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1)

1.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諸肢節疼痛。即歷節也。身體尪羸。腳腫如脫。形氣不足。而濕熱下甚也。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濕熱且從下而上衝矣。與腳氣衝心之候頗同。桂枝、麻黃、防風。散濕於表。芍藥、知母、甘草。除熱於中。白朮、附子。驅濕於下。而用生薑最多。以止嘔降逆。為濕熱外傷肢節。而復上衝心胃之治法也。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麻黃(各二兩),附子(二枚炮),白朮,知母,防風(各四兩),生薑(五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此亦內傷肝腎。而由於滋味不節者也。枯泄相搏。即筋骨並傷之謂。曰斷泄者。言其生氣不續。而精神時越也。營不通因而衛不行者。病在陰而及於陽也。不通不行。非壅而實。蓋即營衛涸流之意。四屬、四肢也。營衛者。水穀之氣。三焦受氣於水谷。而四肢稟氣於三焦。故營衛微。

則三焦無氣而四屬失養也。由是精微不化於上。而身體羸瘦。陰濁獨注於下。而足腫脛冷黃汗出。此病類似歷節黃汗。而實非水濕為病。所謂肝腎雖虛。未必便成歷節者是也。而虛病不能發熱。歷節則未有不熱者。故曰假令發熱。便為歷節。後水氣篇中又云。黃汗之病。兩脛自冷。

假令發熱。此屬歷節。蓋即黃汗歷節而又致其辨也。詳見本文。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此治寒濕歷節之正法也。寒濕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而病在筋節。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黃耆之補。白芍之收。甘草之緩。牽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如衛瓘監鍾鄧入蜀。使其成功而不及於亂。乃制方之要妙也。

烏頭湯,亦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芍藥,黃耆,甘草(各三兩炙),烏頭(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礬石湯,治腳氣衝心。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腳氣之病。濕傷於下。而氣衝於上。礬石味酸澀性燥。能卻水收濕解毒。毒解濕收。上衝自止。

附方

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桂枝,甘草,乾薑,石膏,當歸,人參(各三兩),杏仁(四十粒),川芎(一兩五錢),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白話文:

第五章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

肢體關節疼痛,就是歷節病。身體消瘦虛弱,腳腫得像脫了皮一樣,是氣血不足,而濕熱之邪又嚴重下注的表現。頭暈氣短,感覺溫溫的想吐,這是濕熱之邪從下往上衝的徵兆,和腳氣衝心的症狀很相似。方中用桂枝、麻黃、防風散發表邪;芍藥、知母、甘草清解裡熱;白朮、附子驅除下焦濕邪;而生薑用量最多,是用來止嘔降逆的。這就是治療濕熱侵犯肢節,又上衝心胃的治法。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附子二枚(炮製),白朮四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生薑五兩。

以上九味藥材,用水七升,煎煮至二升,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酸味傷筋,筋傷則肢體鬆弛無力,稱為「泄」;鹹味傷骨,骨傷則肢體萎縮無力,稱為「枯」;「枯」與「泄」互相搏結,稱為「斷泄」。營氣不通,衛氣不能獨行,營衛之氣都衰弱,三焦無力御邪,四肢失去聯絡,身體消瘦,單腳腫大,冒黃汗,小腿冰冷。如果伴有發熱,那就是歷節病了。

這也是由於肝腎內傷,因飲食滋味失調而引起的。所謂「枯泄相搏」,就是筋骨同時受損的意思。「斷泄」是指機體生機不能持續,精神狀態時好時壞。「營氣不通,衛氣不行」,是指病邪侵犯陰分而影響陽分。營衛不通不行,並非阻塞不通,而是營衛之氣枯竭的意思。「四屬」指四肢。「營衛」是水谷精氣,三焦接受水谷之氣,而四肢則從三焦獲得氣血。所以營衛衰弱,則三焦無氣,四肢失養。因此精微物質不能上輸於頭面,身體消瘦;陰邪獨積於下焦,所以足腫、脛冷、冒黃汗。此病類似歷節黃汗,但並非單純由水濕所致。所謂肝腎虛弱,未必都會發展成歷節病。而虛證一般不會發熱,歷節病卻必定發熱,所以說「假令發熱,便為歷節」。《水氣篇》中也說,黃汗病,兩脛冰冷,如果伴有發熱,就屬於歷節病。這就對黃汗與歷節病作了區分,詳見本文。

歷節病,關節不能屈伸,疼痛,用烏頭湯主治。

這是治療寒濕歷節病的正確方法。寒濕邪氣,非麻黃、烏頭不能驅除。而病邪侵犯筋節,不像皮毛的邪氣,可以一汗而散。所以用黃耆補氣,白芍收斂,甘草緩和,來制約烏頭、麻黃,使藥力得以深入,既能祛邪又能留正。這如同衛瓘監管鍾會入蜀,使其成功而避免了叛亂一樣,是制方用藥的關鍵所在。

烏頭湯(亦治腳氣疼痛,不能屈伸)

麻黃三兩(炙),芍藥三兩,黃耆三兩(炙),甘草三兩(炙),烏頭五枚(去皮,切碎,用二升蜜煎煮至一升,取出烏頭)。

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去渣,加入蜜煎液,再煎煮。每次服七合,若不知藥效,則服完為止。

礬石湯(治腳氣衝心)

礬石二兩。

取礬石一味,用漿水一斗五升,煎煮三五沸,用以浸泡腳部。

腳氣病,是濕邪傷及下焦,而氣衝於上。礬石味酸澀,性燥,能祛水、收濕、解毒。毒解濕收,則上衝之症自可消除。

附方

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主,不能言語,渾身無力,不知痛處,或身體拘緊不能翻身)

麻黃三兩,桂枝三兩,甘草三兩,乾薑三兩,石膏三兩,當歸三兩,人參三兩,杏仁四十粒,川芎一兩五錢。

以上九味藥材,用水一斗,煎煮至四升,溫服一升。當微微出汗,輕輕蓋住後背,靠著東西坐著,汗出則病癒;不出汗則再服用,沒有禁忌,不要受風。也治療臥床不起,咳嗽氣逆,面部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