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15)
卷上 (15)
1.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蓋雖蟲病。而能使人惑亂而狐疑。故名曰狐惑。徐氏曰。蝕於喉為惑。謂熱淫於上。如惑亂之氣感而生𧌒。蝕於陰為狐。謂熱淫於下。柔害而幽隱。如狐性之陰也。亦通。蝕於上部。即蝕於喉之謂。故聲嗄。蝕於下部。即蝕於陰之謂。陰內屬於肝。而咽門為肝膽之候。(出千金)病自下而衝上。
則咽乾也。至生蟲之由。則趙氏所謂濕熱停久。蒸腐氣血而成瘀濁。於是風化所腐而成蟲者當矣。甘草瀉心。不特使中氣運而濕熱自化。抑亦苦辛雜用。足勝殺蟲之任。其苦參、雄黃。則皆清燥殺蟲之品。洗之熏之。就其近而治之耳。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苦參湯方
苦參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雄黃熏法
雄黃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
脈數微煩。默默但欲臥。熱盛於裡也。無熱汗出。病不在表也。三四日目赤如鳩眼者。肝臟血中之熱。隨經上注於目也。經熱如此。臟熱可知。其為蓄熱不去。將成癰腫無疑。至七八日目四眥黑。赤色極而變黑。則癰尤甚矣。夫肝與胃。互為勝負者也。肝方有熱。勢必以其熱侵及於胃。
而肝既成癰。胃即以其熱並之於肝。故曰若能食者。知膿已成也。且膿成則毒化。毒化則不特胃和而肝亦和矣。赤豆、當歸。乃排膿血除濕熱之良劑也。
再按此一條。注家有目為狐惑病者。有目為陰陽毒者。要之。亦是濕熱蘊毒之病。其不腐而為蟲者。則積而為癰。不發於身面者。則發於腸臟。亦病機自然之勢也。仲景意謂與狐惑陰陽毒。同源而異流者。故特論列於此歟。
赤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當歸(十兩),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毒者。邪氣蘊蓄不解之謂。陽毒非必極熱。陰毒非必極寒。邪在陽者為陽毒。邪在陰者為陰毒也。而此所謂陰陽者。亦非臟腑氣血之謂。但以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其邪著而在表者謂之陽。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不唾膿血。其邪隱而在表之裡者謂之陰耳。
故皆得用辛溫升散之品。以發其蘊蓄不解之邪。而亦並用甘潤鹹寒之味。以安其邪氣經擾之陰。五日邪氣尚淺。發之猶易。故可治。七日邪氣已深。發之則難。故不可治。其蜀椒、雄黃二物。陽毒用之者。以陽從陽。欲其速散也。陰毒去之者。恐陰邪不可劫。而陰氣反受損也。
白話文: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雖然是蟲病,卻能讓人神志不清,疑神疑鬼,所以叫做狐惑。徐氏說,蟲蝕於喉部稱為惑,是指熱邪侵犯上焦,如同迷惑之氣感而生蟲;蟲蝕於陰部稱為狐,是指熱邪侵犯下焦,陰邪暗藏,如同狐狸的陰性特質。也通說,蝕於上部即蝕於喉,所以聲音嘶啞;蝕於下部即蝕於陰部,陰部內屬於肝,而咽喉是肝膽的表徵。(出自《千金要方》)疾病從下焦衝向上焦,就會咽喉乾燥。至於蟲是如何產生的,趙氏認為是濕熱停滯日久,蒸腐氣血,形成瘀濁,然後風邪侵襲腐敗之處而形成蟲子。甘草瀉心湯不僅能使中氣運化,使濕熱自行消散,而且苦辛藥物並用,足以殺蟲。其中的苦參、雄黃都是清熱燥濕、殺蟲的藥物,洗滌或熏洗,就近治療。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苦參湯方:
苦參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渣,熏洗,一日三次。
雄黃熏法:
雄黃研末,用兩個筒瓦合在一起,燒熱,用來熏洗肛門。
病人脈象數而無熱,微煩,默默只想臥床休息,出汗。疾病初期三四天,眼睛發紅如同鴿子眼;七八天,眼睛四周發黑。如果還能進食,說明膿已形成,可用赤豆當歸散治療。
脈象數而微煩,默默只想臥床休息,說明裡熱盛;無熱而汗出,說明病不在表。三四天眼睛發紅如同鴿子眼,是肝臟血液中的熱邪循經上注於目;經絡如此熱,臟腑之熱可想而知。熱邪蓄積不去,將會形成癰腫,毫無疑問。到七八天眼睛四周發黑,紅色極盛而變黑,則癰腫更加嚴重了。肝與胃互相制約,肝臟有熱,必然會侵犯胃;肝臟已成癰腫,胃也因熱邪而與肝臟互相影響。所以說,如果還能進食,說明膿已形成;而且膿形成則毒化,毒化則不僅胃氣和順,肝氣也和順了。赤豆、當歸是排膿血、除濕熱的良藥。
再分析此條,注家有認為目疾是狐惑病,有認為目疾是陰陽毒,總之,都是濕熱蘊毒的病症。如果不腐敗而形成蟲子,則積聚成癰腫;不發於身體表面,則發於腸胃,也是疾病發展的自然規律。仲景認為此病與狐惑陰陽毒同源而不同流,所以特別論述在此。
赤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泡使發芽,曬乾)、當歸(十兩)
上二味,搗成散劑,用米湯送服,每次方寸匕,一日三次。
陽毒的症狀:面部發紅,斑斑點點如同錦紋,咽喉疼痛,吐膿血。五天內可以治癒,七天則不可治癒,用升麻鱉甲湯治療。
陰毒的症狀:面目青黑,全身疼痛如同被杖打,咽喉疼痛。五天內可以治癒,七天則不可治癒,用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治療。
毒,是指邪氣蘊蓄不解的意思。陽毒不一定是很熱,陰毒不一定是很寒。邪氣在陽位者為陽毒,邪氣在陰位者為陰毒。而這裡說的陰陽,並不是指臟腑氣血,而是指面部發紅,斑斑點點如同錦紋,咽喉疼痛,吐膿血,邪氣顯著,在表面的稱為陽毒;面目青黑,全身疼痛如同被杖打,咽喉疼痛,不吐膿血,邪氣隱伏,在表裡之間的稱為陰毒。
所以都用辛溫升散的藥物,使蘊蓄不解的邪氣發散;同時也用甘潤鹹寒的藥物,以安撫邪氣侵擾的陰氣。五天內邪氣尚淺,發散容易,所以可以治癒;七天邪氣已深,發散則困難,所以不可治癒。陽毒用蜀椒、雄黃,是因陽從陽,希望它迅速散開;陰毒去掉它們,是擔心陰邪不能被攻伐,而陰氣反而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