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4)

1.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則成夢交者是也。徐氏曰。桂枝湯外證得之。能解肌去邪氣。內證得之。能補虛調陰陽。加龍骨、牡蠣者。以失精夢交為神精間病。非此不足以收斂其浮越也。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天雄散方

天雄(三兩炮),白朮(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按、此疑亦後人所附。為補陽攝陰之用也。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平人、不病之人也。脈虛弱細微。則陰陽俱不足矣。陽不足者不能固。陰不足者不能守。是其人必善盜汗。人年五六十。精氣衰矣。而病脈反大者。是其人當有風氣也。痹俠背行。痹之俠脊者。由陽氣不足。而邪氣從之也。若腸鳴、馬刀、俠癭者。陽氣以勞而外張。火熱以勞而上逆。

陽外張。則寒動於中而為腹鳴。火上逆。則與痰相搏而為馬刀、俠癭。李氏曰。癭生乳腋下曰馬刀。又夾生頸之兩旁者為俠癭。俠者挾也。馬刀、蠣蛤之屬。瘡形似之。故名馬刀。癭、一作纓。發於結纓之處。二瘡一在頸。一在腋下。常相聯絡。故俗名癧串。脈沉小遲。皆陰象也。

三者並見。陰盛而陽乃亡矣。故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者。氣脫而不固也。由是外無氣而手足逆冷。胃無氣而腹滿。脾無氣而溏泄食不化。皆陽微氣脫之證也。脈弦者陽不足。故為減為寒。脈大者陰不足。故為芤為虛。陰陽並虛。外強中乾。此名為革。又變革也。婦人半產、漏下。

男子亡血、失精。是皆失其產乳生育之常矣。故名曰革。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此和陰陽調營衛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陰曰陽。陰陽和平。百疾不生。若陽病不能與陰和。則陰以其寒獨行。為裡急。為腹中痛。而實非陰之盛也。陰病不能與陽和。則陽以其熱獨行。為手足煩熱。為咽乾、口燥。而實非陽之熾也。昧者以寒攻熱。以熱攻寒。寒熱內賊。其病益甚。

惟以甘酸辛藥。和合成劑。調之使和。則陽就於陰。而寒以溫。陰就於陽。而熱以和。醫之所以貴識其大要也。豈徒云寒可治熱。熱可治寒而已哉。或問和陰陽調營衛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營衛生成於水穀。而水穀轉輸於脾胃。故中氣立。則營衛流行而不失其和。

白話文: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夢遺就是這種情況。徐氏說,桂枝湯治療外證時,能解表祛邪;治療內證時,能補虛調和陰陽。加入龍骨、牡蠣,是因為失精夢遺是神氣虧損的病症,非此不足以收斂其浮越之氣。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次服用。

天雄散方

天雄(三兩,炮製)、白朮(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

上四味,研為細粉。酒送服,每次半錢匕,每日三次,若無效,可略微增加藥量。

按:此方疑似後人所加,用於補益陽氣,收斂陰精。

男子體質正常,但脈象虛弱細微,容易盜汗。五六十歲的人,若病情脈象卻較大,且痹症沿著脊椎蔓延,伴隨腸鳴、馬刀瘢痕、頸項腫塊,都是由於勞損所致。脈象沉細遲緩,稱為「脫氣」,這類病人快走就會喘息,手腳冰冷,腹部脹滿,嚴重者還會腹瀉、消化不良。脈象弦大,弦則為陰虛,大則為陽虛,陰虛則為寒,陽虛則為虛,虛寒交攻,稱為「革」。婦女則會出現妊娠期出血、陰道流血,男子則會出現失血、遺精。

平時身體健康的人,脈象虛弱細微,說明陰陽都不足。陽氣不足則不能固護,陰精不足則不能守藏,所以這種人容易盜汗。五六十歲的人,精氣衰弱,但病情脈象卻反常地較大,說明體內有風邪。痹症沿著脊椎蔓延,是因為陽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若伴隨腸鳴、馬刀瘢痕、頸項腫塊,則為陽氣因勞累而外洩,熱邪因勞累而上逆。

陽氣外洩,則寒邪內動,導致腹鳴;熱邪上逆,則與痰濁相搏,形成馬刀瘢痕、頸項腫塊。李氏說,長在乳房腋下的腫塊叫馬刀瘢痕,長在頸部兩側的叫頸項腫塊。「俠」是夾的意思。馬刀瘢痕形似牡蠣、蛤蜊等貝殼類瘡瘍,故名馬刀瘢痕。癭,一作纓,生於頸項結節處,兩種瘡瘍,一種在頸部,一種在腋下,常互相連接,俗稱癧串。脈象沉細遲緩,都是陰盛的表現。

三者同時出現,陰盛而陽氣衰竭,故名「脫氣」。這類病人快走就會喘息,是因為氣虛不固。因此,體表無氣而手腳冰冷,胃氣不足而腹部脹滿,脾氣不足而腹瀉、消化不良,都是陽氣虛弱、氣血衰竭的表現。脈象弦緊,說明陽氣不足,所以表現為陰虛寒象;脈象大,說明陰精不足,所以表現為陽虛虛象。陰陽俱虛,外強中乾,稱為「革」,亦指身體變革。婦女出現妊娠期出血、陰道流血,男子出現失血、遺精,都是失去了正常的生育功能,所以稱為「革」。

虛勞裡急腹痛、心悸出血、腹部疼痛、夢遺、四肢酸痛、手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治。

這是調和陰陽,調節營衛氣血的方法。人生的根本在於陰陽,陰陽平和,百病不生。如果陽病不能與陰和,則陰寒獨行,導致裡急腹痛,但並非陰盛;如果陰病不能與陽和,則陽熱獨行,導致手腳煩熱、咽乾口燥,但並非陽盛。愚昧的人用寒法治熱,用熱法治寒,寒熱內交,病情加重。

唯有選用甘、酸、辛三味藥物,配伍成方,調和陰陽,使陽氣歸於陰,寒邪得溫;使陰精歸於陽,熱邪得和。醫生之所以要掌握這個大原則,豈僅僅是寒可治熱,熱可治寒而已?有人問:調和陰陽,調節營衛是對的,為什麼一定要用建中湯?因為「中」指脾胃,營衛氣血的生成依靠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的轉運依靠脾胃,所以脾胃之氣充足,則營衛氣血運行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