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29)
卷上 (29)
1.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上九味。㕮咀。內澤漆湯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
火熱挾飲致逆。為上氣。為咽喉不利。與表寒挾飲上逆者懸殊矣。故以麥冬之寒治火逆。半夏之辛治飲氣。人參、甘草之甘。以補益中氣。蓋從外來者。其氣多實。故以攻發為急。從內生者。其氣多虛。則以補養為主也。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甘草(各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肺癰喘不得臥。肺氣被迫。亦已甚矣。故須峻藥頓服。以逐其邪。葶藶苦寒。入肺泄氣閉。加大棗甘溫以和藥力。亦猶皂莢丸之飲以棗膏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雞子大),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此條見證。具如前第二條所云。乃肺癰之的證也。此病為風熱所壅。故以苦梗開之。熱聚則成毒。故以甘草解之。而甘倍於苦。其力似乎太緩。意者癰膿已成。正傷毒潰之時。有非峻劑所可排擊者。故藥不嫌輕耳。後附外臺桔梗白散。治證與此正同。方中桔梗、貝母同用。而無甘草之甘緩。
且有巴豆之毒熱。似亦以毒攻毒之意。然非病盛氣實。非峻藥不能為功者。不可僥倖一試也。是在審其形之肥瘠。與病之緩急而善其用焉。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外邪內飲。填塞肺中。為脹為喘。為咳而上氣。越婢湯散邪之力多。而蠲飲之力少。故以半夏輔其未逮。不用小青龍者。以脈浮且大。病屬陽熱。故利辛寒。不利辛熱也。目如脫狀者。目睛脹突。如欲脫落之狀。壅氣使然也。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此亦外邪內飲相搏之證。而兼煩躁。則挾有熱邪。麻、桂藥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龍之例也。又此條見證。與上條頗同。而心下寒飲則非溫藥不能開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龍加石膏。溫寒並進。水熱俱捐。於法尤為密矣。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乾薑,甘草(各三兩),五味,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白話文: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一種藥方,將藥材研磨後,放入澤漆湯中,煮至五升,溫服五合,直到晚上服完。
火逆上氣,咽喉不適,可以用麥門冬湯治療。
火熱夾帶寒飲導致上氣,咽喉不適,這與表寒夾帶寒飲上逆的情況不同。因此用麥門冬的寒性來治療火逆,用半夏的辛辣來治療寒飲,用人參、甘草的甘甜來補益中氣。因為從外邪入侵的,氣大多實證,所以要急於攻伐;從內部產生的,氣大多虛證,就要以補養為主。
麥門冬湯方: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甘草各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以上六味藥材,加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夜間一次。
肺癰導致喘息,無法平臥,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
肺癰導致喘息無法平臥,肺氣受阻嚴重,因此需要峻猛的藥物迅速服用,以驅除邪氣。葶藶苦寒,能入肺泄去閉塞的氣,加大棗甘溫以調和藥力,如同皂莢丸用棗膏一樣。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葶藶(熬至黃色,搗成雞蛋大小的丸子),大棗十二枚。先用水三升煮大棗,取二升,去棗留葶藶丸,再煮取一升,一次服完。
咳嗽胸悶,惡寒,脈數,咽喉乾燥但不渴,偶爾咳出濁痰腥臭,久咳吐膿如米粥狀,這是肺癰,可用桔梗湯治療。
此症狀如同前面第二條所述,是肺癰的確診證據。此病是風熱壅塞所致,所以用桔梗來疏通,熱邪聚集則化為毒,所以用甘草來解毒。甘草的量比桔梗多,似乎力量太緩和,可能是因為癰膿已成,正處於毒潰的階段,非峻猛的藥物可以攻破,所以藥量不嫌輕。後面附有外台桔梗白散,治療此症與此方相同,方中桔梗、貝母同用,而沒有甘草的緩和作用,還有巴豆的毒熱,似乎也是以毒攻毒之意,但如果不是病情嚴重,氣血實證,峻猛藥物才能奏效,不能輕易嘗試。要根據病人的體質和病情緩急來使用藥物。
桔梗湯方:桔梗一兩,甘草二兩。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服兩次,則可吐出膿血。
咳嗽兼上氣,這是肺脹,病人喘息,眼睛像要脫落一樣,脈浮大,可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
外邪內飲阻塞肺部,導致脹滿、喘息、咳嗽上氣。越婢湯祛邪之力強,而祛除寒飲之力不足,所以用半夏來輔助。不用小青龍湯是因為脈浮大,屬陽熱,所以適合辛寒藥,而不適合辛熱藥。眼睛像要脫落一樣,是眼睛脹突,像要脫落,這是氣壅塞所致。
越婢加半夏湯方: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半升。以上六味藥材,加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分溫三次服下。
肺脹,咳嗽上氣,煩躁喘息,脈浮,心下有水,可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
這也是外邪內飲相搏的證候,並且兼有煩躁,則夾雜有熱邪。麻黃、桂枝藥中,必須用石膏,如同大青龍湯一樣。此證與上一條頗為相似,但心下寒飲則非溫藥不能開而祛除,所以不用越婢加半夏湯,而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溫寒並用,水熱皆消,用藥方法很精妙。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麻黃、芍藥、桂枝、細辛、乾薑、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