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21)
卷中 (21)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半斤),白朮(二兩),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將茯苓、白朮煎成。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
渴欲飲水。口乾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肺胃熱盛傷津。故以白虎清熱。人參生津止渴。蓋即所謂上消膈消之證。疑亦錯簡於此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見暍病)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與前五苓散病證同。而藥則異。五苓散行陽之化。熱初入者宜之。豬苓湯行陰之化。熱入久而陰傷者宜之也。
按、渴欲飲水。本文共有五條。而脈浮發熱。小便不利者。一用五苓。為其水與熱結故也。一用豬苓。為其水與熱結。而陰氣復傷也。其水入則吐者。亦用五苓。為其熱消而水停也。渴不止者。則用文蛤。為其水消而熱在也。其口乾燥者。則用白虎加人參。為其熱甚而津傷也。此為同源而異流者。治法亦因之各異如此。學者所當細審也。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的脈象與治療方法
將上述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一天服用三次。
茯苓戎鹽湯
茯苓半斤、白朮二兩、戎鹽一粒(如彈丸大小),將茯苓、白朮先煎煮,再加入戎鹽同煎,分三次溫服。
如果患者感到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則服用白虎加人參湯。這是因為肺胃熱盛傷及津液,所以用白虎湯清熱,人參則滋陰生津止渴,這屬於上消或膈消的症狀,懷疑是抄錄錯誤放於此處。
白虎加人參湯(詳見《暍病》篇)
如果脈象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則服用豬苓湯。
這與之前的五苓散治療的病症相同,但藥方不同。五苓散能促進陽氣的運化,適用於初期熱邪入侵的患者;豬苓湯則能促進陰液的運化,適用於熱邪入侵時間較長,陰液受損的患者。
總結來說,文中關於口渴想喝水的症狀共有五種情況:脈象浮、發熱、小便不利者,一種情況用五苓散,因為水液和熱邪互相膠著;另一種情況用豬苓湯,因為水液和熱邪互相膠著,而且陰氣受損;如果喝水後想吐,也用五苓散,因為熱邪消退後水液停滯;如果口渴不止,則用文蛤,因為水液減少而熱邪仍然存在;如果口乾舌燥,則用白虎加人參湯,因為熱邪很盛,津液受損。這些情況雖然同屬於口渴,但病理機制不同,治療方法也因情況而異,學習者應仔細研判。
豬苓湯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加水四升,先煎煮四味藥材,取二升藥液,過濾去渣,再加入阿膠烊化溶解,溫服七合(約140毫升),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