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黃癉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酒癉下之。久久為黑癉。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酒癉雖有可下之例。然必審其腹滿脈沉弦者而後下之。不然。濕熱乘虛陷入血中。則變為黑癉。目青面黑。皮膚不仁。皆血變而瘀之徵也。然雖曰黑癉。而其原則仍是酒家。故心中熱氣熏灼。如啖蒜狀。一如懊憹之無奈也。且其脈當浮弱。其色雖黑當微黃。必不如女勞癉之色純黑而脈必沉也。

師曰。病黃癉。發熱煩渴。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

煩滿燥渴。病發於熱。而復以火劫之。以熱遇熱。相得不解。則發黃癉。然非內兼濕邪。則熱與熱相攻。而反相散矣。何癉病之有哉。故曰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明其病之不獨因於熱也。而治此病者。必先審其在表在裡。而施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盡熱而腹熱尤甚。則其熱為在裡。里不可從表散。故曰當下。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脈沉者。熱難外泄。小便不利者。熱不下出。而渴飲之水。與熱相得。適足以蒸郁成黃而已。脾之脈。連舌本。散舌下。腹滿舌痿。脾不行矣。脾不行者有濕。躁不得睡者有熱。熱濕相搏。則黃癉之候也。

黃癉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

土無定位。寄王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黃者土氣也。內傷於脾。故即以土王之數。為黃病之期。蓋謂十八日脾氣至而虛者當復。即實者亦當通也。治之十日以上瘥者。邪淺而正勝之則易治。否則邪反勝正而增劇。所謂病勝臟者也。故難治。

癉而渴者。其癉難治。癉而不渴者。其癉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癉而渴。則熱方熾而濕且日增。故難治。不渴。則熱已減而濕亦自消。故可治。陰部者。里之臟腑。關於氣。故嘔。陽部者。表之軀殼。屬於形。故振寒而發熱。此陰陽內外淺深微甚之辨也。

谷癉之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癉。茵陳蒿湯主之。

谷癉為陽明濕熱瘀郁之證。陽明既郁。營衛之源。壅而不利。則作寒熱。健運之機。窒而不用。則為不食。食入則適以助濕熱而增逆滿。為頭眩心胸不安而已。茵陳、梔子、大黃。苦寒通泄。使濕熱從小便出也。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癉。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病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白話文: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酒疸往下走,久了就變成黑疸。眼睛發青,臉色發黑,心裡感覺像吃了蒜一樣,大便呈黑色,皮膚和指甲感覺麻木不仁,脈象浮弱,雖然顏色發黑但略帶黃色,因此可以診斷出來。

酒疸雖然可以服用瀉下藥,但必須仔細判斷患者腹部是否脹滿,脈象是否沉而弦,然後才能服用瀉下藥。否則,濕熱趁虛而入,侵入血液,就會變成黑疸,眼睛發青、臉色發黑、皮膚麻木不仁,這些都是血液發生變化而瘀滯的徵兆。雖然稱為黑疸,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酒疸,所以心中有熱氣灼燒,感覺像吃了蒜一樣,就像懊惱沮喪一樣難受。而且脈象應該是浮弱的,顏色雖然發黑,但應該略帶黃色,不像勞累引起的黃疸那樣顏色純黑,脈象也一定是沉的。

老師說:患了黃疸,發熱、煩躁、口渴、胸悶、口乾的,這是因為疾病發作時,火氣耗損了汗液,兩種熱邪交織而成。但黃疸的產生,是從濕邪引起的。全身發熱且發黃,肚子熱,熱邪在裡頭,應該服用瀉下藥。

煩躁、腹部脹滿、口乾舌燥,疾病因熱邪而發作,又因火邪耗損而加重,熱邪遇上熱邪,互相加重而不解,就會發作黃疸。但如果體內沒有濕邪,那麼熱邪與熱邪互相攻伐,反而會互相消散,哪裡會有黃疸病呢?所以說黃疸是從濕邪引起的,說明此病的發生不只單純是因為熱邪。治療這種病,必須先判斷邪氣在表層還是裡層,然後採取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如果全身發熱,腹部熱得更厲害,則熱邪在裡層,裡層的熱邪不能從表層散發,所以說應該服用瀉下藥。

脈象沉,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這些都是黃疸發作的表現。腹部脹滿,舌頭萎縮發黃,煩躁不安睡不著,都屬於黃疸。

脈象沉,表示熱邪難以排出體外;小便不利,表示熱邪難以下行排出;而喝的水,與熱邪互相作用,只會加重鬱熱,形成黃疸而已。脾經的脈絡,連接著舌根,散佈到舌下,腹部脹滿、舌頭萎縮,表示脾臟的功能失調。脾臟功能失調,就會有濕邪;煩躁不安睡不著,是有熱邪。熱邪和濕邪互相搏結,就會出現黃疸的症狀。

黃疸病的病程,大約以十八天為限,治療十天以上痊癒,如果病情加重,則難以治療。

土氣沒有固定的位置,它在四季的末尾各停留十八天。黃色是土氣的顏色,內傷於脾,所以就以土氣主宰的時間,作為黃疸病的病程。大概意思是說,十八天後,脾氣虛弱的應該恢復,脾氣實的也應該通暢。治療十天以上痊癒的,是因為邪氣較淺,正氣較盛,所以容易治療;否則,邪氣反勝於正氣而加重,這就是所謂的邪氣勝過臟腑,所以難以治療。

黃疸伴隨口渴,這種黃疸難以治療;黃疸不伴隨口渴,這種黃疸可以治療。黃疸發作於下腹部(陰部),患者一定會嘔吐;發作於上腹部(陽部),患者則會畏寒發熱。

黃疸伴隨口渴,表示熱邪正盛,濕邪也日漸增加,所以難以治療;不伴隨口渴,表示熱邪已經減退,濕邪也會自行消退,所以可以治療。下腹部(陰部)是裡層的臟腑,關係到氣,所以會嘔吐;上腹部(陽部)是表層的身體,關係到形體,所以會畏寒發熱。這是陰陽、內外、淺深、輕重的區別。

谷疸病,患者寒熱交替,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頭暈,心胸不安,久了就會發黃,稱為谷疸,茵陳蒿湯可以治療。

谷疸是陽明經濕熱瘀滯的證候。陽明經瘀滯,營衛之氣的來源壅塞不通,就會出現寒熱;臟腑氣機的運行受阻,就會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反而會助長濕熱,加重逆氣上衝,就會出現頭暈、心胸不安。茵陳、梔子、大黃,苦寒泄熱,可以使濕熱從小便排出。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三味,用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少到六升,再加入其他二味,煮到三升,去渣,分溫三次服用。小便應該會通暢,尿液像皂角汁一樣,顏色鮮紅,一夜之後腹部減少,黃疸從小便排出。

黃疸每天日暮時分發熱,反而畏寒,這是勞累引起的黃疸。膀胱脹痛,小腹部脹滿,全身發黃,額頭發黑,腳底發熱,因而變成黑疸,腹部脹滿像裝滿水一樣,大便一定是黑色的,有時稀溏,這是勞累引起的黃疸,不是水病。腹部脹滿的,難以治療,硝石礬石散可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