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13)
卷中 (13)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飲水過多。水溢入肺者。則為喘滿。水停心下者。甚則水氣凌心而悸。微則氣被飲抑而短也。雙弦者。兩手皆弦。寒氣周體也。偏弦者。一手獨弦。飲氣偏注也。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肺飲、飲之在肺中者。五臟獨有肺飲。以其虛而能受也。肺主氣而司呼吸。苦喘短氣。肺病已著。脈雖不弦。可以知其有飲矣。支飲上附於肺。即同肺飲。故亦喘而短氣。其脈亦平而不必弦也。按後第十四條云。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夫咳為肺病。而水即是飲。而其脈弦。此云肺飲不弦。支飲脈平。未詳何謂。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痰飲、陰邪也。為有形。以形礙虛則滿。以陰冒陽則眩。苓、桂、朮、甘。溫中去濕。治痰飲之良劑。是即所謂溫藥也。蓋痰飲為結邪。溫則易散。內屬脾胃。溫則能運耳。
苓桂朮甘湯方
茯苓,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氣為飲抑則短。欲引其氣。必蠲其飲。飲、水類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朮、甘。益土氣以行水。腎氣丸。養陽氣以化陰。雖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則一也。
苓桂朮甘湯方(見上)
腎氣丸方(見婦人雜病)
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脈伏者。有留飲也。其人慾自利。利反快者。所留之飲。從利而減也。雖利、心下續堅滿者。未盡之飲。復注心下也。然雖未盡而有欲去之勢。故以甘遂、半夏因其勢而導之。甘草與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藥、白蜜。不特安中。抑緩藥毒耳。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脈浮而細滑。傷飲。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傷飲、飲過多也。氣資於飲。而飲多反傷氣。故脈浮而細滑。則飲之徵也。脈弦數而有寒飲。則病與脈相左。魏氏所謂飲自寒而挾自熱是也。夫相左者。必相持。冬則時寒助飲。欲以熱攻。則脈數必甚。夏則時熱助脈。欲以寒治。則寒飲為礙。故曰難治。脈沉而弦。飲氣內聚也。
飲內聚而氣擊之則痛。十棗湯蠲飲破癖。其力頗猛。三因方以三味為末。棗肉和丸。名十棗丸。亦良。
十棗湯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白話文: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喝水太多,水溢入肺中,就會喘滿。水停留在心下,嚴重時水氣衝擊心臟而心悸,輕微時則氣被水飲抑制而氣短。脈象雙弦,即兩手脈都弦急,是寒氣遍布全身的表現;脈象偏弦,即只有一手脈弦急,是水飲之氣偏注一方的表現。
肺飲的脈象不弦急,只是喘、氣短。支飲也喘,而且不能平臥,加之氣短,脈象卻平和。
肺飲,是指水飲停留在肺中。五臟之中,只有肺容易受水飲影響,因為肺氣虛弱而容易承納水飲。肺主氣且司呼吸,出現喘、氣短,說明肺部病變已明顯,雖然脈象不弦急,也能判斷出有水飲。支飲上犯肺部,就和肺飲一樣,所以也會喘、氣短,脈象也平和而無需弦急。前面第十四條提到,咳嗽的脈象弦急,說明有水飲。咳嗽是肺部疾病,水飲也就是指體內的水液,脈象弦急。而這裡說肺飲脈象不弦急,支飲脈象平和,這兩種說法似乎不太一致。
治療痰飲,應該用溫熱的藥物調理。如果心下有痰飲,胸脅部脹滿,頭暈目眩,可以用苓桂朮甘湯治療。
痰飲是陰邪,是有形的物質。因為它形體阻塞,所以會導致脹滿;因為陰邪侵犯陽氣,所以會頭暈目眩。茯苓、桂枝、白朮、甘草可以溫中去濕,是治療痰飲的良藥,也就是所謂溫熱的藥物。因為痰飲是凝聚的邪氣,溫熱可以使其容易散開;痰飲內屬脾胃,溫熱可以使其運行。
苓桂朮甘湯方
茯苓、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以上四味藥,用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服用後小便會通暢。
氣短伴有少量水飲,應該從小便排出,苓桂朮甘湯可以治療,腎氣丸也可以治療。
氣被水飲抑制而氣短,要想引導氣機運行,必須去除水飲。水飲與水類似,治療水飲必須從小便排出。茯苓、桂枝、白朮、甘草可以益氣健脾以利水;腎氣丸則可以滋補腎陽以化陰邪。雖然兩者治法不同,但都能利小便。
苓桂朮甘湯方(見上)
腎氣丸方(見婦人雜病)
患者脈象隱伏,想自行通便,通便後反而舒服,雖然通便了,但心下仍然持續堅硬脹滿,這是因為停留在體內的水飲想要排出,但尚未完全排出。甘遂半夏湯可以治療。
脈象隱伏,說明有停滯的水飲。患者想通便,通便後反而舒服,說明停滯的水飲隨著大便排出減少了。雖然通便了,但心下仍然持續堅硬脹滿,說明水飲還未完全排出,又回流到心下了。但由於水飲已開始排出,所以用甘遂、半夏幫助其排出。甘草與甘遂藥性相反,但卻一起使用,是因為想讓兩種藥物相互激盪,使停滯的水飲迅速排出。芍藥、白蜜不僅可以安撫脾胃,還可以緩解藥物的毒性。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的三枚)、半夏(十二枚,用水一升煮成半升,去渣)、芍藥(五枚)、甘草(如指頭般大小的一枚,炙烤)
以上四味藥,用水二升,煮成半升,去渣,用半升蜂蜜和藥汁一起,煎成八合,一次服用。
脈象浮而細滑,是傷飲;脈象弦急,是有寒飲;寒飲在冬夏都難治;脈象沉而弦急,是懸飲,並伴有內痛。治療懸飲,可以用十棗湯。
傷飲,是指飲水過多。氣需要依靠水液,但水液過多反而會損傷氣,所以脈象浮而細滑是飲水過多的徵象。脈象弦急而有寒飲,則病情和脈象相反,這正如魏氏所說的“飲自寒而挾自熱”。病情和脈象相反,必然相互對抗。冬天,寒冷的季節會加重寒飲,如果用溫熱的方法治療,脈象就會加快;夏天,炎熱的季節會加重脈象的快速,如果用寒涼的方法治療,寒飲就會成為阻礙,所以說寒飲在冬夏都難治。脈象沉而弦急,是水飲之氣內聚。
水飲內聚,氣機衝擊就會疼痛。十棗湯可以去除水飲,破除癖證,藥力較強。三因方將三味藥研成粉末,和棗肉做成丸劑,叫做十棗丸,效果也很好。
十棗湯方
芫花(炮製)、甘遂、大戟(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