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7)

1.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瘧者少陽之邪。弦者少陽之脈。有是邪。則有是脈也。然瘧之舍。固在半表半裡之間。而瘧之氣。則有偏多偏少之異。故其病有熱多者。有寒多者。有里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有風從熱出。而不可以藥散者。當各隨其脈而施治也。徐氏曰。脈大者為陽。小者為陰。

緊雖寒脈。小緊則內入而為陰矣。陰不可從表散。故曰下之愈。遲既為寒。溫之無疑。弦緊不沉。為寒脈而非陰脈。非陰故可發汗針灸也。瘧脈概弦。而忽浮大。知邪在高分。高者引而越之。故可吐。喻氏曰。仲景既云弦數者多熱矣。而復申一義云。弦數者風發。見多熱不已。

必至於極熱。熱極則生風。風生則肝木侮土而傳其熱於胃。坐耗津液。此非可徒求之藥。須以飲食消息。止其熾熱。即梨汁、蔗漿。生津止渴之屬。正內經風淫於內。治以甘寒之旨也。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解。如其不瘥。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天氣十五日一更。人之氣亦十五日一更。氣更則邪當解也。否則三十日天人之氣再更。而邪自不能留矣。設更不愈。其邪必假血依痰。結為癥瘕。僻處脅下。將成負固不服之勢。故宜急治。鱉甲煎丸。行氣逐血之藥頗多。而不嫌其峻。一日三服。不嫌其急。所謂乘其未集而擊之也。

鱉甲煎丸方

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燒即射干),黃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乾薑,大黃,桂枝,石韋(去毛),厚朴,紫葳(即凌霄),阿膠(各三分),芍藥,牡丹(去心),䗪蟲(各五分),半夏(一分),葶藶,人參(各一分),瞿麥(二分),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蜋(六分熬),桃仁(二分去皮尖研),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俟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加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無鼠婦、赤硝二味。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

此與內經論癉瘧文大同。夫陰氣虛者。陽氣必發。發則足以傷氣而耗神。故少氣煩冤也。四肢者。諸陽之本。陽盛則手足熱也。欲嘔者。熱干胃也。邪氣內藏於心者。癉為陽邪。心為陽臟。以陽從陽。故邪外舍分肉。而其氣則內通心臟也。消爍肌肉者。肌肉為陰。陽極則陰消也。

白話文:

瘧疾的脈象和治療方法

老師說:瘧疾的脈象是弦脈。弦脈而數的,多半是熱證;弦脈而遲的,多半是寒證;弦脈而小緊的,瀉下就能痊癒;弦脈而遲的,可以溫補;弦脈而緊的,可以發汗、針灸治療;脈象浮大的,可以催吐;弦脈而數的,是風熱引起的,可以用飲食調理來緩解。

瘧疾是少陽經的邪氣入侵所致,弦脈是少陽經的脈象。有了這種邪氣,就會出現這種脈象。但是,瘧疾的病位,往往在半表半裡之間,而瘧疾的邪氣,則有偏盛偏衰的不同。所以,瘧疾的病症,有熱盛的,有寒盛的,有裡證盛而可以瀉下的,有表證盛而可以發汗、催吐的,也有風從熱邪而發,不可以藥物散解的。應該根據不同的脈象來施治。

徐氏說:脈象大的屬陽,小的屬陰。

雖然緊脈是寒脈,但脈象小而緊,則邪氣深入內部,成為陰證了。陰證不能從表散,所以說瀉下才能痊癒。脈遲是寒證,溫補是沒有疑問的。弦脈緊而不過沉,是寒脈但不是陰證。因為不是陰證,所以可以發汗、針灸治療。瘧疾的脈象大多是弦脈,但如果突然出現浮大脈象,就知道邪氣在上焦,上焦的邪氣要引導它排出,所以可以催吐。

喻氏說:張仲景已經說了弦脈而數的,多半是熱證,又再次說明,弦脈而數的,是風熱引起的。如果熱證持續不退,必然會發展到極度熾熱,熱極則生風。風生則肝木克脾土,而將熱邪傳到胃,導致津液耗損。這就不能單純依靠藥物治療,必須用飲食調理,緩解熾熱之症。例如梨汁、甘蔗汁等生津止渴的飲品,這正是《內經》中“風淫於內,治以甘寒”的道理。

瘧疾發病於每月初一,應於十五日痊癒。如果沒有痊癒,應在月底痊癒。如果仍然沒有痊癒,應該怎麼辦呢?老師說:這是邪氣結聚成癥瘕,稱為瘧母,應該緊急治療,宜用鱉甲煎丸。

天地的氣機十五日一變,人體的氣機也十五日一變。氣機變換,邪氣就應該消散。如果沒有消散,三十日後天人二氣再次變換,邪氣自然不能停留了。如果仍然不愈,邪氣必定依附血液和痰飲,結聚成癥瘕,停留在脅下,將形成頑固不化的局面,所以應該緊急治療,使用鱉甲煎丸。鱉甲煎丸中行氣逐血的藥物很多,不嫌其峻猛,一日三服,不嫌其急迫,所謂“乘其未集而擊之”就是這個意思。

鱉甲煎丸方:

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燒)、黃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乾薑、大黃、桂枝、石韋(去毛)、厚朴、紫葳(即凌霄)、阿膠(各三分)、芍藥、牡丹(去心)、䗪蟲(各五分)、半夏(一分)、葶藶、人參(各一分)、瞿麥(二分)、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蜋(六分,熬)、桃仁(二分,去皮尖,研)

以上二十三味,研末。取煅過的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泡灰燼,待酒剩下一半,放入鱉甲,煮至酥爛,加入阿膠,榨取汁液,加入其他藥物,煎熬成丸,如梧子大小。空腹服用七丸,一日三次。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另加海藻三分,大戟一分,無鼠婦、赤硝二味。

老師說:陰氣衰竭,陽氣獨盛,就會出現發熱而少氣、煩悶、手足發熱而想嘔吐的症狀,稱為癉瘧。如果只是發熱不寒,邪氣內藏於心臟,外在則侵犯肌肉之間,使人消瘦,肌肉萎縮。

這與《內經》論述癉瘧的內容大致相同。陰氣虛弱,陽氣必然亢盛,亢盛的陽氣足以傷及元氣而耗損精神,所以少氣煩悶。四肢是諸陽之氣的根本,陽氣盛則手足發熱。想嘔吐是熱邪傷及胃所致。邪氣內藏於心臟,癉瘧是陽邪,心臟是陽臟,以陽邪侵犯陽臟,所以邪氣外在侵犯肌肉,而其邪氣則內通於心臟。肌肉萎縮,是因為肌肉屬陰,陽氣極盛則陰氣消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