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中 (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

1. 卷中

2.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

奔豚具如下文。吐膿有咳與嘔之別。其從驚得之旨未詳。驚怖即驚恐。蓋病從驚得。而驚氣即為病氣也。火邪見後驚悸部。及傷寒太陽篇。云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然未嘗云從驚發也。驚悸篇云。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此亦是因火邪而發驚。非因驚而發火邪也。即後奔豚證治三條。亦不必定從驚恐而得。蓋是證有雜病傷寒之異。從驚恐得者。雜病也。從發汗及燒針被寒者。傷寒也。其吐膿火邪二病。仲景必別有謂。姑闕之以俟知者。或云。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四部病皆以肝為主。奔豚驚怖。

皆肝自病。奔豚因驚而發病。驚怖即驚以為病也。吐膿者。肝移熱於胃。胃受熱而生癰膿也。火邪者。木中有火。因驚而發。發則不特自燔。且及他臟也。亦通。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前云驚發。此兼言恐者。腎傷於恐。而奔豚為腎病也。豚、水畜也。腎、水臟也。腎氣內動。上衝胸喉。如豕之突。故名奔豚。亦有從肝病得者。以腎肝同處下焦。而其氣並善上逆也。

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此奔豚氣之發於肝邪者。往來寒熱。肝臟有邪。而氣通於少陽也。肝欲散。以薑、夏、生葛散之。肝苦急。以甘草緩之。芎、歸、芍藥理其血。黃芩、李根下其氣。桂、苓為奔豚主藥。而不用者。病不由腎發也。

奔豚湯方

甘草,芎藭,當歸,黃芩,芍藥(各二兩),半夏,生薑(各四兩),生葛(五兩),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此腎氣乘外寒而動。發為奔豚者。發汗後燒針復汗。陽氣重傷。於是外寒從針孔而入通於腎。腎氣乘外寒而上衝於心。故須灸其核上。以杜再入之邪。而以桂枝湯外解寒邪。加桂內泄腎氣也。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此發汗後心氣不足。而後腎氣乘之。發為奔豚者。臍下先悸。此其兆也。桂枝能伐腎邪。茯苓能泄水氣。然欲治其水。必益其土。故又以甘草、大棗補其脾氣。甘瀾水者。揚之令輕。使不益腎邪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桂枝(四兩),

白話文: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老師說:有些病症會出現奔豚、吐膿、驚怖、火邪這四種情況,這些病都是因為受驚嚇而引起的。

奔豚的症狀詳見下文。吐膿則有咳嗽和嘔吐的區別,它從驚嚇引起的緣由尚不清楚。驚怖就是驚恐,疾病是因驚嚇而起,驚嚇之氣就是致病之氣。火邪的症狀在後面的「驚悸」篇和《傷寒論·太陽篇》都有記載,說太陽病如果用火熏烤,無法出汗,病人必定煩躁不安,若經絡不通,必定會吐血,這就是火邪。但並沒有說它是因為受驚嚇而引起的。驚悸篇中說,火邪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療。

這也是因為火邪而導致驚恐,並不是因為驚恐而導致火邪。也就是說,後面的奔豚證治三條,也不一定都是因為驚恐引起的。因為這些證狀有雜病和傷寒的區別,從驚恐引起的屬於雜病,從發汗和灸針後受寒引起的屬於傷寒。吐膿和火邪兩種疾病,張仲景一定另有論述,暫且擱置,留待明白的人來解答。有人說,東方屬木,肝臟的病症會因驚嚇而發作,這四種病都以肝臟為主。奔豚和驚怖都是肝臟本身的疾病。奔豚是因驚嚇而發病,驚怖就是驚嚇本身就成為了疾病。吐膿是肝臟的熱邪傳到胃,胃受到熱邪而生長癰疽膿腫。火邪是木中含火,因驚嚇而發作,發作時不僅自身受損,還會波及其他臟腑。這也說得通。

老師說:奔豚病從小腹向上衝擊咽喉,發作時像要死了一樣,然後又恢復正常,都是因為驚恐引起的。

前面說的是驚嚇,這裡又加上了恐懼,這是因為腎臟受驚恐的損傷,而奔豚是腎臟的疾病。豚是水生動物,腎臟是水臟,腎氣內動,向上衝擊胸喉,如同豬一樣衝撞,所以叫做奔豚。也有因為肝臟疾病引起的,因為腎臟和肝臟都在下焦,它們的氣都容易向上逆衝。

奔豚的氣向上衝擊胸部,腹部疼痛,反覆寒熱,用奔豚湯治療。

這是奔豚之氣因肝臟邪氣而發作的,反覆寒熱,是肝臟有邪氣,並且氣與少陽相通。肝臟的特性是舒泄,用生薑、半夏、生葛根來舒泄;肝臟痛苦急迫,用甘草來緩和;川芎、當歸、白芍藥來調理血液;黃芩、李根來下降氣機;桂枝、茯苓是奔豚的主藥,但不用它們,是因為疾病不是由腎臟引起的。

奔豚湯方:

甘草、川芎、當歸、黃芩、白芍藥(各二兩),半夏、生薑(各四兩),生葛根(五兩),甘李根白皮(一升)。

以上九味藥,加水二斗,煮到五升,溫服一升,每天三次,晚上一次。

發汗後,用灸針使病人出汗,針刺部位受寒,出現腫塊發紅,必定會發作奔豚,氣從小腹上衝到心臟,在腫塊上灸一壯,並用桂枝加桂湯治療。

這是腎氣遇到外寒而活動,引起奔豚,發汗後用灸針再次出汗,陽氣受到重傷,於是外寒從針孔進入,通到腎臟,腎氣乘著外寒向上衝擊心臟,所以要在腫塊上灸,以阻止邪氣再次侵入,並用桂枝湯來治療外寒,加桂枝來疏通腎氣。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白芍藥、生薑(各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五味藥,加水七升,小火煮到三升,去渣,服用一升。

發汗後,臍下悸動,想要發作奔豚,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

這是發汗後心氣不足,然後腎氣乘虛而入,引起奔豚,臍下先悸動,這是徵兆。桂枝能去除腎邪,茯苓能泄去水氣,但要治療水,必須滋養脾土,所以又用甘草、大棗來補益脾氣。甘瀾水是把水揚起來,使它變輕,以免加重腎邪。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桂枝(四兩)。

以上四味藥,用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到減少二升,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到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天三次。(甘瀾水的方法是取水二斗,放在大盆裡,用勺子揚起來,上面出現像珍珠一樣的氣泡五六千個,然後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