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25)
卷中 (25)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肺以其水行於身則腫。無氣以化其水。則小便難。鴨溏。如鴨之後。水糞雜下也。脾主腹而氣行四肢。脾受水氣。則腹大四肢重。津氣生於穀。穀氣運於脾。脾濕不運。則津液不生而少氣。小便難者。濕不行也。身半以下。腎氣主之。水在腎。則腰痛、臍腫、腹大也。不得溺。
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者。腎為陰。水亦為陰。兩陰相得。陽氣不行。而濕寒獨勝也。面反瘦者。面為陽。陰盛於下。則陽衰於上也。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腰以下為陰。陰難得汗而易下泄。故當利小便。腰以上為陽。陽易外泄。故當發汗。各因其勢而利導之也。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此合診寸口、趺陽。而知為寒水勝而胃陽不行也。胃陽不行。則水穀不化。水穀不化。則脾胃俱衰。脾氣主裡。故衰則鶩溏。胃氣主表。故衰則身腫也。少陽者。生氣也。少陰者。地道也。而俱受氣於脾胃。脾胃衰則少陽脈卑。而生氣不榮。少陰脈細。而地道不通。男子則小便不利。
婦人則經血不通。而其所以然者。則皆陽氣不行。陰氣乃結之故。曰血分者。謂雖病於水。而實出於血也。
師曰。寸口脈沉而數。數則為出。沉則為入。出則為陽實。入則為陰結。趺陽脈微而弦。微則無胃氣。弦則不得息。少陰脈沉而滑。沉則為在裡。滑則為實。沉滑相搏。血結胞門。其瘕不寫。經絡不通。名曰血分。
此合診寸口、趺陽、少陰。而知其氣壅於陽。胃虛於中。而血結於陰也。出則為陽實者。肺被熱而治不行也。弦則不得息者。胃受制而氣不利也。夫血結在陰。惟陽可以通之。而胃虛受制。肺窒不行。更何恃而開其結。行其血耶。惟有凝聚癃閉。轉成水病而已。故曰血結胞門。
其瘕不寫。經絡不通。名曰血分。亦如上條所云也。但上條之結。為血氣虛少而行之不利也。此條之結。為陰陽壅鬱而欲行不能也。仲景並列於此。以見血分之病。虛實不同如此。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
此復設問答。以明血分、水分之異。血分者。因血而病為水也。水分者。因水而病及血也。血病深而難通。故曰難治。水病淺而易行。故曰易治。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
白話文:
肺部若水氣運行於全身,則會導致身體腫脹。若缺乏氣化水液的功能,則小便困難,大便稀溏如鴨糞,水樣便與糞便混雜。脾臟主管腹部,其氣運行於四肢,若脾臟受水氣困阻,則腹部膨大,四肢沉重。津液由食物所生,食物之氣由脾臟運化,若脾濕不運,則津液不能生成,導致氣虛,小便不利,皆因濕邪阻滯不通。身體下半身由腎氣主宰,若水停滯於腎,則腰痛、肚臍腫脹、腹部膨大,且小便不通。
陰部潮濕,如同牛鼻上的汗水,腳部冰冷,這是因為腎屬陰,水也屬陰,兩陰交合,陽氣運行受阻,寒濕之邪獨盛。面部消瘦,是因為面部屬陽,陰邪盛於下焦,則陽氣衰弱於上焦。
老師說:凡是水腫的病人,腰部以下腫脹,應當利小便;腰部以上腫脹,應當發汗才能痊癒。
腰部以下屬於陰,陰部不易發汗而容易瀉下,所以應當利小便;腰部以上屬於陽,陽氣容易向外發散,所以應當發汗。治療應根據病情而採取不同的方法。
老師說: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隱伏,水谷不化,脾氣虛弱則大便稀溏,胃氣虛弱則身體腫脹,少陽脈弱,少陰脈細,男性則小便不利,女性則月經不通。月經屬血,血行不利則化為水,稱為血分證。
這是結合寸口脈與趺陽脈的診斷,知道是寒水盛而胃陽不運。胃陽不運則水谷不化,水谷不化則脾胃俱虛。脾氣主裡,故虛弱則大便稀溏;胃氣主表,故虛弱則身體腫脹。少陽脈是生氣之脈,少陰脈是地道之脈,二者都受氣於脾胃,脾胃虛弱則少陽脈弱,生氣不榮;少陰脈細,地道不通。男性則小便不利,女性則經血不通。其根本原因都是陽氣不運,陰氣凝結所致。稱為血分證,是指雖然是水腫病,但實則病在血分。
老師說:寸口脈沉而數,數則為陽氣外洩,沉則為陰氣內結;趺陽脈微弱而弦,微弱則無胃氣,弦則氣機不利;少陰脈沉而滑,沉則為病在裡,滑則為實邪。沉滑相搏,血液凝結於胞門,形成腫塊,經絡不通,稱為血分證。
這是結合寸口脈、趺陽脈、少陰脈的診斷,知道是陽氣壅滯,胃氣虛弱,而血液凝結於陰分。陽氣外洩是因為肺熱而氣機不利;弦脈是因為胃受制而氣機不利。血液凝結於陰分,唯有陽氣可以通利,但胃氣虛弱受制,肺氣閉塞不通,又怎能開通血結,運行血液呢?只能是凝滯閉阻,轉化成水腫病。所以稱之為血結胞門,腫塊不消,經絡不通,名曰血分證。這與前述情況相同,只是前述情況是血氣虛少而運行不利,而此情況是陰陽壅滯而欲行不能。張仲景將這兩種情況並列,以說明血分證的虛實不同。
問:疾病中有血分證和水分證,這是什麼意思?老師說:月經先期停止,然後患水腫,稱為血分證,這種病難治;先患水腫,然後月經停止,稱為水分證,這種病易治。為什麼呢?因為排出水分,月經自然會來。
這段是通過問答,來區分血分證和水分證的不同。血分證是因血分病變而導致水腫;水分證是因水濕病變而影響到血分。血分病變深在而難以通利,所以難治;水濕病變淺表而易於通行,所以易治。
問:病人水腫,面目、身體、四肢都腫脹,小便不利,脈象卻沒有顯示水腫,反而顯示胸痛,氣上衝咽喉,狀如炙肉,並略有咳嗽氣喘,如同老師所說,這應屬於哪種類型的脈象?老師說: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於關元穴,初期症狀輕微,年富力強時可能感覺不到,但陽氣衰弱之後,營衛失調,陽氣受損,陰邪盛極,寒邪微動,腎氣上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