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7)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桂枝,茯苓(各四兩),五味(半升),甘草(三兩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服前湯已。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沖逆之氣既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導氣。加乾薑、細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飲驅寒。以泄滿止咳也。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衝脈之火。得表藥以發之則動。得熱藥以逼之亦動。而辛熱氣味。既能劫奪胃中之陰。亦能布散積飲之氣。仲景以為渴而沖氣動者。自當治其沖氣。不渴而冒與嘔者。則當治其水飲。故內半夏以去其水。而所以治渴而沖氣動者。惜未之及也。約而言之。沖氣為麻黃所發者。治之如桂、苓、五味、甘草。

從其氣而導之矣。其為薑、辛所發者。則宜甘淡鹹寒。益其陰以引之。亦自然之道也。若更用桂枝。必捍格不下。即下亦必復沖。所以然者。傷其陰故也。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二兩),半夏,五味(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

水在胃者。為冒、為嘔。水在肺者。為喘、為腫。嘔止而形腫者。胃氣和而肺壅未通也。是惟麻黃可以通之。而血虛之人。陽氣無偶。發之最易厥脫。麻黃不可用矣。杏仁味辛能散。味苦能發。力雖不及。與證適宜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半夏,杏仁(各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水飲有挾陰之寒者。亦有挾陽之熱者。若面熱如醉。則為胃熱隨經上衝之證。胃之脈上行於面故也。即於消飲藥中。加大黃以下其熱。與沖氣上逆。其面翕熱如醉者不同。沖氣上行者。病屬下焦陰中之陽。故以酸溫止之。此屬中焦陽明之陽。故以苦寒下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二兩),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半夏,杏仁(各半升),大黃(三兩),

白話文: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茯苓(各四兩)、五味子(半升)、炙甘草(三兩)。

用法用量: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分三次溫服。

臨床應用:如果患者沖氣下陷,反而咳嗽加劇,胸悶氣滿,可用此方,但需去除桂枝,加入乾薑、細辛。這是因為患者沖逆之氣已下降,但肺部寒飲仍在,所以去桂枝辛味以導氣,加乾薑、細辛入肺,配合茯苓、五味子、甘草,以消散水飲,驅除寒邪,達到消除胸悶、止咳的目的。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用法用量: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每次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臨床應用:如果咳嗽胸悶停止後,又出現口渴,沖氣再次發作,這是因為細辛、乾薑屬溫熱藥,服用後應當加重口渴,但口渴反而停止了,則屬於支飲。支飲的治療方法應當促使嘔吐,嘔吐後再加入半夏以利水。沖脈之火,無論是用發散的藥物還是溫熱的藥物,都會使其活動。辛熱藥既能耗傷胃陰,也能散發積聚的水飲。張仲景認為,口渴伴隨沖氣活動者,當治其沖氣;不口渴而有嘔吐者,則當治其水飲,因此加入半夏以利水,但對於口渴伴隨沖氣活動者的治療方法,則未盡完善。總而言之,沖氣為麻黃發動者,治療方法如同桂枝、茯苓、五味子、甘草一樣,順氣而導之;若為乾薑、細辛發動者,則應當使用甘、淡、鹹、寒的藥物,滋養陰液以引導之,這也是自然之道。如果再次使用桂枝,必然會阻礙氣機下降,即使下降,也必將再次沖逆,這是因為傷及陰液的緣故。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二兩)、半夏、五味子(各半升)。

用法用量: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每次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臨床應用:如果嘔吐停止,但身體浮腫,則應當加入杏仁。此證雖應當內服麻黃,但由於患者血虛,因此不使用麻黃,若反用麻黃則必致厥逆,因為麻黃發散陽氣,而患者血虛,陽氣無依。水停留在胃中則會導致嘔吐,停留在肺中則會導致喘息和浮腫。嘔吐停止但身體浮腫,表示胃氣和緩,但肺氣不通,只有麻黃才能通之,但血虛者陽氣不足,服用麻黃很容易導致虛脫,因此不用麻黃,而杏仁辛散苦降,力量雖不及麻黃,但與證候相符。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仁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杏仁(各半升)。

用法用量:加水一斗,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每次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臨床應用:如果患者面部發熱如醉酒狀,這是胃熱上衝熏蒸面部的表現,應當加入大黃以瀉熱。水飲有寒邪,也有熱邪,面部發熱如醉酒狀,就是胃熱循經上衝的表現,因為胃經上行於面部。因此在消飲藥中加入大黃以瀉熱,這與沖氣上逆,面部發熱如醉酒狀不同,沖氣上逆的病證屬於下焦陰中之陽,應當用酸溫藥物治療,而此證屬於中焦陽明之陽,應當用苦寒藥物治療。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四兩)、甘草(二兩)、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杏仁(各半升)、大黃(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