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1)

1.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此亦濕勝陽微之證。其治亦不出助陽散濕之法。云得微汗則解者。非正發汗也。陽復而陰自解耳。夫風濕在表。本當從汗而解。麻黃加朮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其正法也。而汗出表虛者。不宜重發其汗。則有防己黃耆實表行濕之法。而白朮附子。則又補陽以為行者也。表虛無熱者。

不可遽發其陽。則有桂枝附子溫經散濕之法。而甘草附子。則兼補中以為散者也。即此數方。而仲景審病之微。用法之變。蓋可見矣。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朮(二兩),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中暍即中暑。暑亦六淫之一。故先傷太陽而為寒熱也。然暑、陽邪也。乃其證反身重疼痛。其脈反弦細而遲者。雖名中暍。而實兼濕邪也。小便已。洒洒毛聳者。太陽主表。內合膀胱。便已而氣餒也。手足逆冷者。陽內聚而不外達。故小有勞。即氣出而身熱也。口開前板齒燥者。

熱盛於內。而氣淫於外也。蓋暑雖陽邪。而氣恆與濕相合。陽求陰之義也。暑因濕入。而暑反居濕之中。陰包陽之象也。治之者一如分解風濕之法。辛以散濕。寒以涼暑可矣。若發汗則徒傷其表。溫針則更益其熱。下之則熱且內陷。變證隨出。皆非正治暑濕之法也。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中熱亦即中暑。暍即暑之氣也。惡寒者。熱氣入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灑然寒。與傷寒惡寒者不同。發熱汗出而渴。表裡熱熾。胃陰待涸。求救於水。故與白虎加人參以清熱生陰。為中暑而無濕者之法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暑之中人也。陰虛而多火者。暑即寓於火之中。為汗出而煩渴。陽虛而多濕者。暑即伏於濕之內。為身熱而疼重。故暑病恆以濕為病。而治濕即所以治暑。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氣。水去而暑無所依。將不治而自解矣。此治中暑兼濕者之法也。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服用五味藥材,加水三升,煮至一升,過濾藥渣,分三次溫服。服藥一次後,若感覺身體麻痹,約半日後再服第二次,三次服完後,病人會有像冒汗的樣子,不用擔心,這是白朮、附子藥力已到達皮膚內層,正在驅逐水氣尚未完全排出造成的。

風濕相互搏結,骨節疼痛煩悶牽掣,無法屈伸,靠近患處則疼痛加劇,汗出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願脫衣,或身體略微腫脹者,可用甘草附子湯治療。

這也是濕邪過盛,陽氣虛弱的症狀,其治療方法也離不開溫補陽氣、散除濕邪。有人說只要微微出汗就痊癒了,這不是真正的發汗,而是陽氣恢復,陰邪自然消解。風濕在表,本該從汗液排出,麻黃加朮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但若汗出後導致表虛,就不宜再強行發汗,則可用防己黃耆湯來固表行濕,白朮附子則又能補益陽氣以促進藥效。若表虛無熱者,

不可貿然發動陽氣,則可用桂枝附子湯溫經散濕,而甘草附子則兼顧補益中氣以利於散邪。從這幾個方劑可以看出,張仲景診斷疾病細緻入微,用藥靈活多變。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甘草),附子(二枚,炮製去皮),白朮(二兩),桂枝(四兩)

以上四味藥材,加水六升,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初次服用後微微出汗即表示藥效,可以進食。若汗出後仍煩躁不安,可服用五合(約一百五十毫升),擔心一升分量過多,服用六七合即可。

太陽中暍(中暑),發熱惡寒,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弦細虛弱遲緩,小便減少,毛髮豎立,手足冰冷,稍微活動身體就發熱,張口,前排牙齒乾燥。如果發汗,則惡寒加重;用溫針灸,則發熱加重;多次針灸,則小便次數增多。

中暍就是中暑,暑邪也是六淫之一,所以先傷及太陽經而出現寒熱症狀。但是暑邪是陽邪,為何症狀卻是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卻是弦細遲緩呢?雖然名稱是中暍,但實際上是兼夾濕邪。小便減少,毛髮豎立,這是因為太陽經主表,內合膀胱,小便減少而氣虛。手足冰冷,是因為陽氣內聚而不向外發散,所以稍微活動,氣血外散而身體發熱。張口、前排牙齒乾燥,

是因為體內熱盛,氣血外溢。暑邪雖然是陽邪,但通常與濕邪相結合,陽氣尋求陰氣的道理。暑邪因濕邪入侵而加重,暑邪反而被包藏在濕邪之中,陰盛陽衰的狀態。治療方法如同治療風濕一樣,辛味藥物以散除濕邪,寒涼藥物以清熱解暑即可。若發汗則徒然傷及表氣,溫針則更增加內熱,瀉下則熱邪內陷,各種變證隨之出現,這些都不是治療暑濕的正確方法。

太陽中熱,也就是中暑,汗出惡寒,身體發熱口渴,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中熱也是中暑,暍就是暑邪之氣。惡寒是因為熱邪入侵,導致皮膚鬆弛,毛孔開泄,毛孔開泄則感到寒涼,這與傷寒的惡寒不同。發熱汗出而口渴,是因為表裡熱盛,胃陰將盡,急需補充水分,所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清熱滋陰,這是治療無濕邪的中暑方法。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用碎布包裹),甘草(二兩,炙甘草),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一斗,煮至米熟湯成,過濾藥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太陽中暍,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而脈象微弱,這是夏季飲用冷水,冷水在皮膚內行走的結果,可用一物瓜蒂湯治療。

暑邪侵犯人體,陰虛火旺者,暑邪就藏於火之中,表現為汗出煩渴;陽虛濕盛者,暑邪就潛伏在濕邪之中,表現為身熱疼痛。所以暑病總是與濕邪有關,治療濕邪也就是治療暑邪。瓜蒂苦寒,能吐能瀉,去除面部和四肢的水氣,水氣去除,暑邪無處依附,就會不治自愈。這是治療暑邪兼夾濕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