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3)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太陽有寒,則脈緊骨疼;有濕,則脈濡身重;有風,則脈浮體酸。此明辨也。 今得傷寒脈而骨節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即非傷寒,乃風水外勝也。風水在表而非里,故不渴。風固當汗;水在表者亦宜汗。故曰汗出即愈。然必氣盛而實者,汗之乃愈,不然則其表益虛,風水雖解,而惡寒轉增矣。

故曰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若其渴而不惡寒者,則非病風,而獨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視風水為較深矣。其證身腫而冷,狀如周痹。周痹為寒濕痹其陽,皮水為水氣淫於膚也。 胸中窒,不能食者,寒襲於外,而氣窒於中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熱為寒鬱,而寒甚於暮也。

寒濕外淫,必流關節。故曰此為黃汗,痛在骨節也。其咳而喘不渴者,水寒傷肺,氣攻於表,有如腫病,而實同皮水。故曰發汗則愈。 然此諸病,若其人渴而下利,小便數者,則不可以水氣當汗而概發之也。仲景丁寧之意,豈非慮人之津氣先亡耶?

或問前二條云:風水外證,骨節疼;此云骨節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前條云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 曰:風與水合而成病,其流注關節者,則為骨節疼痛;其侵淫肌體者,則骨節不疼,而身體酸重,由所傷之處不同故也。 前所云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謂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猶可發其汗也。此所謂渴而不惡寒者,所以別於風水之不渴而惡風也。程氏曰:水氣外留於皮,內薄於肺,故令人渴是也。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朮湯主之。(方見中風)

里水,水從里積,與風水不同。故其脈不浮而沉。而盛於內者必溢於外,故一身面目悉黃腫也。水病小便當不利,今反自利,則津液消亡,水病已而渴病起矣。 越婢加朮,是治其水,非治其渴也。以其身面悉腫,故取麻黃之發表;以其腫而且黃,知其濕中有熱,故取石膏之清熱,與白朮之除濕。 不然,則渴而小便利者,而顧犯不可發汗之戒耶?或云此治小便利黃腫未去者之法:越婢散肌表之水,白朮止渴生津也。亦通。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即胸滿短氣。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趺陽雖系胃脈,而出於陰部,故其脈當伏。今反緊者,以其腹中宿有寒疾故也。寒則宜溫而反下之,陽氣重傷,即胸滿短氣。其反數者,以其胃中有熱故也。熱則當消穀而小便數,今反不利,則水液日積,故欲作水。 夫陰氣傷者,水為熱蓄而不行;陽氣竭者,水與寒積而不下。仲景並舉二端,以見水病之原有如此也。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 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 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白話文:

太陽經受寒邪,則脈象緊,骨頭疼痛;若感受濕邪,則脈象濡弱,身體沉重;若感受風邪,則脈象浮,身體酸痛。這是辨別病因的明確方法。現在,如果病人患了傷寒,卻沒有骨節疼痛,反而身體沉重酸痛,就不是傷寒,而是風水邪氣外侵。風水邪氣停留在肌表,尚未深入內臟,所以不口渴。風邪當以發汗治療,表邪的水氣也宜發汗,所以說汗出即愈。但是,必須是氣盛體實的人才能發汗治療,否則,表邪雖解,卻會惡寒加重。

所以說,惡寒是因體虛而發汗所致。如果病人口渴但不惡寒,就不是單純風邪,而是單獨的水邪,水邪不在皮膚表面,而在皮膚之中,這是較深層次的风水病。其症狀是身體浮腫冰冷,狀似周痹。周痹是寒濕痹阻陽氣,而皮水是水氣浸淫於皮膚。胸悶氣堵,不能進食,是寒邪襲於外,而氣機鬱滯於內。腹部絞痛,晚上煩躁失眠,是寒邪鬱結化熱,而寒邪在晚上加重。

寒濕外侵,必會流注關節,所以稱為黃汗,疼痛在骨節。病人咳嗽氣喘但不口渴,是寒邪傷及肺部,邪氣搏於肌表,類似腫病,但實質上是皮水。因此,說發汗則愈。然而,以上這些疾病,如果病人口渴,並且大便溏瀉,小便頻數,就不能用治療水氣的方法一概發汗治療。仲景如此慎重,豈不是擔心病人津液先被耗傷嗎?

有人問,前面兩條說,風水外證,骨節疼痛,這裡卻說骨節不痛,身體反而沉重酸痛;前面說皮水不口渴,這裡卻說口渴是怎麼回事?回答是:風邪和水邪結合而致病,若流注關節,則引起骨節疼痛;若侵淫肌膚,則骨節不痛,而身體酸重,這是因為受邪部位不同造成的。前面所說的皮水不口渴,並不是說皮水本身不口渴,而是指腹部膨脹如鼓而不口渴。

疾病表證盛而未入裡,尚可發汗。這就是前面所說口渴但不惡寒,與風水病不渴而惡寒的區別。程氏說:水氣停留在皮膚表面,內損於肺,所以使人感到口渴。

裡水病,全身面目黃腫,脈象沉,小便不利。所以稱為裡水病。假如小便自利,這是津液虧損,所以口渴。越婢加朮湯主治。(方劑見中風篇)

裡水,水邪從內積聚,與風水病不同,所以脈象不浮而沉。邪氣盛於內必然溢於外,所以全身面目都黃腫。水病當小便不利,現在反而自利,這是津液消亡,水病已經存在,而口渴的病症又出現了。越婢加朮湯是治療水邪,而不是治療口渴。因為病人面目都腫脹,所以用麻黃發散表邪;因為腫脹而且發黃,知道濕邪中夾雜著熱邪,所以用石膏清熱。

再用白朮除濕。不然,如果病人口渴,小便自利,豈不是違背了不可發汗的禁忌嗎?有人說,這是治療小便自利,黃腫未消的辦法。越婢湯散解肌表的水邪,白朮止渴生津,這也是通達的。

趺陽脈應該沉伏,現在卻緊弦,本來自有寒邪;疝氣、腹部疼痛,醫生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胸悶氣短。趺陽脈應該沉伏,現在卻頻數,本來自有熱邪;飲食消減,小便頻數,現在反而不利,這是將要形成水腫。

趺陽脈雖然屬於胃經,但卻從陰部出來,所以脈象應該沉伏,現在卻緊弦,是因為腹部本來就有寒邪。寒邪當用溫熱之法治療,卻用下瀉的方法,陽氣嚴重受損,就會胸悶氣短。脈象頻數,是因為胃中有熱邪。熱邪當飲食消減,小便頻數,現在反而不利,則水液日積月累,所以將要形成水腫。陰氣受損,水邪因熱邪蓄積而不能運行;陽氣衰竭,水邪與寒邪積聚而不能下行。仲景同時舉出這兩點,以說明水病的病因如此。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代表熱邪,遲脈代表邪氣潛伏。熱邪和潛伏的邪氣相互搏結,稱為沉脈。趺陽脈浮而數,浮脈代表熱邪,數脈代表邪氣停滯。熱邪和停滯的邪氣相互搏結,稱為伏脈。沉脈和伏脈相互搏結,稱為水腫。沉脈則絡脈虛弱,伏脈則小便不利。虛弱和小便不利相互搏結,水邪侵入皮膚,就成為水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