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癰膿。胃中有癰。膿從嘔出也。是因癰膿而嘔。膿盡癰已。則嘔自愈。不可概以止吐之藥治之也。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嘔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嘔卻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陽將復也。故曰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因熱飲水過多。熱雖解而飲旋積也。此嘔因積飲所致。故曰此屬飲家。嘔家本渴。水從嘔去故也。今反不渴者。以宿有支飲在心下。愈動而愈出也。故曰此屬支飲。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飲。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脈數為熱。乃不能消穀引飲而反吐者。以發汗過多。陽微膈虛所致。則其數為客熱上浮之數。而非胃實氣熱之數矣。客熱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不能消穀也。脈弦為寒。乃不曰寒而曰虛者。以寒在於上。而醫反下之所致。故其弦非陰寒外加之弦。而為胃虛生寒之弦矣。胃虛且寒。

陽氣無餘。則朝食暮吐而變為胃反也。讀此知數脈弦脈。均有虛候。曰熱曰寒。蓋淺之乎言脈者耳。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營虛。營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此因數為客熱。而推言脈微而數者。為無氣而非有熱也。氣者營之主。故無氣則營虛。營者血之源。故營虛則血不足。營衛俱虛則胸中之積而為宗氣者少矣。故胸中冷。

合上二條言之。客熱固非真熱。不可以寒治之。胸中冷亦非真冷。不可以熱治之。是皆當以溫養真氣為主。真氣、沖和純粹之氣。此氣浮則生熱。沉則生冷。溫之則浮焰自收。養之則虛冷自化。若熱以寒治。寒以熱治。則真氣愈虛。寒熱內賊。而其病益甚矣。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此因胃氣無餘。變為胃反。而推言其病之並在於脾也。夫胃為陽。脾為陰。浮則為虛者。胃之陽虛也。澀則傷脾者。脾之陰傷也。谷入於胃而運於脾。脾傷則不能磨。脾不磨則穀不化。而朝食者暮當下。暮食者朝當下。若穀不化。則不得下。不得下。必反而上出也。夫脾胃、土也。

土德本緩。而脈反緊。則肝有餘。土氣本和。而脈反澀。則血不足。臟真不足。而賊邪有餘。故曰難治。

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慾吐者。邪在上而氣方逆。若遽下之。病氣必與藥氣相爭。而正乃蒙其禍矣。否則裡虛邪入。病氣轉深。或痞或利。未可知也。故曰不可下之。

白話文:

嘔吐、呃逆、下痢之病,脈證與治療(十七)

如果嘔吐的人身上有癰疽膿腫,就不要治療嘔吐。膿腫會自行痊癒。

癰疽膿腫,如果膿腫在胃裡,膿液會從嘔吐物中排出。這是因為癰疽膿腫而引起的嘔吐。膿液排盡,癰疽痊癒後,嘔吐自然會停止。不能一概而用止吐藥物治療。

先嘔吐後口渴的人,這是身體想要自行痊癒的表現;先口渴後嘔吐的人,是水停留在心下,屬於飲邪停滯所致。本來嘔吐的人都會口渴,現在反而不渴了,是因為心下有支飲停滯。這屬於支飲。

嘔吐的人必定有痰飲停滯。先嘔吐後口渴的人,痰飲已經排出,胃陽將要恢復,所以說這是身體想要自行痊癒的表現。先口渴後嘔吐的人,是因為喝了過多的熱飲,雖然熱邪已解,但飲邪卻積聚起來,這種嘔吐是由於積飲引起的,所以說這是飲邪停滯。嘔吐的人本來都口渴,現在反而不渴,是因為原本就有支飲停留在心下,愈動愈吐出來。所以說這是支飲。

有人問:病人脈象數而有力,數代表有熱邪,應該消食引飲,但卻反而嘔吐,這是為什麼呢?老師回答:這是因為發汗太多,導致陽氣虛弱,膈肌氣虛,所以脈象數而有力。這種數脈是客邪所致的熱邪,並不是胃實氣熱。由於胃中虛冷,所以不能消化食物。脈象弦緊,代表虛弱,胃氣不足,早晨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吐出來,變成胃反。寒邪在上,醫生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導致脈象反而弦緊,所以稱為虛。

脈象數而有力代表有熱邪,卻不能消化食物和飲水,反而嘔吐,這是因為發汗過多,陽氣虛弱,膈肌氣虛所致,這種數脈是客邪上浮之熱,並非胃實氣熱。客邪之熱就像客人寄宿一樣,不久就會散去,所以不能消化食物。脈象弦緊代表寒邪,之所以不說寒而說虛,是因為寒邪在上,而醫生卻用了下瀉的方法治療,所以弦緊的脈象並不是陰寒外加的,而是胃虛生寒造成的。胃虛且寒,陽氣不足,就會早晨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吐出來,變成胃反。從這裡可以看出,數脈和弦脈都具有虛弱的徵候,說是熱說是寒,只是粗淺地論述脈象而已。

寸口脈微弱而數,微弱代表氣不足,氣不足則營氣虛弱,營氣虛弱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寒冷。

這是因為數脈代表客邪之熱,卻說脈微弱而數,是氣不足而不是有熱邪。氣是營氣的根本,所以氣不足則營氣虛弱。營氣是血的來源,所以營氣虛弱則血不足。營衛都虛弱,則胸中積聚的宗氣就少了,所以胸中寒冷。

綜上所述,客邪之熱並不是真正的熱,不能用寒涼的方法治療;胸中寒冷也不是真正的冷,不能用溫熱的方法治療。都應該以溫養真氣為主。真氣是純粹的元氣,這股元氣浮則生熱,沉則生冷。溫養它,則浮熱會自行收斂,虛寒也會自行轉化。如果用寒涼治療熱邪,用溫熱治療寒邪,則真氣會更加虛弱,寒熱內擾,病情就會加重。

趺陽脈浮而澀,浮代表虛弱,澀代表脾氣受損。脾氣受損則不能消化食物,早晨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吐出來,晚上吃下去的食物早晨吐出來,宿穀不化,稱為胃反。脈象緊而澀,這種病難以治療。

這是因為胃氣不足,變成胃反,並且推論其病情也與脾有關。胃屬陽,脾屬陰。浮代表虛弱,指的是胃陽虛弱;澀代表脾氣受損,指的是脾陰受損。食物進入胃,然後運送到脾。脾受損則不能消化食物,脾不能消化食物,則食物不能消化,早晨吃下去的食物晚上應該排出,晚上吃下去的食物早晨應該排出。如果食物不消化,就不能排出,不能排出,就必定會反吐出來。脾胃屬土,土性本緩,但脈象卻緊,則肝氣有餘;土氣本和,但脈象卻澀,則血不足,臟腑真氣不足,而邪氣有餘,所以說難以治療。

病人想嘔吐,不要用下瀉的方法治療。

病人想嘔吐,邪氣在上,氣機逆亂,如果立即用下瀉的方法治療,病邪必定會與藥力相爭,正氣就會受到傷害。否則,如果裡虛邪入,病邪就會加深,或者出現痞滿或者腹瀉,難以預料。所以說,不能用下瀉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