大黃甘草湯: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將以上二味藥材,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分次溫服。
胃氣逆亂,嘔吐且口渴想喝水者,用茯苓澤瀉湯。
豬苓散治療嘔吐後想喝水,是為了培補土氣,制伏水氣。茯苓澤瀉湯治療嘔吐尚未停止,卻口渴想喝水,是因為嘔吐未止,說明邪氣未除,所以應該用桂枝、甘草、生薑散解邪氣,茯苓、白朮、澤瀉則消除水腫。
茯苓澤瀉湯: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桂枝(各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一斗水煎煮至三升,加入澤瀉,再煎煮至二升半,溫服八合,一日三次。
嘔吐後,口渴想喝水且大量飲水者,用文蛤湯。兼治輕微風寒,脈緊頭痛。
嘔吐後,水液排出,熱邪仍在,口渴想喝水,與之前的豬苓散症狀相同,雖然大量飲水,也是因為熱邪太盛的緣故。只要服用除熱導水藥物即可。如果再用麻黃、杏仁等發散藥物,一定是因為還有外邪鬱熱在肺部,沒有解除的緣故。方劑下說汗出即愈,可以證明這一點。方劑記載兼治輕微風寒,脈緊頭痛,是因為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本來就善於驅風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