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下 (6)
卷下 (6)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病者如有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此二條。辨瘀血之見證。胸滿者。血瘀而氣為之不利也。唇痿舌青。血不榮也。口燥欲漱水者。血結則氣燥也。無寒熱。病不由表也。脈微大來遲。血積經隧。則脈澀不利也。腹不滿。其人言我滿。外無形而內實有滯。知其血積在陰。而非氣壅在陽也。故曰為有瘀血。
如有熱狀。即下所謂煩滿口乾燥而渴也。脈無熱。不數大也。有熱證而無熱脈。知為血瘀不流。不能充澤所致。故曰此為陰伏。陰伏者。陰邪結而伏於內也。故曰當下。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此但舉火邪二字。而不詳其證。按傷寒論云。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又曰。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仲景此條。殆為驚悸下血備其證歟。桂枝湯去芍藥之酸。加蜀漆之辛。蓋欲使火氣與風邪一時並散。
而無少有留滯。所謂從外來者。驅而出之於外也。龍骨、牡蠣。則收斂其浮越之神與氣爾。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龍骨(四兩),牡蠣(五兩熬),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此治飲氣抑其陽氣者之法。半夏蠲飲氣。麻黃髮陽氣。妙在作丸與服。緩以圖之。則麻黃之辛甘。不能發越津氣。而但升引陽氣。即半夏之苦辛。亦不特蠲除飲氣。而並和養中氣。非仲景神明善變者。其孰能與於此哉。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麻黃(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按、仁齋直指云。血遇熱則宣行。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營氣虛散。血亦錯行者。此乾薑、艾葉之所以用也。而血既上溢。其浮盛之勢。又非溫藥所能御者。故以柏葉抑之使降。馬通引之使下。則妄行之血順而能下。下而能守矣。
柏葉湯方
柏葉,乾薑(各三兩),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千金加阿膠三兩。亦佳。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下血先便後血者。由脾虛氣寒。失其統御之權。而血為之不守也。脾去肛門遠。故曰遠血。黃土溫燥入脾。合白朮、附子。以復健行之氣。阿膠、生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厲。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有制之師也。
白話文:
病人胸部滿悶,嘴唇乾枯萎縮,舌頭青紫,口乾舌燥,只想漱口卻不想吞咽,沒有寒熱症狀,脈象微弱有力但來得遲緩,腹部不脹滿,但病人自覺胸腹飽滿。這是瘀血造成的疾病。患者如有發熱、胸悶、口乾舌燥等熱症狀,但脈象卻沒有熱象,這是陰邪內伏,也是瘀血所致,應該服用瀉血的藥物治療。
以上兩點是辨別瘀血的症狀。胸部滿悶是因為瘀血阻礙氣血運行;嘴唇乾枯萎縮、舌頭青紫是因為血液不能滋養;口乾想漱口卻不想吞咽是因為血液凝滯導致氣機乾燥;沒有寒熱症狀表示病情並非外感;脈象微弱有力但來得遲緩是因為血液積聚在經脈血管中,導致脈象澀滯不通;腹部不脹滿,但病人自覺胸腹飽滿,表示外在沒有明顯症狀,但內在有阻塞,說明瘀血積聚在內臟,而非陽氣鬱結。因此,診斷為瘀血。
如果出現發熱症狀(也就是胸悶、口乾舌燥),但脈象卻沒有熱象(脈搏不快不強),說明是瘀血阻礙血液運行,不能滋潤身體所導致。所以稱為「陰伏」,指陰邪凝結隱伏於內。因此應該服用瀉血的藥物治療。
如果是火邪,則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療。
文中只提到「火邪」二字,未詳細說明症狀。根據《傷寒論》,傷寒脈象浮,如果用火攻法治療,會損傷陽氣,導致驚狂、坐臥不安;太陽病用火攻法,得不到汗,病人會躁動不安,病情纏綿不愈,還會吐血,這就是火邪。仲景此處的論述,大概是指驚悸、下血等症狀。桂枝湯去掉了芍藥的酸味,加入蜀漆的辛味,目的是讓火邪和風邪同時散開,不讓邪氣滯留。龍骨、牡蠣則能收斂浮越的精氣。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龍骨(四兩)、牡蠣(五兩,熬)、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味)
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一斗二升水,先煮蜀漆,減少二升水,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
心下悸動,可用半夏麻黃丸治療。
這是治療飲邪(水濕)壓抑陽氣的方法。半夏能去除飲邪,麻黃能發散陽氣。妙在於製成丸藥服用,緩慢治療,這樣麻黃的辛甘之性不會發散津液,而只提升陽氣;半夏的苦辛之性,也不僅去除飲邪,還能調和中氣。如果不是仲景這樣醫術精湛、善於變通的人,誰能想到這種妙法呢?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麻黃(各等分)
以上兩種藥物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和成小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丸,每天服用三次。
吐血不止,可用柏葉湯治療。
仁齋《直指》記載:血遇到熱則會流動,所以止血多用涼藥。但也有氣虛夾寒、陰陽失衡、營氣虛弱散失,導致血液運行錯亂的情況,這是乾薑、艾葉之所以被使用的理由。但血液已經上溢,其浮盛之勢也不是溫藥所能控制的,所以用柏葉抑制血液上溢,用馬勃引導血液下行,使妄行的血液順利下行,並能使血液歸於正常。
柏葉湯方
柏葉、乾薑(各三兩)、艾葉(三把)
以上三味藥物,用五升水,加入一升馬勃汁,一起煮至一升,分次溫服。千金方加阿膠三兩,效果更好。
下血,先大便後出血,這是遠血,可用黃土湯治療。
下血先大便後出血,是因為脾虛氣寒,失去統御血液的能力,導致血液不能正常運行。脾臟距離肛門較遠,所以稱為遠血。黃土性溫燥,能入脾經,配合白朮、附子,能恢復脾的運化功能;阿膠、生地黃、甘草能滋補耗損的血液;又擔心辛溫藥物加重病情,所以加入黃芩的苦寒之性,以制約辛溫藥物的燥烈,這就是所謂的「制約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