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10)
卷中 (10)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
腎受冷濕。著而不去。則為腎著。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皆冷濕著腎。而陽氣不化之徵也。不渴。上無熱也。小便自利。寒在下也。飲食如故。胃無病也。故曰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蓋所謂清濕襲虛。病起於下者也。然其病不在腎之中臟。
而在腎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甘、薑、苓、術。辛溫甘淡。本非腎藥。名腎著者。原其病也。
甘姜苓朮湯方(一名腎著湯),
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腎脈本石。浮之堅。則不石而外鼓。按之亂如轉丸。是變石之體而為躁動。真陽將搏躍而出矣。益下入尺。言按之至尺澤。而脈猶大動也。尺下脈宜伏。今反動。真氣不固而將外越。反其封蟄之常。故死。
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止。不須治。久則愈。
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而受氣於中焦。今胃未和。不能消穀。則上焦所受者。非精微之氣。而為陳滯之氣矣。故為噫。噫、噯食氣也。下焦在膀胱上口。其治在臍下。故其氣乏竭。即遺溺失便。然上焦氣未和。不能約束禁制。亦令遺溺失便。所謂上虛不能制下者也。云不須治者。
謂不須治其下焦。俟上焦氣和。久當自愈。夫上焦受氣於中焦。而下焦復受氣於上焦。推而言之。腎中之元陽不正。則脾胃之轉運不速。是中焦又復受氣於下焦也。蓋雖各有分部。而實相助為理如此。此造化自然之妙也。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閟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熱在上焦者。肺受之。肺喜清肅而惡煩熱。肺熱則咳。咳久則肺傷而痿也。熱在中焦者。脾胃受之。脾胃者。所以化水穀而行陰陽者也。胃熱則實而硬。脾熱則燥而閟。皆為堅也。下焦有熱者。大小腸膀胱受之。小腸為心之腑。熱則尿血。膀胱為腎之腑。熱則癃閟不通也。鶩溏如鶩之後。
水糞雜下。大腸有寒。故泌別不職。其有熱者。則腸中之垢。被迫而下也。下重。謂腹中重而下墜。小腸有寒者。能腐而不能化。故下重。陽不化則陰下溜。故便血。其有熱者。則下注廣腸而為痔。痔、熱疾也。
白話文:
第十一: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服藥量,直到病情好轉為止。
腎著病的病人,身體沉重,腰部冰冷,像坐在水裡一樣,身體浮腫像泡在水裡一樣,卻不感到口渴,小便自利,飲食如常。此病屬於下焦病變,勞動時會出汗,衣服內側冰冷潮濕,久病會導致腰部以下冷痛,腹部沉重,像繫著五千個銅錢一樣重。甘姜苓朮湯主治此病。
腎臟受寒濕侵襲,久久不去,就會形成腎著病。症狀包括身體沉重、腰部冰冷如坐水中、腰部以下冷痛、腹部沉重如繫五千錢等,這些都是寒濕侵襲腎臟,陽氣不能運化所造成的。不口渴是因為上焦沒有熱邪;小便自利是因為寒邪在下焦;飲食如常是因為胃沒有疾病;因此說此病屬於下焦病變。勞動時出汗,衣服內側冰冷潮濕,久病不癒,這是寒濕之邪侵襲虛弱之體,疾病由下焦而起的表現。但此病不在腎臟本身(臟腑),而在腎臟的外部(外腑)。所以治療方法不在溫補腎陽散寒,而在於溫煦脾土以剋制水濕。甘草、生薑、茯苓、白朮性味辛溫甘淡,本非腎藥,之所以稱為「腎著」,是根據其病因而命名的。
甘姜苓朮湯方(一名腎著湯):
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五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服藥後腰部就會感到溫暖。
腎臟損壞時,脈象浮而堅實,按壓時跳動不規則,像滾動的彈丸一樣,而且脈象深入尺脈部位者將會死亡。
腎臟脈象本應沉實,如果浮而堅實,則脈象不沉實反而外凸,按壓時跳動不規則,像滾動的彈丸一樣,這是腎臟虛損的表現,陽氣將要衝出體外。脈象深入尺脈,指的是按壓至尺澤穴時脈搏仍然跳動有力。尺脈部位的脈象通常應該隱伏,而現在卻跳動有力,說明真氣不固,將要外泄,違反了封藏的常規,所以會導致死亡。
問:三焦虛竭,上焦虛竭會善於呃逆,這是什麼原因?
答:上焦受中焦之氣不和,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會呃逆。下焦虛竭則會出現遺尿、大小便失禁等症狀,這是氣機不和,不能自主控制的表現,不需要治療,時間久了就會自愈。
上焦位於胃的上口,其治法在膻中,而接受中焦之氣。現在胃氣不和,不能消化食物,則上焦接受的不是精微之氣,而是陳腐滯濁之氣,所以會呃逆。呃逆、噯氣都是食氣不化的表現。下焦位於膀胱的上口,其治法在臍下,所以下焦氣虛竭就會出現遺尿、大小便失禁。然而,上焦之氣不和,也無法約束和控制下焦,也會導致遺尿、大小便失禁,這就是所謂上焦虛弱不能制約下焦的現象。說不需要治療,是指不需要治療下焦,只要等到上焦之氣和順,久而久之就會自愈。上焦接受中焦之氣,下焦又接受上焦之氣,推而廣之,腎臟中的元陽不足,就會影響脾胃的運化,中焦又接受下焦之氣。雖然各個臟腑有其各自的功能部位,但它們之間是互相協調運作的,這就是自然造化的奧妙之處。
答:熱邪在上焦,就會因咳嗽而導致肺痿;熱邪在中焦,就會導致腹部堅硬;熱邪在下焦,就會出現尿血,以及小便不利等症狀。大腸有寒邪,就會出現大便稀溏;大腸有熱邪,就會排出糞便污穢;小腸有寒邪,病人會覺得腹部沉重,並伴有大便帶血;小腸有熱邪,就會長痔瘡。
熱邪在上焦,肺臟受到影響,肺臟喜清肅而惡煩熱,肺熱就會咳嗽,久咳則會傷肺而導致肺痿。熱邪在中焦,脾胃受到影響,脾胃是化水穀、運行陰陽的器官,胃熱則會感到腹部堅硬,脾熱則會燥熱而小便不利,都會導致腹部堅硬。熱邪在下焦,大小腸和膀胱受到影響,小腸是心的腑,熱邪入侵則會出現尿血;膀胱是腎的腑,熱邪入侵則會出現小便不利。大便稀溏如同鴨子糞便一樣,大腸有寒邪,所以泌別功能失調;如果有熱邪,則腸道中的污穢之物被迫排出。下墜是指腹部沉重下墜的感覺。小腸有寒邪,則會腐敗而不能消化,所以腹部沉重,陽氣不能運化,陰寒之邪就會下注,所以大便帶血;如果有熱邪,則會下注到直腸而形成痔瘡,痔瘡是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