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黃土湯方

甘草,乾地黃,白朮,附子,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豆當歸散主之。(方見狐惑)

下血先血後便者。由大腸傷於濕熱。而血滲於下也。大腸與肛門近。故曰近血。赤小豆能行水濕。解熱毒。當歸引血歸經。且舉血中陷下之氣也。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心氣不足者。心中之陰氣不足也。陰不足則陽獨盛。血為熱迫。而妄行不止矣。大黃、黃連、黃芩。瀉其心之熱而血自寧。寇氏云。若心氣獨不足。則當不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此說亦通。濟眾方用大黃、生地汁治衄血。其下熱涼血。亦瀉心湯類耳。

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白話文:

驚悸、吐血、鼻出血、下血、胸悶、瘀血等症的診治方法(十六)

黃土湯方:

甘草、生地黃、白朮、附子、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斤)。以上七味藥材,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分溫服兩次。

下血,先出血後排便,這是近處出血。用赤豆當歸散治療。(方劑見狐惑篇)

下血先出血後排便,是因為大腸受濕熱損傷,導致血液滲出。大腸與肛門相近,所以稱為近處出血。赤小豆能利水除濕,解熱毒;當歸能引血歸經,並能提升下陷之氣。

心氣不足,導致吐血、鼻出血,用瀉心湯治療。

心氣不足,指的是心臟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陽氣獨盛,血液被熱迫而妄行不止。大黃、黃連、黃芩能瀉去心臟的熱邪,使出血停止。寇氏說:如果只是心氣不足,則不應當吐血、鼻出血。這是因為邪熱乘虛而入,導致吐血、鼻出血。所以用苦寒之藥瀉去熱邪,又用苦寒之藥補益心臟,一舉兩得。這種說法也通。濟眾方用大黃、生地汁治療鼻出血,其作用是清熱涼血,也與瀉心湯類似。

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以上三味藥材,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一次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