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24)
卷中 (24)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熱而潛。則熱有內伏之勢。而無外發之機矣。故曰沉。熱而止。則熱有留滯之象。而無運行之道矣。故曰伏。熱留於內而不行。則水氣因之而蓄。故曰沉伏相搏。名曰水。熱留於內。則氣不外行。而絡脈虛。熱止於中。則陽不下化。而小便難。以不化之水。而當不行之氣。則惟有浸淫軀殼而已。
故曰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此亦所謂陰氣傷者。水為熱蓄不下者也。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於腸間。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
此二條並陽衰陰勝之證。而寸口則主衛氣。少陰則主腎陽。主衛氣者。寒從外得。而陽氣被抑。主腎陽者。寒自內生。而氣化不速。亦即所謂陽氣竭者。水與寒積而不行者也。
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水為陰。陰盛故令脈沉。又水行皮膚。營衛被遏。亦令脈沉。若水病而脈出。則真氣反出邪水之上。根本脫離。而病氣獨勝。故死。出與浮迥異。浮者盛於上而弱於下。出則上有而下絕無也。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目下有臥蠶者。目下微腫。如蠶之臥。經所謂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水氣足以潤皮膚而壅營衛。故面目鮮澤。且脈伏不起也。消渴者。陽氣被鬱而生熱也。病水。因水而為病也。夫始因水病而生渴。繼因消渴而益病水。於是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水氣瘀壅而不行。脈道被遏而不出。其勢亦太甚矣。故必下其水。以通其脈。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下利後陰亡無液。故渴欲飲水。而土虛無氣。不能制水。則又小便不利。腹滿因腫。知其將聚水為病矣。
若小便利。則從下通。汗出則從外泄。水雖聚而旋行。故病當愈。然其所以汗與利者。氣內復而機自行也。豈辛散淡滲。所能強責之哉。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心、陽臟也。而水困之。其陽則弱。故身重而少氣也。陰腫者。水氣隨心氣下交於腎也。肝病喜歸脾。脾受肝之水而不行。則腹大不能轉側也。肝之腑在脅。而氣連少腹。故脅下腹痛也。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者。肝喜沖逆而主疏泄。水液隨之而上下也。肺主氣化。治節一身。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體內有熱,但潛伏未發,稱為「沉」。體內有熱,停滯不動,稱為「伏」。熱停留在體內不運行,就會導致水氣蓄積,這就是「沉伏相搏」,稱為水病。熱滯於內,氣機外泄受阻,經絡虛弱,熱停留在體內,陽氣不能下行化氣,小便困難。因為水液不能代謝,氣機運行受阻,只能浸淫肌膚。
所以說,這是虛弱與水氣相搏。水氣流注於皮膚,就成了水腫。這也是陰氣受損,水液因熱而蓄積不得下行。
寸口脈弦緊,弦脈表示衛氣運行不暢,因此惡寒,水液不能正常流動,停滯於腸道;少陰脈緊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不利。
以上兩點都是陽氣衰弱,陰氣盛的表現。寸口脈主衛氣,少陰脈主腎陽。衛氣受損,寒邪由外侵入,陽氣受抑制;腎陽受損,寒邪由內生,氣化功能減弱。這就是陽氣衰竭,水寒積聚,不能運行的病症。
脈象沉,就應該考慮有水腫。身體腫脹沉重,水病而脈象浮出者預後不良。
水屬陰,陰盛則脈沉。水液流注皮膚,營衛之氣受阻,也會導致脈象沉。如果水病而脈象浮出,則說明真氣反被邪水所衝,根本元氣脫離,而病邪獨盛,因此預後不良。這種「脈出」與「脈浮」不同,「脈浮」是上部強盛,下部虛弱;而「脈出」是上部強盛,下部卻完全沒有氣機。
水病人目下有臥蠶(眼袋),面色光澤,脈象沉伏,此人消渴,腹部膨大,小便不利,脈象沉而細弱,表示有水腫,可以考慮使用瀉下方法治療。
目下有臥蠶,指的是目下微腫,像蠶一樣臥伏。經書上說,腹部積水的人,一定會出現目下腫脹。水氣充足可以滋潤皮膚,但阻礙營衛之氣,因此面色光澤,脈象沉伏。消渴是陽氣鬱滯而生熱。水病是因水而致病。開始是水病而導致口渴,繼而因消渴而加重水病,於是腹部膨大,小便不利,脈象沉而細弱。水氣鬱結不通,脈道受阻,病情非常嚴重,所以必須瀉下水液,以通利脈道。
問:下痢後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腫大,這是什麼原因?答:這是水病。如果小便通暢,或出汗,就會自愈。
下痢後,陰液耗損,因此口渴想喝水。脾土虛弱,無力制約水液,就會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腫大,說明水液將要積聚成病。
如果小便通暢,則從下排出;出汗則從體表排出。水液雖然積聚,但仍能運行,所以病情會好轉。而之所以能出汗和通利,是因為體內氣機恢復,臟腑功能自行運轉,而不是依靠辛散、淡滲等藥物所能強求的。
心臟積水:身體沉重,氣短,不能平臥,煩躁不安,陰部腫脹。肝臟積水:腹部膨大,不能翻身,脅肋下腹部疼痛,時常有津液分泌,小便可以持續通暢。肺臟積水:身體腫脹,小便困難,時常排出稀軟的糞便。脾臟積水:腹部膨大,四肢沉重,津液不分泌,只是氣短,小便困難。腎臟積水:腹部膨大,肚臍腫脹,腰痛,小便困難,陰部潮濕,如同牛鼻上的汗液,腳部冰冷,而臉部卻消瘦。
心臟屬陽,水液困阻於心,陽氣就虛弱,所以身體沉重,氣短。陰部腫脹是水氣隨著心氣下行,交於腎臟。肝病多累及脾臟,脾臟受肝臟水氣的影響而不能運行,所以腹部膨大,不能翻身。肝臟的腑在脅肋,氣機與少腹相連,所以脅肋下腹部疼痛。時常有津液分泌,小便持續通暢,是因為肝臟喜沖逆,主疏泄,水液隨著肝氣的疏泄而上下運行。肺臟主氣化,調節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