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27)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7)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水氣脈沉小者屬少陰。言腎水也。脈浮者為風。即風水也。其無水而虛脹者。則為氣病而非水病矣。氣病不可發汗。水病發其汗則已。然而發汗之法。亦有不同。少陰則當溫其經。風水即當通其肺。故曰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脈浮者。宜杏子湯。沉謂少陰。浮謂風也。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湯方(缺。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厥而皮水者。水邪外盛。隔其身中之陽。不行於四肢也。此厥之成於水者。去其水則厥自愈。不必以附子、桂枝之屬。助其內伏之陽也。蒲灰散義見前。

蒲灰散方(見消渴)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湯主之。

黃汗之病。與風水相似。但風水脈浮。而黃汗脈沉。風水惡風。而黃汗不惡風為異。其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則黃汗之所獨也。風水為風氣外合水氣。黃汗為水氣內遏熱氣。熱被水遏。水與熱得。交蒸互郁。汗液則黃。黃耆、桂枝、芍藥。行陽益陰。得酒則氣益和而行愈周。

蓋欲使營衛大行。而邪氣畢達耳。云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積藥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按前第二條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第四條云。身腫而冷。狀如周痹。此云黃汗之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後又云劇者不能食。身疼重。小便不利。何前後之不侔也。豈新久微甚之辨歟。夫病邪初受。其未郁為熱者。則身冷。小便利。口多涎。其鬱久而熱甚者。則身熱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耆芍桂酒湯方

黃耆(五兩),芍藥,桂枝(各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嘗暮盜汗出者。此營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兩脛自冷者。陽被鬱而不下通也。黃汗本發熱。此云假令發熱。便為歷節者。謂脛熱。非謂身熱也。蓋歷節黃汗。病形相似。而歷節一身盡熱。黃汗則身熱而脛冷也。食已汗出。又身嘗暮臥盜汗出者。營中之熱。因氣之動而外浮。或乘陽之間而潛出也。然黃汗、郁證也。汗出則有外達之機。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水腫脈象沉而微弱的,屬於少陰經,指的是腎水不足。脈象浮的,是風邪,也就是風水症。如果沒有水腫卻虛脹的,那是氣病而非水病。氣病不能發汗治療,水病發汗則可痊癒。然而,發汗的方法也有不同,少陰經虛寒者應溫補經絡,風水症則應疏通肺氣。所以,脈象沉的,應該服用麻黃附子湯;脈象浮的,應該服用杏子湯。脈沉指少陰經,脈浮指風邪。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製)。

以上三味藥,用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二升半,溫服八合,一日三次。

杏子湯方:(方劑缺失,可能為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四肢厥冷且水腫的,用蒲灰散治療。

四肢厥冷且水腫,是水邪外盛,阻礙了體內陽氣的運行,不能到達四肢。這是水邪導致的厥冷,去除水邪,厥冷自然會好轉,不必用附子、桂枝等溫陽藥來助長體內潛伏的陽氣。蒲灰散的功效已在前文說明。

蒲灰散方:(詳見消渴篇)

問:黃汗病患者,身體腫脹,發熱、出汗且口渴,症狀類似風水症,汗液沾濕衣物,顏色呈正黃色,像柏樹汁液一樣,脈象沉弱,這是怎麼引起的?

答:這是因為出汗後在水中沐浴,水從汗孔進入身體而引起的。應該用耆芍桂酒湯治療。

黃汗病與風水症相似,但風水症脈象浮,而黃汗病脈象沉;風水症怕風,而黃汗病不怕風,這是兩者的區別。汗液沾濕衣物,顏色呈正黃色,像柏樹汁液一樣,這是黃汗病的獨特症狀。風水症是風邪與水邪結合,黃汗病則是水邪內阻,遏制了熱氣,熱氣被水邪所阻,水邪與熱邪交結互鬱,汗液就變成黃色。黃耆、桂枝、芍藥能運行陽氣,滋補陰液,加入酒能使氣血更加平和,藥效更加通暢。

目的是讓營氣和衛氣充分運行,使邪氣全部排出。服用苦酒可能會有阻滯,想通暢但尚未通暢,久積藥力,就會自行通暢。所以說,服用六七天后才能痊癒。

按:前面第二條記載,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口吐過多唾液,這是黃汗病;第四條記載,身體腫脹且寒冷,症狀像痹證,這也說是黃汗病。而這裡記載的黃汗病,是身體腫脹,發熱、出汗且口渴,後面又說嚴重者不能進食,身體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前後記載不一致。難道是病情新舊、輕重不同的區別嗎?疾病初期,邪氣尚未鬱積化熱,則身體寒冷,小便通利,口吐過多唾液;邪氣鬱積日久,熱邪加重,則身體發熱口渴,小便不利,這也是自然規律。

耆芍桂酒湯方: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以上三味藥,用苦酒一升,水七升混合,煮至三升,溫服一升,如有心煩,服用六七天即可痊癒。如果心煩不止,是苦酒阻滯所致。

黃汗病患者,兩脛冰冷,即使發熱,這屬於歷節病。飯後出汗,並且經常在傍晚臥床時盜汗,這是營氣不足。如果出汗後反而發熱,時間久了,身體必然會出現甲錯(皮膚病變),發熱不止,必然會生長惡瘡;如果身體沉重,出汗後反而感覺輕便,時間久了,必然會出現肢體抽搐,抽搐也就是胸痛。又從腰部以上出汗,腰部以下不出汗,腰部酸痛無力,感覺好像皮膚裡面有什麼東西,嚴重者不能進食,身體沉重疼痛,煩躁不安,小便不利,這是黃汗病,應該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

兩脛冰冷,是陽氣被鬱積,不能下達通行。黃汗病本來是發熱,這裡說「即使發熱」,是指小腿發熱,而不是全身發熱,這是因為歷節病和黃汗病症狀相似,但歷節病全身發熱,而黃汗病則是身體發熱,小腿冰冷。飯後出汗,並且經常在傍晚臥床時盜汗,是營氣中的熱邪,由於氣血的活動而外浮,或者趁陽氣之間潛出。然而,黃汗病是鬱證,出汗則有邪氣外達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