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10)
卷上 (10)
1.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白朮(四兩),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此亦散寒除濕之法。日晡所劇。不必泥定肺與陽明。但以濕無來去。而風有休作。故曰此名風濕。然雖言風而寒亦在其中。觀下文云。汗出當風。又曰久傷取冷。意可知矣。蓋痙病非風不成。濕痹無寒不作。故以麻黃散寒。薏苡除濕。杏仁利氣。助通泄之用。甘草補中。予勝濕之權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薏苡(半兩),甘草(一兩炙),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風濕在表。法當從汗而解。乃汗不待發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虛。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黃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驅之肌膚之裡。服後如蟲行皮中。及從腰下如冰。皆濕下行之徵也。然非耆、朮、甘草。焉能使衛陽復振。而驅濕下行哉。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炙),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
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邪在表也。不嘔不渴。里無熱也。脈浮虛而澀。知其風濕外持。而衛陽不正。故以桂枝湯去芍藥之酸收。加附子之辛溫。以振陽氣而敵陰邪。若大便堅。小便自利。知其在表之陽雖弱。而在裡之氣猶治。則皮中之濕。自可驅之於里。使從水道而出。不必更發其表。
以危久弱之陽矣。故於前方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朮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於以並走皮中而逐水氣。亦因勢利導之法也。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麻黃加朮湯:
將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炙甘草(一兩)、白朮(四兩)、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等五味藥材,用九升水煎煮。先煮麻黃,煮至水減二升,去掉浮沫後,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至二升半,過濾藥渣,溫服八合,蓋被取微汗。
此方用於全身疼痛、發熱,且午後症狀加重的患者。此症名為風濕,是因汗出當風或久受寒邪侵襲所致。也可使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此法皆為散寒除濕之法。午後症狀加重,不必拘泥於肺經或陽明經,只因濕邪停滯不去,而風邪時作時息,故名之為風濕。雖然稱為風濕,但寒邪也包含其中,從「汗出當風」和「久傷取冷」即可知曉。痙病非風邪不行,濕痹非寒邪不作,因此使用麻黃散寒,薏苡仁除濕,杏仁利氣以助通泄,甘草補中,以克服濕邪。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將麻黃(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薏苡仁(半兩)、炙甘草(一兩)等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過濾藥渣,溫服,取微汗,並需避風。
此方用於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的患者。防己黃耆湯可用於治療此症。
風濕在表,應從發汗解表,但患者汗出卻不待發汗而自出,表明表邪未解,反而虛弱,此時發汗解表的方法不可取。因此不用麻黃從皮毛表散邪,而用防己驅邪於肌膚之裡。服藥後如有蟲行皮中及腰下如冰之感,皆為濕邪下行的徵兆。但若無黃耆、白朮、甘草,則難以使衛陽恢復,驅除濕邪下行。
防己黃耆湯:
將防己(一兩)、炙甘草(半兩)、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等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四片、大棗一枚,用半盞水煎煮至八分,過濾藥渣,溫服。若喘息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焦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藥後當有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之感,服藥後應蓋被於下半身,再以一條被子圍繞腰下,溫暖使其微微出汗後痊癒。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煩悶,不能自行翻身,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用桂枝附子湯。若大便堅硬,小便自利者,用去桂枝加白朮湯。
身體疼痛煩悶不能自行翻身,說明邪氣在表;不嘔不渴,說明裡無熱;脈浮虛而澀,說明風濕邪氣在外,衛陽不正。因此用桂枝湯去芍藥的酸收之性,加附子辛溫之性,以振奮陽氣,抵抗陰邪。若大便堅硬,小便自利,說明表陽雖弱,但裡氣尚可,則皮中的濕邪可驅之於裡,從水道排出,不必再發汗解表,以免傷害本來就虛弱的陽氣。故去桂枝的辛散之性,加白朮的苦燥之性,配合附子的大力健行之性,以驅逐皮中濕邪,也是順勢利導之法。
桂枝附子湯:
將桂枝(四兩)、炮製去皮切成八片的附子(三枚)、生薑(三兩,切)、炙甘草(二兩)、擘開的大棗(十二枚)等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至二升,過濾藥渣,分三次溫服。
白朮附子湯:
將白朮(一兩)、炮製去皮的附子(一枚)、炙甘草(二兩)、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等藥材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