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28)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8)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若汗出已反發熱者。是熱與汗俱出於外。久而肌膚甲錯。或生惡瘡。所謂自內之外而盛於外也。若汗出已身重輒輕者。是濕與汗俱出也。然濕雖出而陽亦傷。久必身瞤而胸中痛。若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者。是陽上通而不下通也。故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其病之劇而未經得汗者。

則窒於胸中而不能食。壅於肉理而身體重。鬱於心而煩躁。閉於下而小便不通利也。此其進退微甚之機。不同如此。而要皆水氣傷心之所致。故曰此為黃汗。桂枝、黃耆。亦行陽散邪之法。而尤賴飲熱稀粥取汗。以發交郁之邪也。

桂枝加黃耆湯方

桂枝,芍藥,甘草,黃耆(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即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微則為氣者。為氣不足也。寒氣不足。該寸口、趺陽為言。寒而氣血復不足也。寒氣不足。則手足無氣而逆冷。營衛無源而不利。由是臟腑之中。真氣不充。而客寒獨勝。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即後所謂失氣、遺溺之端也。營衛俱勞者。營衛俱乏竭也。陽氣溫於表。故不通則身冷。

陰氣營於裡。故不通即骨疼。不通者。虛極而不能行。與有餘而壅者不同。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者。陽先行而陰不與俱行。則陰失陽而惡寒。陰先行而陽不與俱行。則陽獨滯而痹不仁也。蓋陰與陽常相須也。不可失。失則氣機不續而邪乃著。不失則上下交通而邪不容。

故曰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失氣、遺溺。皆相失之徵。曰氣分者。謂寒氣乘陽之虛。而病於氣也。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主之。

氣分即寒氣乘陽之虛。而結於氣者。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其勢亦已甚矣。然不直攻其氣。而以辛甘溫藥。行陽以化氣。視後人之襲用枳、樸、香、砂者。工拙懸殊矣。云當汗出如蟲行皮中者。蓋欲使既結之陽。復行周身而愈也。

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方

桂枝,生薑(各三兩),細辛(二兩),甘草,麻黃(各二兩),附子(一枚炮),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若汗出後又發熱,是因為熱邪和汗液都從體表排出,時間久了會導致皮膚粗糙,甚至長出惡瘡,這是內熱外發,熱邪盛於體表。若汗出後覺得身體沉重,稍後又變輕,是因為濕邪和汗液一起排出。但濕邪雖出,陽氣也受損,久了會全身抽搐,胸痛。若只有腰以上出汗,下半身不出汗,這是陽氣上通而下不通,所以腰部酸痛無力,感覺皮膚裡好像有什麼東西。如果病情嚴重,還未出汗,則會胸悶難食,身體沉重,心煩意亂,小便不利。這些症狀的輕重程度不一,但根本原因都是水氣傷及心陽所致,故稱此為「黃汗」。治療用桂枝、黃耆等藥,以行陽散邪,更重要的是服用溫熱稀粥以助發汗,排出鬱積的邪氣。

桂枝加黃耆湯方:

桂枝、芍藥、甘草、黃耆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用水八升,煮成三升,溫服一升,片刻後喝一升多溫熱稀粥以增強藥效,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若不出汗,可再服用。

老師說: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則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虛,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就會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調,營衛不調,則腹滿脅痛交替出現,氣上逆於膀胱。營衛俱疲,陽氣不通則身體冰冷,陰氣不通則骨頭疼痛。陽氣先通則惡寒,陰氣先通則麻木不仁。陰陽調和,氣血才能運行,氣機一轉,邪氣就能散去。實證則氣機失調,虛證則遺尿。此為氣分證。

微弱則為氣虛,是氣不足;寒氣不足,寸口、趺陽脈都反映出來,寒邪與氣血皆不足。寒氣不足,則手足無氣而冰冷,營衛失調。因此臟腑真氣不足,寒邪獨盛,則腹滿脅痛交替出現,氣上逆於膀胱,這就是所謂的氣機失調、遺尿的根源。營衛俱疲,指的是營衛都極度虛弱。陽氣溫煦於體表,不通則身體冰冷;陰氣滋養於內臟,不通則骨頭疼痛。不通,是因極度虛弱而氣血運行受阻,與氣機壅塞不同。陽氣先通則惡寒,陰氣先通則麻木不仁,是因為陽氣先行而陰氣不隨之運行,陰氣失卻陽氣的溫煦而惡寒;陰氣先行而陽氣不隨之運行,陽氣獨滯而麻木不仁。陰陽互根互用,不可偏廢,偏廢則氣機不暢,邪氣侵襲;陰陽調和,則氣血通暢,邪氣不得侵入。

所以說陰陽調和,氣血才能運行,氣機一轉,邪氣就能散去。氣機失調、遺尿,都是陰陽失調的表現。所謂氣分證,是指寒邪乘虛而入,損傷陽氣而致病。

氣分證,心下堅硬如盤,邊緣如旋盤狀,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主治。

氣分證,即寒邪乘虛而入,結聚於氣分,心下堅硬如盤,邊緣如旋盤狀,病情已很嚴重了,但不直接攻邪,而用辛甘溫藥,溫陽化氣。與後人使用枳實、白朮、香附、砂仁等藥相比,高下立判。所謂汗出如蟲行皮中,是指希望已結聚的陽氣,再次運行全身而痊癒。

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方:

桂枝、生薑各三兩,細辛二兩,甘草、麻黃各二兩,附子(炮製)一枚,大棗十二枚。用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成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痊癒。

心下堅硬如盤,邊緣如旋盤狀,是水飲停滯所致,枳朮湯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