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29)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9)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證與上同。曰水飲所作者。所以別於氣分也。氣無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也。

枳朮湯方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附方

外臺防己黃耆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方見風濕)

白話文:

症狀和前面(第十三)相同。這是由水飲引起的,所以和氣分(指氣虛)的病症有所區別。氣是無形的,用辛甘藥物來散之;水是有形的,用苦味藥物來瀉之。

枳朮湯: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用水五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如果腹部柔軟,就表示藥物已經起效。

參考方劑:

外臺防己黃耆湯,用於治療風水病,脈象浮,病在表,病人可能頭汗出,但表證無其他症狀,只有下半身沉重,腰以上正常,腰以下腫脹,甚至腫到陰部,難以屈伸。(此方劑詳見風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