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7)
卷中 (7)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外臺走馬湯,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捶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量之。通治飛屍鬼擊病。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寸口脈浮大者。穀氣多也。谷多不能益脾而反傷脾。按之脈反澀者。脾傷而滯。血氣為之不利也。尺中亦微而澀者。中氣阻滯。而水穀之精氣不能逮下也。是因宿食為病。則宜大承氣下其宿食。脈數而滑與浮大同。蓋皆有餘之象。為穀氣之實也。實則可下。故亦宜大承氣。谷多則傷脾。
而水穀不分。谷停則傷胃。而惡聞食臭。故下利不欲食者。知其有宿食當下也。夫脾胃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氣。不可或止者也。谷止則化絕。氣止則機息。化絕機息。人事不其頓乎。故必大承氣速去其停谷。谷去則氣行。氣行則化續而生以全矣。若徒事消克。將宿食未去而生氣已消。
豈徒無益而已哉。
大承氣湯(方見痙病),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食在下脘者當下。食在上脘者。則不當下而當吐。經云。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三分煮),
上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宿食也。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緊中兼有滑象。不似風寒外感之緊為緊而帶弦也。故寒氣所束者。緊而不移。食氣所發者。乍緊乍滑。如以指轉索之狀。故曰無常。脈緊頭痛風寒者。非既有宿食。而又感風寒也。謂宿食不化。鬱滯之氣。上為頭痛。有如風寒之狀。而實為食積類傷寒也。仲景恐人誤以為外感而發其汗。故舉以示人曰。腹中有宿食不化。意亦遠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中醫對腹滿、寒疝、宿食等疾病的脈象、診斷和治療方法。
文中首先介紹了一個方劑,用於治療某種疾病,其組成和用法十分簡潔。
接著,介紹了治療中惡(即食物中毒)、心痛、腹脹、便秘的“外臺走馬湯”,其組成和使用方法也十分明確,並特別強調了用量需根據年齡調整。
接下來,詳細闡述了如何辨別宿食。通過觀察寸口脈(手腕內側脈搏)浮大且按之澀滯,以及尺中脈(手腕尺側脈搏)微弱澀滯等脈象,就能判斷是否有宿食。治療宿食的主要方法是服用大承氣湯。文中詳細解釋了各種脈象與宿食的關係,以及大承氣湯的適用情況。文中也強調了及時清除宿食的重要性,否則會傷及脾胃,造成消化功能紊亂。如果不願進食,腹瀉,都應考慮是宿食引起,需要服用大承氣湯。
文中又提到,宿食在不同的位置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若宿食在上脘(上腹部),則應採用瓜蒂散來催吐;若宿食在下脘(下腹部),則應服用大承氣湯瀉下。並解釋了“瓜蒂散”的組成和用法,也說明了加藥的原則。
最後,文中詳細分析了“脈緊如轉索無常”這一脈象,指出這是宿食的表現。並區分了因宿食和因風寒引起的脈緊頭痛的不同,強調了即使有頭痛,也不應簡單地認為是風寒感冒而濫用發汗的方法,避免誤診。 總之,整段文字是對古代中醫診斷和治療宿食相關疾病的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