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5)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胸滿疑作腹滿。支飲多胸滿。此何以獨用下法。厚朴、大黃。與小承氣同。設非腹中痛而閉者。未可以此輕試也。

厚朴大黃湯方

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不得息。肺滿而氣閉也。葶藶入肺。通閉泄滿。用大棗者。不使傷正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見肺癰)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此為飲多而嘔者言。渴者飲從嘔去。故欲解。若不渴。則知其支飲仍在。而嘔亦未止。半夏味辛性燥。辛可散結。燥能蠲飲。生薑製半夏之悍。且以散逆止嘔也。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水既聚於下。則無復潤於上。是以腸間有水氣而口舌反乾燥也。後雖有水飲之入。只足以益下趨之勢。口燥不除而腹滿益甚矣。防己療水濕。利大小便。椒目治腹滿。去十二種水氣。葶藶、大黃。泄以去其閉也。渴者知胃熱甚。故加芒硝。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也。

己椒藶黃丸方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飲氣逆於胃則嘔吐。滯於氣則心下痞。凌於心則悸。蔽於陽則眩。半夏、生薑。止嘔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瘦人不應有水。而臍下悸。則水動於下矣。吐涎沫。則水逆於中矣。甚而顛眩。則水且犯於上矣。形體雖瘦。而病實為水。乃病機之變也。顛眩即頭眩。苓、朮、豬、澤。甘淡滲泄。使腸間之水。從小便出。用桂者。下焦水氣。非陽不化也。曰多服暖水汗出者。蓋欲使表裡分消其水。非挾有表邪而欲兩解之謂。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茯苓,白朮(各三分),桂枝(二分),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服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白話文: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澤瀉湯:澤瀉五兩,白朮二兩。用水二升,煮成一升,分次溫服。用於支飲導致胸滿的患者。

支飲胸滿者,可用厚朴大黃湯治療。胸滿疑似腹滿,支飲多見胸滿,為何單用下法(瀉下)?厚朴、大黃與小承氣湯相似,如果不是腹部疼痛且閉塞不通,不可輕易嘗試。

厚朴大黃湯: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用水五升,煮成二升,分次溫服。

支飲呼吸困難者,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呼吸困難是因為肺部充盈氣機閉塞,葶藶入肺經,通利閉塞,瀉除滿盈;加入大棗,避免傷及正氣。

葶藶大棗瀉肺湯:(詳見肺癰部分)

嘔吐且原本口渴,口渴是因為想喝水以緩解症狀,但現在反而不渴,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可用小半夏湯治療。這是指飲邪過多而嘔吐的情況,口渴是因為飲邪隨嘔吐排出,所以想喝水。如果不渴,則知道支飲仍在,嘔吐也未停止。半夏辛溫燥濕,辛味能散結,燥性能除飲;用生薑制半夏,以緩解其峻烈之性,並散寒止嘔。

小半夏湯:半夏一升,生薑半升。用水七升,煮成一升半,分次溫服。

腹部脹滿,口舌乾燥,這是腸道間有水氣,可用己椒藶黃丸治療。水氣積聚在下焦,則不能濡養上焦,所以腸間有水氣而口舌反而乾燥。即使之後有水飲進入,也只是加重下焦水氣的趨勢,口乾難除,腹脹更甚。防己治療水濕,利大小便;椒目治療腹脹,去除十二種水氣;葶藶、大黃瀉下通利。口渴說明胃熱較盛,所以加入芒硝,經書記載:「熱淫於內,治以鹹寒」。

己椒藶黃丸: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一兩,研末,蜜丸如梧子大,飯前服用一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如有津液,口渴者,加芒硝半兩。

突然嘔吐,心下痞悶,膈間有水,眩暈心悸者,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飲邪逆犯胃中則嘔吐,停滯於氣分則心下痞悶,侵犯心臟則心悸,蒙蔽陽氣則眩暈。半夏、生薑止嘔降逆;加入茯苓以利水。

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四兩。用水七升,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溫服。

如果瘦人臍下悸動,吐出涎沫並頭暈目眩,這是水飲的病症,可用五苓散治療。瘦人本不應該有水飲,而臍下悸動,說明水飲下注;吐涎沫,說明水飲逆犯中焦;甚而頭暈目眩,說明水飲犯上。雖然形體消瘦,但實際上是水飲病變,這是病機的變化。頭暈目眩即頭暈。茯苓、白朮、豬苓、澤瀉甘淡滲泄,使腸間水飲從小便排出;加入桂枝,是因為下焦水氣非陽氣不化。書中提到多喝溫水,促進汗出,是為了使表裡水飲分消,並不是因為有表邪而需同時治療表邪。

五苓散:澤瀉一兩一分,豬苓、茯苓、白朮各三分,桂枝二分。研末,用白開水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多喝溫水,汗出則病愈。

附方:外臺茯苓飲,治療心胸中有停滯的痰飲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虛弱,氣機壅滯,不能進食,用於消除痰飲氣滯,恢復食慾。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