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12)
卷中 (12)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則化而為痰;水入而脾不能輸其氣,則凝而為飲。其平素飲食所化之精津,凝結而不布,則為痰飲。痰飲者:痰積於中,而飲附於外也。素盛今瘦,知其精津盡為痰飲,故不復外充形體,而反下走腸間也。飲水流溢者:水多氣逆,徐氏所謂水為氣吸不下者是也。
其流於脅下者,則為懸飲;其歸於四肢者,則為溢飲。懸者懸於一處,溢者溢於四旁。其偏結而上附心肺者,則為支飲。支飲者: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近於臟而不正中也。咳逆倚息不得臥者,上迫肺也。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水即飲也。堅築、悸動有力,築築然也。短氣者:心屬火而畏水,水氣上逼,則火氣不伸也。吐涎沫者:氣水相激,而水從氣泛也。欲飲水者:水獨聚肺,而諸經失溉也。脾為水困,故少氣;水淫肌肉,故身重。土本制水,而水盛反能制土也。肝脈布脅肋,水在肝,故脅下支滿。
支滿猶偏滿也。嚏出於肺,而肝脈上注肺,故嚏則相引而痛也。心下悸者:腎水盛而上凌心火也。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
留飲即痰飲之留而不去者也。背寒冷如掌大者:飲留之處,陽氣所不入也。魏氏曰:背為太陽,在易為艮止之象;一身皆動,背獨常靜,靜處陰邪常客之;所以風寒自外入,多中於背,而陰寒自內生,亦多踞於背也。脅下痛引缺盆者:飲留於肝,而氣連於肺也。咳嗽則輒已者:飲被氣擊而欲移,故輒已。一作咳嗽則轉甚,亦通。蓋即水流脅下,咳唾引痛之謂。氣為飲滯故短;飲結者津液不周,故渴。四肢歷節痛,為風寒濕在關節;若脈不浮而沉,而又短氣而渴,則知是留飲為病,而非外入之邪矣。
膈上病痰,滿喘、咳唾。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伏飲亦即痰飲之伏而不覺者;發則始見也。身熱、背痛、腰疼,有似外感;而兼見喘滿、咳唾,則是活人所謂痰之為病,能令人憎寒發熱,狀類傷寒者也。目泣自出、振振身瞤動者:飲發而上逼液道,外攻經隧也。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
白話文:
問:飲分四種,是什麼?
答: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問:四種飲有何不同?
答:原本體格強壯,現在消瘦,水分流到腸間,發出淅瀝聲響,稱為痰飲。飲水後,水流到脅下,咳嗽吐痰時會引起疼痛,稱為懸飲。飲水到處流動,積聚到四肢,本該出汗卻不出汗,身體沉重疼痛,稱為溢飲。咳嗽氣逆,倚靠著才能喘息,無法平躺,身體像腫脹一樣,稱為支飲。
食物進入胃中,胃無法將其精華散佈,就會化為痰;水進入體內,脾臟無法輸送其氣,就會凝結成飲。平常飲食化生的精華津液,凝結而不散佈,就成了痰飲。痰飲是指痰積聚在內,而飲液附著在外。原本體格強壯,現在消瘦,說明精華津液都變成痰飲了,所以不再充盈身體,反而下流到腸間。飲水到處流動,是因為水分多,氣逆,如同徐氏所說的「水為氣吸不下」。
流到脅下的,稱為懸飲;流到四肢的,稱為溢飲。「懸」是指停留在一個地方,「溢」是指溢於四處。「懸」是指停留在一個地方,「溢」是指溢於四處。飲液偏側凝結,上達心肺的,稱為支飲。支飲就像水有支流,樹木有樹枝一樣,靠近臟腑但不位於正中。咳嗽氣逆,倚靠著才能喘息,無法平躺,是因為水分上逼迫肺部。
水在心臟,心下堅硬,呼吸短促,厭惡喝水;水在肺部,會吐出唾沫,想喝水;水在脾臟,氣少身重;水在肝臟,脅下脹滿,打噴嚏會痛;水在腎臟,心下悸動。
水就是飲液。堅硬、悸動有力,是像築牆一樣的堅硬;呼吸短促,是因為心屬火而畏水,水氣上逼,所以火氣不能伸展;吐唾沫,是因為氣水相激,水隨著氣往上泛;想喝水,是因為水單獨聚集在肺部,其他經脈得不到滋潤;脾臟被水困住,所以氣少;水浸淫肌肉,所以身重;土原本能制水,但水盛則反過來能制土。肝脈佈於脅肋,水在肝,所以脅下脹滿。
脹滿是指偏側的脹滿。打噴嚏出自肺部,而肝脈上注肺部,所以打噴嚏時會牽引疼痛。心下悸動,是因為腎水盛而上犯心火。
心下有停留的飲液,患者背部冰冷,如手掌般大小。停留的飲液,指脅下疼痛牽引到鎖骨上窩,咳嗽就會好轉。胸中有停留的飲液,患者呼吸短促而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脈象沉者有停留的飲液。
停留的飲液就是痰飲停留不去。背部冰冷如手掌般大小,是飲液停留的地方,陽氣無法進入。魏氏說:背部屬太陽經,在易經中是艮(gèn)卦,代表停止的象徵。全身都在動,只有背部總是靜止的,靜止的地方陰邪容易停留,所以風寒從外侵入,大多會侵犯背部;陰寒從內生,也大多聚集在背部。脅下疼痛牽引到鎖骨上窩,是因為飲液停留於肝臟,而氣與肺相連。咳嗽就會好轉,是因為飲液被氣衝擊,想要移動,所以就會好轉。也有人說咳嗽會加重,這也说得通,大概就是水流到脅下,咳嗽吐痰時會引起疼痛的意思。氣因為飲液停滯而短促,飲液凝結,津液運行不暢,所以口渴。四肢關節疼痛,是因為風寒濕邪在關節。如果脈象不浮而沉,而且呼吸短促又口渴,就知道是停留的飲液導致的疾病,而不是外邪入侵。
膈膜以上有痰,胸悶喘息、咳嗽吐痰,發病時寒熱交替,背痛腰痛,眼淚自然流出,患者渾身顫抖抽搐劇烈,必然有潛伏的飲液。
潛伏的飲液也是痰飲潛伏而不覺察,發病時才顯現。身體發熱、背痛、腰痛,像外感一樣,但又伴有喘滿、咳嗽吐痰,這就是活人所說的痰導致的疾病,能讓人憎寒發熱,症狀像傷寒。眼淚自然流出,渾身顫抖抽搐,是因為飲液發作,上逼迫液道,外侵經絡。
患者喝水多,必然會暴發喘滿。凡是飲食少而喝水多,水停留在心下,嚴重者會心悸,輕者呼吸短促。脈象雙弦是寒證,都屬於大下後善虛;脈象偏弦是飲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