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5)

回本書目錄

卷中 (5)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痛而閉。六腑之氣不行矣。厚朴三物湯。與小承氣同。但承氣意在蕩實。故君大黃。三物意在行氣。故君厚朴。

厚朴三物湯方

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按之而滿痛者。為有形之實邪。實則可下。而心下滿痛。則結處尚高。與腹中滿痛不同。故不宜大承氣而宜大柴胡。承氣獨主裡實。柴胡兼通陽痹也。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芍藥(各三兩),半夏(半升),枳實(四枚),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減不足言。謂雖減而不足云減。所以形其滿之至也。故宜大下。已上三方。雖緩急不同。而攻泄則一。所謂中滿者瀉之於內也。

大承氣湯方(見痙病)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滿。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大建中湯主之。

心腹寒痛。嘔不能食者。陰寒氣盛。而中土無權也。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陰凝成象。腹中蟲物乘之而動也。是宜大建中臟之陽。以勝上逆之陰。故以蜀椒、乾薑溫胃下蟲。人參、飴糖安中益氣也。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炒去汗),乾薑(四兩),人參(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二升。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粥。溫覆之。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脅下偏痛而脈緊弦。陰寒成聚。偏著一處。雖有發熱。亦是陽氣被郁所致。是以非溫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結。故曰宜以溫藥下之。程氏曰。大黃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細辛之大熱。則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寒氣厥逆。下焦陰寒之氣。厥而上逆也。茯苓、半夏降其逆。烏頭、細辛散其寒。真朱體重色正。內之以破陰去逆也。

赤丸方

烏頭(二兩炮),茯苓(四兩),細辛(一兩),半夏(四兩),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為丸。如麻子大。先食飲。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腹滿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白話文: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附子粳米湯:

將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半夏半升、粳米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加水八升,煮至米熟,成湯後濾去藥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若腹部疼痛且便秘,則用厚朴三物湯。腹部疼痛且便秘,表示六腑之氣不通,厚朴三物湯與小承氣湯的功效類似,但小承氣湯著重於瀉實,故以大黃為主藥;厚朴三物湯著重於行氣,故以厚朴為主藥。

厚朴三物湯:

取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加水一斗二升,先煮厚朴和枳實,取五升,再加入大黃,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以通便為度。

按壓心窩處感到脹痛,這是實證,應該瀉下,宜用大柴胡湯。按壓腹部感到脹痛,是有形的實邪,實證可以瀉下,但心窩部脹痛表示病邪位置較高,與腹部脹痛不同,所以不宜用大承氣湯,而宜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單純治療裡實,而大柴胡湯還能疏通陽氣痹阻。

大柴胡湯:

將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枳實四枚、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加水一斗二升,煎煮取六升,濾去藥渣後再煎煮一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若腹部脹滿未減或減輕程度不顯著,則應瀉下,宜用大承氣湯。減輕程度不顯著,是指雖然有所減輕,但減輕的程度不足以說明病情好轉,說明脹滿程度非常嚴重,因此需要大力瀉下。以上三方,雖然緩急程度不同,但都是攻泄之法,所謂「中滿」者,就是從內部瀉下。

大承氣湯:(詳見痙病篇)

若心胸部極度寒冷疼痛,嘔吐不能進食,腹部脹滿,腹部皮膚上衝起,形似有頭有腳的蟲狀物,腹部上下疼痛且不能觸摸,則用大建中湯。

心腹寒冷疼痛,嘔吐不能進食,是陰寒之氣盛,中焦脾胃功能衰弱,腹部皮膚上衝起,形似有頭有腳的蟲狀物,腹部上下疼痛且不能觸摸,這是陰寒凝結而成,腹中蟲物乘勢而動。因此,應該溫補中焦的陽氣,以克制上逆的陰邪,所以用蜀椒、乾薑溫胃殺蟲,人參、飴糖益氣健脾。

大建中湯:

取炒去汗的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一兩,加水四升,煎煮取二升,濾去藥渣,加入膠飴一升,用微火煎煮至二升,分次溫服。服用後約一頓飯的時間,可以喝二升粥,之後再服用藥物。當天應食用粥糜,並注意保暖。

脅肋部疼痛,發熱,脈象緊弦,這是寒證,應該用溫藥瀉下,宜用大黃附子湯。

脅肋部疼痛,脈象緊弦,是陰寒凝結,偏踞一處,雖然有發熱,也是陽氣被鬱阻所致。因此,非溫藥不能除寒,非瀉下不能去除結塊,所以說宜用溫藥瀉下。程氏曰:大黃性苦寒,走而不守,但加入附子、細辛的大熱之藥,則寒性散去,而瀉下之性得以保留。

大黃附子湯:

取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二兩,加水五升,煎煮取二升,分三次溫服。體格強健者,可以煎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溫服。服藥後如步行四五里路,可再服用一次。

寒邪厥逆,用赤丸。

寒邪厥逆,是下焦陰寒之氣厥逆上衝。茯苓、半夏降逆,烏頭、細辛散寒,朱砂重量適中,顏色純正,內服可以破除陰寒,去除厥逆。

赤丸:

將炮製過的烏頭二兩、茯苓四兩、細辛一兩、半夏四兩研磨成末,加入朱砂染色,用煉蜜製成丸藥,如麻子大小。飯前服用,酒送服三丸,每日二次,夜服一次。如果沒有效果,可以逐漸增加劑量,以有效為度。

腹部脹滿,脈象弦緊,弦脈表示衛氣不通,即惡寒;緊脈表示不想進食。邪正相搏,就是寒疝。寒疝繞臍疼痛,發作時會有白色津液排出,手足厥冷,脈象沉緊,則用大烏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