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11)
卷中 (11)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穀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穀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穀氣。」
積者,跡也,病氣之屬陰者也。臟屬陰,兩陰相得,故不移。不移者,有專痛之處而無遷改也。聚則如市中之物,偶聚而已,病氣之屬陽者也。腑屬陽,兩陽相比,則非如陰之凝,故寒氣感則發,否則已,所謂有時也。既無定著,則痛無常處,故展轉痛移。其根不深,故比積為可治。
穀氣者,食氣也。食積太陰,敦阜之氣,抑遏肝氣,故病在脅下。按之則氣行而愈。復發者,飲食不節,則其氣仍聚也。(徐氏)
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諸積,該氣、血、痰、食而言。脈來細而附骨,謂細而沉之至,諸積皆陰故也。又積而不移之處,其氣血營衛,不復上行而外達,則其脈為之沉細而不起。故歷舉其脈出之所,以決其受積之處,而復益之曰:「脈兩出,積在中央。」以中央有積,其氣不能分布左右,故脈之見於兩手者,俱沉細而不起也。各以其部處之,謂各隨其積所在之處而分治之耳。
白話文:
問:疾病有積、有聚、有穀氣,這三者是什麼意思呢?
師:積,是臟腑的病,病症持久不變;聚,是腑的病,發作有時候,疼痛會轉移,是可以治療的;穀氣,是指脅下疼痛,按壓則會好轉,但會再次發作,這就是穀氣。
積,指的是病邪停滯的現象,屬於陰性的病邪。臟屬陰,陰邪與陰性臟腑相合,所以病症不會移動。所謂不移,是指疼痛部位固定不變。聚,則像集市上的物品,偶然聚集而已。病邪屬於陽性,腑屬陽,陽邪與陽性腑相合,不像陰邪那樣凝滯。因此,受寒邪刺激就會發作,否則就消退,這就是所謂的「有時」。因為沒有固定部位,所以疼痛會到處轉移。它的病根不深,所以與積相比,比較容易治療。
穀氣,是飲食積滯引起的。食物積滯在太陰脾胃,阻礙了脾胃之氣的運化,抑制了肝氣的疏泄,所以病在脅下。按壓可以使氣血流通而痊癒,但再次發作,是因為飲食不節,導致氣滯再次聚集。
治療各種積聚的大法:脈象細弱而貼近骨骼,就是積聚。寸口脈,積聚在胸中;脈氣微弱地出現在寸口脈,積聚在喉嚨;關脈上,積聚在臍旁;上關脈上,積聚在心下;脈氣微弱地出現在關脈下,積聚在少腹;尺脈中,積聚在氣衝穴;脈氣從左手出來,積聚在左側;脈氣從右手出來,積聚在右側;脈氣從雙手都出來,積聚在中央。根據脈象出現的位置,就可以判斷積聚所在的部位。
各種積聚,包括氣、血、痰、食積。脈象細弱而貼近骨骼,指的是脈象細弱而沉按才感覺到。各種積聚都屬於陰邪,所以脈象沉細。積聚停滯不動的部位,氣血津液的運行不能向上和向外達,所以脈象沉細而弱。因此,根據脈象出現的位置來判斷積聚的部位。脈氣從雙手都出來,積聚在中央,是指中央有積聚,氣血不能分佈到左右,所以兩手的脈象都沉細微弱。根據積聚所在的部位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