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黃癉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黃家日晡所本當發熱。乃不發熱而反惡寒者。此為女勞腎熱所致。與酒癉、谷癉不同。酒癉、谷癉熱在胃。女勞癉熱在腎。胃淺而腎深。熱深則外反惡寒也。膀胱急。額上黑。足下熱。大便黑。皆腎熱之徵。雖少腹滿脹。有如水狀。而實為腎熱而氣內蓄。非脾濕而水不行也。

惟是證兼腹滿。則陽氣並傷。而其治為難耳。硝石鹹寒除熱。礬石除痼熱在骨髓。骨與腎合。用以清腎熱也。大麥粥和服。恐傷胃也。

硝石礬石散方

硝石(熬黃),礬石(燒等分),

上二味為散。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酒癉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酒家熱積而成實。為心中懊憹。或心中熱痛。梔子、淡豉徹熱於上。枳實、大黃除實於中。亦上下分消之法也。

梔子大黃湯方

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小便利。則濕熱除而黃自已。故利小便為黃家通法。然脈浮則邪近在表。宜從汗解。亦脈浮者先吐之之意。但本無外風而欲出汗。則桂枝發散之中。必兼黃耆固衛。斯病去而表不傷。抑亦助正氣以逐邪氣也。

桂枝加黃耆湯方(見水氣)

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此治黃癉不濕而燥者之法。按傷寒類要云。男子女人黃癉。飲食不消。胃脹。熱生黃衣。在胃中有燥屎使然。豬膏煎服則愈。蓋濕熱經久。變為堅燥。譬如⿱分⿸厂毛曲熱久則濕去而干也。本草豬脂利血脈。解風熱。亂髮消瘀。開關格。利水道。故曰病從小便出。

豬膏發煎方

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千金云。太醫校尉史脫家婢黃病。服此。胃中燥糞下。便瘥。神驗。

黃癉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此正治濕熱成癉者之法。茵陳散結熱。五苓利水去濕也。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十分末),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黃癉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腹滿小便不利而赤為裡實。自汗出為表和。大黃硝石。亦下熱去實之法。視梔子大黃及茵陳蒿湯較猛也。

大黃硝石湯方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煮。取一升。頓服。

黃癉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便清自利。內無熱徵。則腹滿非裡實。喘非氣盛矣。雖有癉熱。亦不可以寒藥攻之。熱氣雖除。陽氣則傷。必發為噦。噦、呃逆也。魏氏謂胃陽為寒藥所墜。欲升而不能者是也。小半夏溫胃止噦。噦止然後溫理中臟。使氣盛而行健。則喘滿除。黃病去。非小半夏能治癉也。

白話文:

黃疸病脈證並治

黃疸發病時間通常在下午,本該發熱,卻不發熱反而惡寒,這是因為婦女勞損導致腎臟虛熱所致,與酒疸、谷疸不同。酒疸、谷疸的熱在胃,而婦女勞損導致的黃疸,熱在腎。胃淺而腎深,熱在深處則外在表現為惡寒。膀胱急迫、額頭發黑、腳底發熱、大便發黑,都是腎臟虛熱的徵兆。即使少腹滿脹,如同積水,實際上也是腎熱氣滯內蓄,並非脾濕導致水液運行不暢。

但如果此症狀兼有腹脹,則表示陽氣也受損,治療就比較困難了。硝石性寒鹹,能除熱;礬石能去除深入骨髓的頑固熱邪,骨與腎相通,所以用來清泄腎熱。但用大麥粥送服藥物,恐怕會傷及脾胃。

硝石礬石散:

硝石(熬至黃色)、礬石(燒至等分)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成細末。用大麥粥汁送服,每次服用一指半(約五毫升),每日三次。病情會隨著大小便排出,小便顏色變黃,大便顏色變黑,就是好轉的徵兆。

酒疸患者心中煩躁,或有灼熱疼痛,可用梔子大黃湯治療。

酒疸是因熱邪積聚而成實證,表現為心中煩躁,或心中灼熱疼痛。梔子、淡豆豉能清解上焦的熱邪,枳實、大黃能瀉下中焦的實邪,是上下分消的治療方法。

梔子大黃湯:

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枳實(五枚)、豆豉(一升)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

各種黃疸病,只要能使小便通利,就能痊癒。如果脈象浮,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可用桂枝加黃耆湯。

小便通利,濕熱就能去除,黃疸自然痊癒,所以利尿是小便通利是治療黃疸的常用方法。但如果脈象浮,則邪氣在表,應該從發汗來治療,這也與脈象浮者先催吐的治療方法相類似。但如果本無外感風邪卻要發汗,則在桂枝發散的基礎上,必須加入黃耆以固護衛氣,這樣才能祛除病邪而不傷及表氣,也是扶助正氣以驅除邪氣的意思。

桂枝加黃耆湯:(此方見水氣篇)

各種黃疸,可用豬膏發煎治療。

這是治療黃疸不濕而燥的方法。根據《傷寒類要》記載,男女黃疸,飲食不消化,胃脹,熱邪產生黃色黏膜,在胃中乾燥的糞便所致。服用豬膏煎劑就能痊癒。這是因為濕熱久病,就會轉化為乾燥,就像濕熱久久不退,濕氣會消失而變得乾燥一樣。《本草》記載豬脂能活血化瘀,解表熱,治頭髮脫落,消散瘀血,通利關節,利水道,所以說病邪從小便排出。

豬膏發煎:

豬膏(半斤)、亂髮(如雞蛋大小三枚)

將以上兩種藥材混合,用小火煎煮,頭髮融化後藥物完成,分兩次服用,病邪從小便排出。《千金要方》記載,太醫校尉史脫家的婢女患有黃疸病,服用此方後,胃中乾燥的糞便排出,病情痊癒,療效神奇。

黃疸病,可用茵陳五苓散治療。

這是治療濕熱型黃疸的正治方法。茵陳能疏散結滯的熱邪,五苓散能利水消腫除濕。

茵陳五苓散:

茵陳(十分,研末)、五苓散(五分)

將以上兩種藥材混合,飯前服用,每次服用一指半(約五毫升),每日三次。

黃疸病患者腹脹,小便不利且色赤,自汗,這是表證和裡證兼有的表現,應該瀉下,可用大黃硝石湯。

腹脹、小便不利且色赤屬於裡證;自汗屬於表證。大黃硝石湯也能瀉熱去實,療效比梔子大黃湯和茵陳蒿湯更猛烈。

大黃硝石湯: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梔子(十五枚)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至二升,去渣,加入硝石再煎,煎至一升,一次服用。

黃疸病患者小便顏色無變化,想大便,腹脹並喘息,不能去除熱邪,熱邪去除後必會發生呃逆,呃逆可用小半夏湯治療。

大便通暢,體內無熱證,則腹脹並非裡實,喘息也非氣盛。雖然有黃疸熱邪,也不可以用寒涼藥物攻治,否則熱邪雖除,陽氣卻受損,必然會發生呃逆。呃逆就是呃逆。魏氏認為是胃陽被寒藥所傷,欲升而不能。小半夏湯溫胃止呃逆,呃逆止後再溫補中焦,使氣機旺盛運行通暢,則喘息腹脹消除,黃疸病自然痊癒。小半夏湯並非直接治療黃疸,而是治療呃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