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22)
卷上 (22)
1.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痱者廢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氣之擾。亦真氣之衰也。麻黃、桂枝所以散邪。人參、當歸所以養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乾薑為復氣之需。乃攻補兼行之法也。
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黃耆(各二分),黃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出。二服大汗出。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朮附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朮(一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剉。每五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崔氏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各一兩炮),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腎之脈。起於足而入於腹。腎氣不治。濕寒之氣。隨經上入。聚於少腹。為之不仁。是非驅濕散寒之劑所可治者。須以腎氣丸補腎中之氣。以為生陽化濕之用也。
千金越婢加朮湯,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二兩),甘草(二兩),白朮(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白話文:
痱者,指身體機能衰退。精神無法集中,筋骨無力,這不僅僅是外邪入侵的擾亂,更是自身元氣衰弱的表現。麻黃、桂枝用於驅散外邪,人參、當歸則用以滋養正氣。石膏配伍杏仁,增強驅散邪氣的力量;甘草配伍乾薑,則補充元氣的不足。此乃攻補兼施之法。
千金三黃湯,治療中風,症狀包括手腳拘緊疼痛,全身關節疼痛,煩躁發熱,心神不寧,惡寒,持續數日不想進食。
方劑組成: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黃耆(各二分)、黃芩(三分)。用法:用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每次服用後略微出汗,第二次服用後則大量出汗。若心熱,加用大黃二分;腹脹,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心悸,加牡蠣三分;口渴,加栝蔞根三分;若先前有寒邪,則加附子一枚。
近效朮附湯,治療風虛,症狀包括頭重頭暈、痛苦難忍、食不知味。此方溫暖肌膚,補益中氣,增強精氣。
方劑組成:白朮(一兩)、附子(一枚半,炮製去皮)、甘草(一兩,炙)。用法:將藥材研碎,每次取五錢,加薑五片、棗一枚,用水半盞,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
崔氏八味丸,治療腳氣上衝少腹,導致少腹麻木不仁。
方劑組成: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各一兩,炮製)。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丸,用酒送服,每日服用兩次。腎經從足部起始,上行至腹部。腎氣不足,則濕寒之邪順經絡上行,聚集於少腹,導致麻木不仁。此症非單純驅除濕寒之藥所能治癒,必須用補腎的藥丸來補益腎氣,才能達到生髮陽氣,化解濕寒的作用。
千金越婢加朮湯,治療身體極度發熱,導致津液耗損,肌膚疏鬆,汗出過多,伴有外感風邪,下焦(下肢)無力。
方劑組成: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二兩)、甘草(二兩)、白朮(四兩)、大棗(十五枚)。用法:用水六升,先煎麻黃,去沫後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若惡風,則加附子一枚(炮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