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8)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先渴後嘔者,本無嘔病,因渴飲水,水多不下而反上逆也。故曰此屬飲家。小半夏止嘔降逆,加茯苓去其停水。蓋始雖渴而終為飲,但當治飲,而不必治其渴也。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上)

白話文:

上方八味藥,用水一斗,煎煮至三升,去渣,溫服半升,一日三次。

先感到口渴,然後嘔吐,這是水停留在心下(指胸腹)的症狀,屬於飲邪(水濕停滯)導致的疾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

先渴後嘔的人,本來並沒有嘔吐的疾病,是因為口渴喝了大量的水,水停留在體內不能向下運行而向上逆流所致。所以說這是飲邪導致的。小半夏能止嘔降逆,茯苓能利水消腫,去除停滯的水分。雖然一開始是口渴,但最終是飲邪作祟,因此只要治療飲邪,而不需要特別治療口渴。

(小半夏加茯苓湯的處方見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