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0)

1.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瘈瘲日數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此下熱清熱之劑。孫奇以為中風多從熱起。故特附於此歟。中有薑、桂、石、脂、龍、蠣者。蓋以澀馭泄。以熱監寒也。然亦猛劑。用者審之。

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甘草(各一分),桂枝,防風(各三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藥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狂走譫語。身熱脈大者。屬陽明也。此無寒熱。其脈浮者。乃血虛生熱。邪並於陽而然。桂枝、防風、防己、甘草。酒浸取汁。用是輕清。歸之於陽。以散其邪。用生地黃之甘寒。熟蒸使歸於陰。以養血除熱。蓋藥生則散表。熟則補衰。此煎煮法。亦表裡法也。(趙氏)

頭風摩散

大附子(一枚),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藥力行。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痛。黃汗出。故曰歷節。

此為肝腎先虛。而心陽復郁。為歷節黃汗之本也。心氣化液為汗。汗出入水中。水寒之氣。從汗孔入侵心臟。外水內火。郁為濕熱。汗液則黃。浸淫筋骨。歷節乃痛。歷節者。遇節皆痛也。蓋非肝腎先虛。則雖得水氣。未必便入筋骨。非水濕內侵。則肝腎雖虛。未必便成歷節。仲景欲舉其標。而先究其本。以為歷節多從虛得之也。

按、後水氣篇中雲。黃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合觀二條。知歷節、黃汗。為同源異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則為黃汗。其並傷筋骨者。則為歷節也。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趺陽脈浮者風也。脈滑者穀氣盛也。汗生於穀。而風性善泄。故汗自出。風血相搏者。少陰血虛而風復擾之。為疼痛如掣也。趺陽少陰二條合看。知陽明穀氣盛者。風入必與汗偕出。少陰血不足者。風入遂著而成病也。盛人脈澀小短氣者。形盛於外。而氣歉於內也。自汗出。

濕復勝也。緣酒客濕本內積。而汗出當風。則濕復外郁。內外相召。流入關節。故歷節痛不可屈伸也。合三條觀之。汗出入水者。熱為濕鬱也。風血相搏者。血為風動也。飲酒汗出當風者。風濕相合也。歷節病因。有是三者不同。其為從虛所得則一也。

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白話文: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一種治療風引、小兒驚癇等疾病的方劑,用十二味藥材研磨篩選後,用皮囊盛裝,取三指撮藥量,用三升井花水煮沸三次,溫服一升。此方適用於大人風引,以及小孩子驚癇、瘈瘲等每天發作多次、其他醫生無法治療的疾病,具有清熱的功效。巢氏認為腳氣適用風引湯,而孫奇認為中風多由熱引起,故將此方列於此。方劑中含有薑、桂、石膏、脂膏、龍骨、牡蠣等藥材,利用澀藥來制止瀉下,用溫熱之藥來抑制寒邪。但此方藥性猛烈,使用時需謹慎。

防己地黃湯用於治療神志異常,如狂躁、胡亂行走、自言自語不止,沒有寒熱症狀,脈象浮的病症。

此方用防己、甘草(各一分)、桂枝、防風(各三分),以一杯酒浸泡,絞取汁液。另取生地黃二斤,搗碎後蒸煮至像米飯一樣,再用銅器盛裝藥汁,與絞出的生地黃汁混合,分二次服用。

若病人狂奔、胡言亂語、發熱、脈象洪大的,屬於陽明病症;但本方所治者,無寒熱症狀,脈象浮,乃因血虛生熱,邪氣侵犯陽氣所致。桂枝、防風、防己、甘草用酒浸泡取汁,性味輕清,能上達陽氣,以散邪氣;而生地黃性味甘寒,蒸煮後使其藥力趨於陰,以養血清熱。藥物生用則散在表層,熟用則滋補虛損,此煎煮方法亦是表裡兼顧的治療方法。(趙氏)

頭風摩散,用大附子(一枚)和鹽(等量)研磨成散劑,洗淨患處後,用一小勺藥粉塗抹在患處,使其藥力滲透。

寸口脈沉而弱,沉則主骨,弱則主筋,沉則屬腎,弱則屬肝。汗液出入水中,如同水傷及心臟一樣,導致關節疼痛,並伴有黃色汗液,故稱之為歷節。

此病乃因肝腎先虛,心陽又鬱結不通,導致歷節、黃汗的根本原因。心氣化生津液形成汗液,汗液出入水中,水寒之氣經由汗孔入侵心臟,形成外寒內熱,鬱而化為濕熱,汗液則發黃,浸淫筋骨,導致關節疼痛。所謂歷節,就是關節處都疼痛。如果不是肝腎先虛,即使受了水氣侵襲,也不一定會入於筋骨;如果不是水濕內侵,即使肝腎虛弱,也不一定會形成歷節。仲景想說明此病症的表象,但先探究其根本原因,認為歷節多由虛弱所致。

按,後水氣篇中記載,黃汗病是因汗液出入於水中沐浴,水從汗孔進入而致病。綜合兩條記載,可知歷節、黃汗是同源而病變不同的疾病,邪氣瘀滯於上焦者為黃汗,同時損傷筋骨者為歷節。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則疼痛如被拉扯一般。體質強健者,脈象澀小,氣短,自汗,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這些都是飲酒後出汗,又遇風寒所致。

趺陽脈浮主風,脈滑主穀氣盛,汗液源於穀氣,而風性善於宣洩,故汗液自出;風血相搏,則因少陰血虛,風邪又來擾亂,而疼痛如被拉扯一般。從趺陽、少陰兩脈觀察,可知陽明穀氣盛者,風邪入侵,必與汗液同時排出;少陰血不足者,風邪入侵則停滯而生病。體質強健者,脈象澀小,氣短,這是外強內虛;自汗,是濕邪更勝。因酒客體內濕邪本就積聚,又出汗遇風,則濕邪更外鬱,內外夾攻,流注關節,所以關節疼痛,不能屈伸。綜觀三條,汗液出入水中,是熱邪與濕邪鬱結;風血相搏,是血虛而風動;飲酒出汗遇風,是風濕相合。歷節病因有這三種不同情況,但都是由虛弱所引起的。

治療肢體關節疼痛,身體消瘦,腳腫得像脫了皮一樣,頭暈氣短,溫溫欲吐的症狀,可用桂枝芍藥知母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