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9)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此邪熱入厥陰而成消渴。成氏所謂邪愈深者熱愈甚也。氣上衝心,心中疼熱者:火生於木,肝氣通心也。飢而不欲食者:木喜攻土,胃虛求食,而客熱復不能消穀也。食即吐蛔者:蛔無食而動,聞食臭而出也。下之利不止者:胃氣重傷,而邪熱下注也。夫厥陰風木之氣,能生陽火而爍陰津。

津虛火實,臟燥無液,求救於水,則為消渴。消渴者:水入不足以制火,而反為火所消也。

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穀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

診寸口而知營衛之並虛。診趺陽而知胃氣之獨盛。合而觀之,知為虛勞內熱而成消渴也。夫所謂氣盛者,非胃氣盛也,胃中之火盛也。火盛則水穀去而胃乃堅。如土被火燒而堅硬如石也。故曰數即消穀而大堅。胃既堅硬,水入不能浸潤,但從旁下轉,而又為火氣所迫而不留。故曰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愈數愈堅,愈堅愈數。是以飲水多而渴不解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腎氣丸主之。

男子以腎為事。腎中有氣,所以主氣化,行津液,而潤心肺者也。此氣既虛,則不能上至。氣不至,則水亦不至,而心肺失其潤矣。蓋水液屬陰,非氣不至。氣雖屬陽,中實含水。水之與氣,未嘗相離也。腎氣丸中有桂、附,所以斡旋腎中頹墮之氣,而使上行心肺之分。故名曰腎氣。

不然。則滋陰潤燥之品,同於飲水無濟,但益下趨之勢而已。馴至陽氣全消,有降無升,飲一溲二而死不治。夫豈知飲入於胃,非得腎中真陽,焉能遊溢精氣,而上輸脾肺耶?

按:消渴證,有太陰、厥陰、陽明、少陰之異。系太陰者:心熱移肺也。系厥陰者:風勝則干,抑火從木出也。系陽明者:火燔而土燥也。系少陰者:水虛不能制火也。然此不言水虛不能制火,而言火虛不能化水,則法之變而論之精也。惟火不化水,故飲一斗,水亦一斗。不然,

未有不為火所消者矣。推而言之。厥陰內熱之渴,水為熱所消,其小便必不多。陽明內堅之渴,水入不能內潤而從旁轉,其小便雖數,而出亦必少也。

腎氣丸方(見婦人雜病)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熱渴飲水。水入不能已其熱,而熱亦不能消其水。於是水與熱結,而熱浮水外。故小便不利,而微熱消渴也。五苓散利其與熱俱結之水。兼多飲暖水取汗,以去其水外浮溢之熱。熱除水去,渴當自止。

五苓散方(見痰飲)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厥陰病症導致消渴,症狀包括:氣往上衝擊心臟,胸口疼痛發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蛔蟲,拉肚子不止。

這是因為邪熱入侵厥陰導致消渴,邪氣越深,熱氣越盛。氣往上衝擊心臟,胸口疼痛發熱,是因為肝火旺盛,肝氣與心臟相通。飢餓卻不想吃東西,是因為肝木克脾土,胃氣虛弱想吃東西,但體內的熱氣又無法消化食物。吃了就吐蛔蟲,是因為蛔蟲沒有食物,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出來了。拉肚子不止,是因為胃氣受損嚴重,邪熱往下走。厥陰風木之氣能生陽火,灼傷陰津。

陰津不足,火氣旺盛,臟腑乾燥缺水,身體需要水,就出現消渴症。消渴症是指水喝下去無法制衡火氣,反而被火氣消耗掉。

寸口脈浮而遲,浮代表虛,遲代表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耗竭。趺陽脈浮而數,浮代表氣,數代表消化食物後大便堅硬,氣盛則小便次數多,小便次數多則大便堅硬。堅硬與次數多的症狀互相影響,就是消渴症。

從寸口脈診斷出營衛雙虛,從趺陽脈診斷出胃氣獨盛。綜合來看,是虛勞內熱導致消渴。所謂氣盛,不是胃氣盛,而是胃火盛。胃火盛則水穀排出,胃部堅硬,像土被火燒一樣堅硬如石,所以說數即消穀而大堅。胃部堅硬,水喝進去無法潤濕,只能從旁邊流下去,又受到火氣的逼迫而無法停留,所以說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小便次數越多,大便越堅硬;大便越堅硬,小便次數越多,因此喝很多水也解不了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而很多,喝一斗水,排出一斗尿,用腎氣丸治療。

男子以腎臟為主,腎臟有氣,主導氣化,運行津液,滋潤心肺。腎氣虛弱,無法上達心肺,氣不到,水也到不了,心肺就缺乏滋潤。水液屬陰,非氣不到不行;氣雖屬陽,但其中含有水,水和氣是不可分離的。腎氣丸含有桂枝、附子,可以溫補腎中衰弱的氣,使它上升到心肺,所以叫做腎氣丸。

否則,只用滋陰潤燥的藥物,如同喝水一樣無濟於事,只會加重向下趨勢,最終陽氣完全消失,只有下降沒有上升,喝一斗尿兩斗而死,無法治療。哪知道水喝到胃裡,如果沒有腎中真陽的溫煦,怎麼能夠化生精氣,上輸脾肺呢?

消渴症有太陰、厥陰、陽明、少陰的不同。屬於太陰者,是心熱移到肺;屬於厥陰者,是風盛則燥,抑肝火從木出;屬於陽明者,是火熱傷灼,土燥;屬於少陰者,是水虛不能制火。然而這裡不說水虛不能制火,而說火虛不能化水,這是更精妙的說法。只有火不能化水,所以喝一斗水,也排出一斗水,否則不會不被火消耗掉。推而廣之,厥陰內熱的渴,水被熱消耗,小便一定不多;陽明內堅的渴,水進去不能內潤,只能從旁邊流走,小便雖然次數多,排出量一定少。

(腎氣丸方見婦人雜病)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應該利小便,發汗,用五苓散治療。

熱渴喝水,水喝進去不能止渴,熱氣也不能消耗水分,於是水和熱氣凝結在一起,熱氣浮在水外,所以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五苓散利水,排出與熱氣凝結在一起的水,同時多喝溫水發汗,去除浮在水外的熱氣,熱氣去除,水排出,渴就能止住了。

(五苓散方見痰飲)

渴想喝水,水喝進去就吐出來,叫做水逆,用五苓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