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14)
卷中 (14)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利後。糜粥自養。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水氣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重痛。謂之溢飲。夫四肢、陽也。水在陰者宜利。在陽者宜汗。故以大青龍發汗去水。小青龍則兼內飲而治之者耳。徐氏曰。大青龍合桂、麻而去芍藥。加石膏。則水氣不甚而挾熱者宜之。倘飲多而寒伏。則必小青龍為當也。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桂枝,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杏仁(四十個),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一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甘草(炙),細辛,桂枝(各三兩),半夏(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支飲上為喘滿。而下為痞堅。則不特礙其肺。抑且滯其胃矣。面色黧黑者。胃中成聚。營衛不行也。脈浮緊者為外寒。沉緊者為裡實。裡實可下。而飲氣之實。非常法可下。痰飲可吐。而飲之在心下者。非吐可去。宜其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而不愈也。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
並能行水氣而散結氣。而痞堅之處。必有伏陽。吐下之餘。定無完氣。書不盡言。而意可會也。故又以石膏治熱。人參益虛。於法可謂密矣。其虛者外雖痞堅。而中無結聚。即水去氣行而愈。其實者中實有物。氣暫行而復聚。故三日復發也。魏氏曰。後方去石膏加芒硝者。以其既散復聚。
則有堅定之物。留作包囊。故以堅投堅而不破者。即以軟投堅而即破也。加茯苓者。亦引飲下行之用耳。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石膏(如雞子大二枚),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兩),茯苓,人參(各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水飲之邪。上乘清陽之位。則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轉而乍見玄黑也。澤瀉瀉水氣。白朮補土氣以勝水也。高鼓峰云。心下有水飲。格其心火。不能下行。而但上衝頭目也。亦通。
白話文: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取水一升五合(約九百毫升),先用其水煮十枚肥大的紅棗,煮到剩下八合(約四百八十毫升),過濾掉棗渣,再加入藥粉。體質強壯者服用一錢(約三克),體質虛弱者服用半錢(約一點五克)。清晨溫服,如果藥效不顯著,隔天可增加半錢劑量。大便通暢後,應食用稀粥調養身體。
患有溢飲症者,應當使其出汗,大青龍湯可用於治療,小青龍湯也可治療。
水氣在體內流動,積聚於四肢,本該出汗卻不出汗,身體沉重疼痛,就稱為溢飲。四肢屬陽,水在陰則宜利,在陽則宜汗。因此用大青龍湯發汗祛除水濕,小青龍湯則兼治內在的飲邪。徐氏說,大青龍湯加入桂枝、麻黃,去除芍藥,再添加石膏,適用於水氣不甚嚴重且伴有發熱的病人;如果飲邪較多且寒邪內伏,則應當使用小青龍湯。
大青龍湯:麻黃(六兩),桂枝、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杏仁(四十個),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蛋大小一個)。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九升水先煮麻黃,煮到剩下七升水,去掉浮沫,加入其他藥材,再煮到剩下三升水,過濾掉藥渣,溫服一升,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如果汗出太多,則用溫熱的米粉擦拭身體。
小青龍湯:麻黃(去節三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炙甘草、細辛、桂枝(各三兩),半夏(半升)。將以上八味藥材,用一斗水先煮麻黃,煮到剩下八升水,去掉浮沫,加入其他藥材,再煮到剩下三升水,過濾掉藥渣,溫服一升。
膈間有支飲,患者會出現氣喘胸悶,心下痞塊堅硬,面色晦暗發黑,脈象沉緊,病程數十日,經醫生採用吐瀉治療卻未見好轉,可用木防己湯治療。體質虛弱者服藥後即可痊癒,體質實者服藥三日後症狀會復發,若再次服用木防己湯仍無效,則應將木防己湯中石膏去除,改用加茯苓芒硝湯治療。
支飲上則氣喘胸悶,下則痞塊堅硬,不僅影響肺部,也阻塞了胃部。面色晦暗發黑,是胃中積聚停滯,氣血運行不暢的表現。脈象浮緊是外感寒邪,沉緊是裡實證。裡實證可以瀉下,但飲邪的實證,並非一般的瀉下方法就能奏效。痰飲可以催吐,但飲邪停留在心下,單純催吐無法去除,所以才會出現服用數十日吐瀉治療卻無效的情況。木防己和桂枝,一苦一辛,都能運行水氣,散解結滯。痞塊堅硬之處,必有陽氣鬱伏。吐瀉之後,元氣必定受損。書中未盡詳述,但其意可會意。所以用石膏治療裡熱,人參補益虛損,用藥之法可謂精妙。體質虛弱者,雖然外表有痞塊堅硬,但內部並無積聚,只要水氣消除,氣血運行,即可痊癒;體質實者,內部有實邪積聚,氣血暫時運行,但很快又會積聚,所以三日後就會復發。魏氏說,後方去除石膏加入芒硝,是因為邪氣既已散解又再次積聚,形成堅硬的包塊,所以用堅硬之物攻堅硬之物,往往難以奏效,而用柔軟之物攻堅則更容易奏效。加入茯苓,也是引導飲邪下行的作用。
木防己湯:木防己(三兩),石膏(如雞蛋大小兩個),桂枝(二兩),人參(四兩)。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到剩下二升,分兩次溫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木防己、桂枝(各二兩),茯苓、人參(各四兩),芒硝(三合)。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到剩下二升,過濾掉藥渣,加入芒硝,再微煎,分兩次溫服,大便略通則病癒。
心下有支飲,患者會出現頭暈目眩,可用澤瀉湯治療。
水飲邪氣上犯清陽之位,就會引起頭暈目眩。冒,是指頭昏腦脹,神志不清,好像有東西遮蔽一樣;眩,是指眼睛發花,眼前出現黑影旋轉。澤瀉能瀉去水濕,白朮能補益脾土,以制水濕。高鼓峰說,心下有水飲,阻礙了心火下行,只能向上衝擊頭目,此說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