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26)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6)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咽喉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系不去。其病不除。復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

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此水氣先得。而沖氣後發之證。面目肢體俱腫。咽喉噎塞。胸脅滿痛。有似留飲。而實挾沖氣也。沖氣宜溫降。不宜攻下。下之亦未必去。故曰氣系不去。其病不除。醫乃不知而復吐之。胃氣重傷。胃液因盡。故咽燥欲飲水。而小便不利。水穀不化。且聚水而成病也。是當養胃氣以行水。

不宜徑下其水。水雖下。終必復聚。故暫瘥而尋復如前也。水聚於中。氣衝於下。其水揚溢上。及肺位。則咳且喘逆。是不可攻其水。當先止其沖氣。沖氣既止。然後水氣可去。水去則咳與喘逆俱去矣。先治新病。病當在後者。謂先治其沖氣。而後治其水氣也。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已黃耆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此條義詳痙濕暍篇。雖有風水、風濕之異。然而水與濕非二也。

防己黃耆湯方(見濕病)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此與上條證候頗同。而治特異。麻黃之發陽氣。十倍防己。乃反減黃耆之實表。增石膏之辛寒。何耶。脈浮不渴句。或作脈浮而渴。渴者熱之內熾。汗為熱逼。與表虛出汗不同。故得以石膏清熱。麻黃散腫。而無事兼固其表也。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風水加朮四兩。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皮中水氣。浸淫四末。而壅遏衛氣。氣水相逐。則四肢聶聶動也。防己、茯苓善驅水氣。桂枝得茯苓。則不發表而反行水。且合黃耆、甘草。助表中之氣。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里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里水。即前一身面目黃腫。脈沉。小便不利之證。越婢湯義見前。甘草、麻黃。亦內助土氣。外行水氣之法也。

越婢加朮湯方(見上),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白話文:

咽喉堵塞,脅肋下疼痛,醫生誤以為是停滯的水飲,便使用峻下之法,但氣機仍不通暢,病情未除,又再次催吐,導致胃氣虛弱,咽喉乾燥想喝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部手腳浮腫。又用葶藶丸瀉水,當時症狀略微好轉,但飲食過度後,腫脹又復發如前,胸脅部劇烈疼痛,如同奔豚病,水氣上泛則咳嗽、喘息、氣逆。應當先治療沖任之氣,使其平復,然後再治療咳嗽,咳嗽停止,喘息自然會痊癒。

先治新發的疾病,舊病才能後治。

這是水氣先出現,而沖任之氣後發的症狀。面部肢體都腫脹,咽喉堵塞,胸脅部脹滿疼痛,看似留飲,實則兼夾沖任之氣失調。沖任之氣宜溫和調降,不宜峻下,瀉下也未必能去除水飲,所以說「氣系不去,其病不除」。醫生卻不知情,又再次催吐,嚴重損傷了胃氣,胃液耗竭,所以咽喉乾燥想喝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而且水液停聚而導致疾病。所以應該養護胃氣以利水液運行。

不應該直接瀉下水液,即使瀉下水液,最終還是會再次積聚,所以暫時好轉,不久又復發如前。水液聚積在體內,氣衝於下,水氣上泛到肺部,就會咳嗽、喘息、氣逆。這不能攻伐水液,應當先止住沖任之氣,沖任之氣平復後,然後水氣才能去除,水氣去除後,咳嗽和喘息氣逆都自然會消失。先治新病,病當在後,是指先治療沖任之氣,然後再治療水氣。

風水病,脈象浮大,身體沉重,汗出惡風者,用防己黃耆湯治療。腹部疼痛者,加芍藥。

這條詳見《痙濕暍篇》。雖然有風水、風濕之別,但水與濕並非兩種不同的病理。

(防己黃耆湯方見濕病篇)

風水病惡風,全身腫脹,脈象浮大,不渴,自汗出,沒有高熱,用越婢湯治療。

這條與上一條症狀頗為相似,但治療方法卻不同。麻黃能發散陽氣,防己的劑量是黃耆的十倍,反而減少了黃耆固表之力,增加了石膏的辛寒之性,這是為什麼呢?脈象浮大不渴一句,也可能作脈象浮大而渴,渴者是熱在內盛,汗是被熱逼出來的,與表虛自汗不同,所以可以用石膏清熱,麻黃散腫,而無需兼顧固表。

(越婢湯方: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浮沫,再加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次服用。惡風者加附子一枚,風水病加蒼朮四兩。)

皮水病,四肢腫脹,水氣停滯在皮膚之中,四肢麻木蠕動者,用防己茯苓湯治療。

皮下水氣浸淫四肢末端,阻遏衛氣,氣水相搏,所以四肢麻木蠕動。防己、茯苓善於驅除水氣,桂枝配茯苓,則不發汗而能利水,並且配合黃耆、甘草,以助益表氣,以增強防己、茯苓的療效。

(防己茯苓湯方: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次服用。)

里水病,用越婢加朮湯或甘草麻黃湯治療。

里水,就是前面所說的一身面目黃腫,脈沉,小便不利等症狀。越婢湯的功效已詳見前文。甘草、麻黃,也是內助脾土之氣,外行水氣的方法。

(越婢加朮湯方見上文,甘草麻黃湯方:甘草二兩,麻黃四兩,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浮沫,再加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防風寒。)

水病的脈象沉細,屬於少陰經,脈象浮大者是風水病,沒有水腫而虛脹者是氣病,水氣病只要發汗就能痊癒。脈象沉者,宜用麻黃附子湯;脈象浮者,宜用杏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