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18)
卷上 (18)
1.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此與內經論溫瘧文不同。內經言其因。此詳其脈與證也。癉瘧、溫瘧。俱無寒但熱。俱嘔。而其因不同。癉瘧者。肺素有熱。而加外感。為表寒裡熱之證。緣陰氣內虛。不能與陽相爭。故不作寒也。溫瘧者。邪氣內藏腎中。至春夏而始發。為伏氣外出之證。寒蓄久而變熱。故亦不作寒也。
脈如平者。病非乍感。故脈如其平時也。骨節煩疼時嘔者。熱從腎出。外舍於其合。而上並於陽明也。白虎甘寒除熱。桂枝則因其勢而達之耳。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炙),粳米(二合),桂枝(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瘧多寒者。非真寒也。陽氣為痰飲所遏。不得外出肌表。而但內伏心間。心、牡藏也。故名牡瘧。蜀漆能吐瘧痰。痰去則陽伸而寒愈。取雲母、龍骨者。以蜀漆上越之猛。恐並動心中之神與氣也。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二日夜),龍骨(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
附外臺秘要三方
牡蠣湯
牡蠣,麻黃(各四兩),甘草(二兩),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按、此係宋孫奇等所附。蓋亦蜀漆散之意。而外攻之力較猛矣。趙氏云。牡蠣軟堅消結。麻黃非獨散寒。且可發越陽氣。使通於外。結散陽通。其病自愈。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甘草(各三兩),栝蔞根(四兩),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桂薑湯,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熬),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趙氏曰。此與牡瘧相類而實非。牡瘧邪客心下。此風寒濕痹於肌表。肌表既痹。陽氣不得通於外。遂鬱伏於營血之中。陽氣化熱。血滯成瘀。著於其處。遇衛氣行陽二十五度及之。則病作。其邪之入營者。既無外出之勢。而營之素痹者。亦不出而與陽爭。故少熱或無熱也。是用柴胡為君。
發其鬱伏之陽。黃芩為佐。清其半里之熱。桂枝、乾薑。所以通肌表之痹。栝蔞根、牡蠣。除留熱。消瘀血。甘草和諸藥。調陰陽也。得汗則痹邪散。血熱行。而病愈矣。
白話文:
溫瘧的脈象平和,患者沒有寒顫,只有發熱,骨節酸痛,偶爾嘔吐。治療用白虎加桂枝湯。
這與《內經》中關於溫瘧的論述不同。《內經》講的是溫瘧的病因,這裡則詳細說明了其脈象和證狀。癉瘧和溫瘧都只有發熱沒有寒顫,都會嘔吐,但病因不同。癉瘧是因為肺部本來就有熱,又加上外感,形成了表寒裡熱的證候。由於陰氣內虛,不能與陽氣抗衡,所以沒有寒顫。溫瘧則是由於邪氣藏在腎中,到春夏才發作,是伏邪外出的證候。寒邪積蓄久了就變成了熱邪,所以也沒有寒顫。
脈象平和表示病情不是突然發作的,所以脈象和平時一樣。骨節酸痛、偶爾嘔吐,是熱邪從腎臟排出,停留在經脈的關節處,並向上蔓延到陽明經的表現。白虎湯寒涼瀉熱,桂枝則順勢引導藥力到達病處。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炙甘草二兩,粳米二合,桂枝三兩。 以上五味,加水一斗,煮至米熟,湯成,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瘧疾多寒顫的,稱為牡瘧,用蜀漆散治療。
瘧疾多寒顫,並非真正的寒邪,而是陽氣被痰飲阻遏,不能外達肌表,而停留在心臟附近。心臟是“牡”所藏之處,故名牡瘧。蜀漆能吐出瘧疾的痰飲,痰飲去除了,陽氣就能舒展,寒邪也就自愈了。加入雲母、龍骨,是因為蜀漆峻猛,擔心會傷及心神。
蜀漆散方:
蜀漆(洗淨腥味),雲母(燒二日夜),龍骨(等分)。以上三味,研為細末。未發病前,用米湯送服半錢匕。
附外臺秘要三方:
牡蠣湯:
牡蠣、麻黃各四兩,甘草二兩,蜀漆三兩。以上四味,加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浮沫,取六升,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如果嘔吐,就不要再服用。
按:這是宋代孫奇等人所附方,也是蜀漆散的變通,但外治之力更猛。趙氏說,牡蠣能軟堅消結,麻黃不僅能散寒,還能發越陽氣,使之通達體表。結塊消散,陽氣通暢,疾病自然痊癒。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治瘧疾發病時口渴,也治勞瘧。
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甘草各三兩,栝蔞根四兩,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以上七味,加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二次。
柴胡桂薑湯:治瘧疾,寒多微有熱,或只有寒不熱,服用一劑便效如神。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炙甘草二兩,牡蠣二兩(熬製)。以上七味,加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初服可能略感煩躁,再服則汗出而愈。
趙氏說:這與牡瘧相似,但實際上不同。牡瘧是邪氣客居心下,而此方是風寒濕邪痹阻於肌表。肌表痹阻,陽氣不能通達體表,於是鬱積於營血之中,陽氣化熱,血滯成瘀,停滯於患處。當衛氣運行到陽二十五度(經絡穴位)時,便發病。邪氣入侵營氣,既無外出的趨勢,營氣又本來就痹阻,也不外出與陽氣抗衡,所以發熱較少或不發熱。因此用柴胡為君藥,發散鬱積的陽氣;黃芩為佐藥,清瀉半表半裡的熱邪;桂枝、乾薑則通達肌表痹阻;栝蔞根、牡蠣則去除留熱,消散瘀血;甘草則調和諸藥,調節陰陽。一旦出汗,痹邪散去,血熱運行,疾病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