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噦而腹滿者。病在下而氣溢於上也。與病人慾吐者不同。故當視其前後二陰。知何部不利而利之。則病從下出。而氣不上逆。腹滿與噦俱去矣。

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胸中、陽也。嘔而胸滿。陽不治而陰乘之也。故以吳茱萸散陰降逆。人參、薑、棗補中益陽氣。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乾嘔吐涎沫。上焦有寒也。頭者諸陽之會。為陰寒之邪上逆而痛。故亦宜茱萸湯。以散陰氣而益陽氣。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邪氣乘虛。陷入心下。中氣則痞。中氣既痞。升降失常。於是陽獨上逆而嘔。陰獨下走而腸鳴。是雖三焦俱病。而中氣為上下之樞。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黃連、黃芩苦以降陽。半夏、乾薑辛以升陰。陰升陽降。痞將自解。人參、甘草則補養中氣。以為交陰陽通上下之用也。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斤洗),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甘草(三兩炙),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此傷寒熱邪入里作利。而復上行為嘔者之法。而雜病肝胃之火。上衝下注者。亦復有之。半夏、生薑。散逆於上。黃芩、芍藥。除熱於裡。上下俱病。中氣必困。甘草、大棗合芍藥、生薑。以安中而正氣也。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嘔吐谷不得下者。胃中有飲。隨氣上逆。而阻其谷入之路也。故以半夏消飲。生薑降逆。逆止飲消。谷斯下矣。

小半夏湯方(見痰飲)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病在膈上。病膈間有痰飲也。後思水者。知飲已去。故曰欲解。即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之義。夫飲邪已去。津液暴竭。而思得水。設不得。則津亡而氣亦耗。故當急與。而嘔吐之餘。中氣未復。不能勝水。設過與之。則舊飲方去。新飲復生。故宜豬苓散以崇土而逐水也。

豬苓散方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脈弱便利而厥。為內虛且寒之候。則嘔非火邪。而是陰氣之上逆。熱非實邪。而是陽氣之外越矣。故以四逆湯救陽驅陰為主。然陰方上衝。而陽且外走。其離決之勢。有未可即為順接者。故曰難治。或云。嘔與身熱為邪實。厥利脈弱為正虛。虛實互見。故曰難治。四逆湯舍其標而治其本也。亦通。

白話文:

嘔吐、呃逆、下痢病之脈證治法(十七)

呃逆且腹部脹滿,觀察患者前後陰部,判斷何處不通暢,使其通暢即可。

呃逆且腹部脹滿,是病在下,氣往上衝。這和想吐的感覺不同,所以要觀察前後陰部,判斷哪裡不通暢,使其通暢,這樣病氣就能從下排出,氣就不會逆上,腹部脹滿和呃逆都會消失。

嘔吐且胸部脹滿,用吳茱萸湯治療。

胸部屬於陽,嘔吐且胸部脹滿,是陽氣不足,陰氣乘勢而上。所以用吳茱萸散陰降逆,人參、薑、棗補益中陽之氣。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四味,用水五升,煮至三升,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乾嘔吐出唾沫,頭痛,用吳茱萸湯治療。

乾嘔吐出唾沫,是上焦有寒;頭是諸陽之會,因陰寒之邪逆上而疼痛,所以也適合用吳茱萸湯,以散寒氣,益陽氣。

嘔吐且腸鳴,心下痞滿,用半夏瀉心湯治療。

邪氣乘虛而入,陷入心下,導致中氣痞滿。中氣痞滿,升降失常,於是陽氣獨上逆而嘔吐,陰氣獨下走而腸鳴。雖然三焦都生病了,但中氣是上下之樞紐,所以不必治療上下,而只要治療中間。黃連、黃芩苦寒以降陽,半夏、乾薑辛溫以升陰,陰升陽降,痞滿就會自行消解;人參、甘草則補益中氣,使陰陽調和,上下通暢。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斤(洗淨),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甘草三兩(炙甘草),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用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渣,再煮至三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乾嘔且腹瀉,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

這是傷寒熱邪入裡而導致腹瀉,又上逆而嘔吐的治法;其他雜病如肝胃之火上衝下注,也可用此方。半夏、生薑散上逆之氣,黃芩、芍藥清裡熱,上下都病,中氣必然虛弱,甘草、大棗和芍藥、生薑一起,以安撫中氣,調和正氣。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味,用水一斗,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二次,夜服一次。

各種嘔吐,食物無法下嚥,用小半夏湯治療。

嘔吐食物無法下嚥,是胃中有飲,隨著氣逆上而阻礙食物下嚥,所以用半夏消飲,生薑降逆,逆氣止住,飲邪消去,食物就能下嚥了。

小半夏湯方:(見痰飲篇)

嘔吐,病在膈上,事後想喝水,這是病要痊癒的徵兆,要趕快給他喝水;想喝水,用豬苓散治療。

病在膈上,是膈間有痰飲。事後想喝水,表示飲邪已去,所以說這是要痊癒的徵兆,也就是先嘔吐後口渴,這是要痊癒的意思。飲邪已去,津液卻突然耗竭,而想喝水,如果得不到水,津液耗盡,氣也會耗損,所以要趕快給他喝水。但嘔吐之後,中氣尚未恢復,不能承受大量的水,如果給他喝太多,舊飲剛去,新飲又生,所以要用豬苓散以健脾利水。

豬苓散方: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以上三味,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約3.75克),每日三次。

嘔吐且脈弱,小便頻數,身體微熱,出現厥逆,難以治療,用四逆湯治療。

脈弱、小便頻數且厥逆,是內虛且寒的表現,嘔吐不是火邪,而是陰氣逆上;發熱不是實邪,而是陽氣外洩。所以用四逆湯救陽驅陰為主。但是陰氣正在上衝,陽氣又外洩,其離決的趨勢,未必可以立即調理,所以說難以治療。或者說,嘔吐和發熱是邪氣盛,厥逆、小便頻數、脈弱是正氣虛,虛實夾雜,所以說難以治療,四逆湯捨棄表面的症狀,治療根本,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