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22)
卷中 (22)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風水。水為風激。因風而病水也。風傷皮毛。而濕流關節。故脈浮惡風而骨節疼痛也。皮水。水行皮中。內合肺氣。故其脈亦浮。不兼風。故不惡風也。其腹如鼓。即內經𪔣𪔣然不堅之意。以其病在皮膚。而不及腸臟。故外有脹形。而內無滿喘也。水在皮者。宜從汗解。故曰當發其汗。
正水。腎臟之水自盛也。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正水乘陽之虛而侵及上焦。故脈沉遲而喘。石水因陰之盛而結於少腹。故脈沉腹滿而不喘也。黃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得之濕熱交病。而濕居熱外。其盛於上而陽不行。則身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則侵及於里而營不通。則逆於肉理而為癰膿也。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者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風、天之氣。氣、人之氣。是皆失其和者也。風氣相搏。風強則氣從風而侵淫肌體。故為癮疹。氣強則風從氣而鼓湧水液。故為水。風氣並強。兩相搏擊。而水液從之。則為風水。汗之則風去而水行。故曰汗出乃愈。然風水之病。其狀與黃汗相似。故仲景於此復辨其證。以惡風者為風水。不惡風者為黃汗。而風水之脈浮。黃汗之脈沉。更不必言矣。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風水其脈自浮。此云沉滑者。乃水脈。非風脈也。至面目腫大有熱。則水得風而外浮。其脈亦必變而為浮矣。仲景不言者。以風水該之也。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者。內經所謂水為陰。而目下亦陰。聚水者必微腫先見於目下是也。頸脈動者。頸間人迎脈動甚。風水上湊故也。
時時咳者。水漬入肺也。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與內經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者不同。然腹中氣大。而肢間氣細。氣大則按之隨手而起。氣細則按之窅而不起。而其浮腫則一也。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肺脹。其狀如腫。發汗則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老師說:疾病中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幾種。
風水,脈象浮,症狀是骨節疼痛、怕風。皮水,脈象也浮,症狀是肢體腫脹,按壓後凹陷,不畏風,腹部膨脹如鼓,不渴,應當發汗治療。正水,脈象沉遲,症狀是自覺呼吸困難。石水,脈象沉,症狀是腹部脹滿但不喘。黃汗,脈象沉遲,症狀是身體發熱,胸悶,四肢頭面腫脹,久治不癒會化膿。
風水,是風邪導致的水病,因風而致病。風邪傷及皮膚毛髮,濕邪流注關節,所以脈象浮、怕風,且骨節疼痛。皮水,水邪停滯於皮膚,與肺氣相關,所以脈象也浮,但無風邪,因此不畏風。腹部膨脹如鼓,如同內經所說的鬆軟不實,因為病邪在皮膚,未累及腸胃,所以外有脹形,內無滿悶喘息。水邪在皮膚,宜從汗解,所以說要發汗。
正水,是腎臟水液過盛。石水,是水液停聚不流動。正水乘虛而上犯上焦,所以脈象沉遲,並有喘息。石水因陰盛而結聚在下腹部,所以脈象沉,腹部脹滿,但不喘息。黃汗,汗液像柏樹汁一樣沾濕衣衫,是濕熱交病,濕邪在外,熱邪在內,熱邪盛於上,陽氣運行受阻,所以身體發熱,胸悶,四肢頭面腫脹。久病不愈會深入內部,營氣不通,逆行於肌膚組織而形成癰疽。
脈象浮而洪,浮主風,洪主氣。風氣搏結,風邪較盛則為癮疹,身體發癢,癢是風邪外泄的表現,久則成痂癩。氣邪較盛則為水腫,難以彎腰抬頭。風氣相搏,身體洪腫,發汗則愈。怕風則為虛,此為風水。不畏風,小便通暢,上焦有寒,口水多,此為黃汗。
風是天之氣,氣是人之氣,這些都是氣機失調的表現。風氣相搏,風邪較盛則氣隨風邪侵犯肌膚,形成癮疹;氣邪較盛則風邪隨氣邪鼓動水液,形成水腫。風氣都較盛,互相搏擊,水液隨之而生,則為風水。發汗則風邪去除,水液運行,所以說汗出則愈。然而,風水和黃汗症狀相似,所以張仲景在此再次辨別其證候,怕風者為風水,不怕風者為黃汗。風水脈象浮,黃汗脈象沉,更不必贅述了。
寸口脈沉滑,內有水氣,面部腫大伴有發熱,稱為風水。觀察患者眼眶略微腫脹,像蠶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時常咳嗽,按壓手足部位,凹陷不回彈,這也是風水。
風水脈象自浮,這裡所說的沉滑是水脈,不是風脈。面部腫大伴有發熱,是水邪得風邪而外浮,脈象也會變為浮。張仲景沒有提及,是因為風水已包括在內了。眼眶略微腫脹,像蠶剛睡醒的樣子,是內經所說的「水屬陰」,眼眶下方也是陰位,水液聚積,必先在眼眶下方出現腫脹。頸部脈搏跳動,是人迎脈搏跳動厲害,風水上衝所致。
時常咳嗽,是水邪侵犯肺部。按壓手足部位凹陷不回彈,與內經所說「按壓腹部,隨手而起,如裹水狀」不同。但腹部氣大,肢體氣細,腹部氣大則按壓隨手而起,肢體氣細則按壓凹陷不回彈,但其浮腫是一樣的。
太陽病,脈象浮緊,按理應該骨節疼痛,但反而不痛,身體沉重酸痛,患者不渴,發汗則愈,此為風水。惡寒者,這是極度虛弱,發汗所致。口渴而不惡寒者,這是皮水。身體腫脹而冰冷,像周痹一樣,胸悶,不能進食,反而聚痛,晚上煩躁睡不好,這是黃汗。疼痛在骨節,咳嗽並喘息,不渴,這是肺脹,症狀像腫脹,發汗則愈。但是,這些疾病如果有口渴、下利、小便頻繁,都不可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