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9)
卷上 (9)
1.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然此為脈沉而小便不利者設耳。若風寒在表,與濕相搏,脈浮惡風,身重疼痛者,則必以麻黃、白朮、薏苡、杏仁、桂枝、附子等,發其汗為宜矣。詳見後條。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外盛者,其陽必內郁。濕外盛為身疼,陽內鬱則發熱。熱與濕合,交蒸互郁,則身色如熏黃。熏黃者,如煙之熏,色黃而晦,濕氣沉滯故也。若熱黃,則黃而明,所謂身黃如橘子色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寒濕居表,陽氣不得外通而但上越。為頭汗出,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是宜驅寒濕以通其陽。乃反下之,則陽更被抑,而噦乃作矣。或上焦之陽不布而胸中滿;或下焦之陽不化而小便不利。隨其所傷之處而為病也。舌上如苔者,本非胃熱,而舌上津液燥聚,如苔之狀。
實非苔也。蓋下後陽氣反陷於下,而寒濕仍聚於上。於是丹田有熱而渴欲得飲;胸上有寒而復不能飲。則口舌燥煩,而津液乃聚耳。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濕病在表者宜汗;在裡者宜利小便。苟非濕熱蘊積成實,未可遽用下法。額汗出微喘,陽已離而上行。小便利;下利不止,陰複決而下走,陰陽離決,故死。一作小便不利者死,謂陽上游而陰不下濟也,亦通。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其汗。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風濕雖併為六淫之一,然風無形而濕有形;風氣迅而濕氣滯。值此雨淫濕勝之時,自有風易卻而濕難除之勢。而又發之速而驅之過,宜其風去而濕不與俱去也。故欲濕之去者,但使陽氣內蒸而不驟泄,肌肉關節之間充滿流行,而濕邪自無地可容矣。此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寒濕在上,則清陽被郁。身疼頭痛,鼻塞者,濕上甚也。發熱面黃煩喘者,陽上郁也。而脈大,則非沉細之比。腹和無病,則非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比。是其病不在腹中而在頭。療之者宜但治其頭,而毋犯其腹。內藥鼻中,如瓜蒂散之屬,使黃水出則寒濕去而愈。不必服藥以傷其和也。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身煩疼者,濕兼寒而在表也。用麻黃湯以散寒;用白朮以除濕。喻氏曰:麻黃得術,則雖發汗,不至多汗;而術得麻黃,並可以行表裡之濕。不可以火攻者,恐濕與熱合而反增發熱也。
白話文:
此篇論述的是痙濕暍病的脈象、症狀及治療方法。
文中指出,若脈象沉弱且小便不利,則需考慮濕邪。若伴隨風寒表證,則脈浮、惡風、身重疼痛,應使用麻黃、白朮、薏苡仁、杏仁、桂枝、附子等藥物發汗治療(詳見後文)。濕邪致病,全身疼痛、發熱,面色呈現燻黃色。
濕邪外盛,則陽氣內鬱;濕邪外盛導致身痛,陽氣內鬱則發熱。熱與濕邪交合,互為鬱結,則面色燻黃,燻黃色是指像煙燻過一樣的暗黃色,因濕氣沉滯所致。若為熱黃,則顏色明亮,如同橘子皮的顏色。
濕邪患者僅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蓋被子靠近火爐取暖。若過早使用瀉下之法,則會出現呃逆,或胸悶、小便不利,舌苔樣。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所以口乾煩躁。
寒濕在表,陽氣不能外達,反而上逆,導致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蓋被子靠近火爐取暖。此時應該驅除寒濕,使陽氣通暢,如果反過來使用瀉下方法,則會更抑制陽氣,導致呃逆。或者上焦陽氣不能布散,導致胸悶;或者下焦陽氣不能化源,導致小便不利,都是根據受損部位而產生不同的病症。舌苔樣,並非胃熱,而是舌苔上的津液乾燥凝聚,呈現苔狀,實際並非真正的苔。瀉下之後,陽氣反而下陷,而寒濕仍停留在上焦,於是丹田有熱,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胸中有寒,因此口乾舌燥煩躁,津液反而凝聚。
濕邪患者瀉下後,額頭出汗,輕微喘息,小便通暢則會死亡;若瀉下不止也會死亡。
濕病在表者宜發汗,在裡者宜利小便。除非是濕熱蘊積成實證,否則不應輕易使用瀉下方法。額頭出汗、輕微喘息,陽氣已離體上行,小便通暢,瀉下不止,陰氣下瀉,陰陽離決,所以死亡。也有一說小便不利者死,是指陽氣上浮而陰氣不能下行。風濕相搏,全身疼痛,應當發汗解表。如果遇到陰雨天,醫生認為仍然可以發汗。
發汗治療濕病,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大汗淋漓後,風邪去除,濕邪卻依然存在,因此不能痊癒。治療風濕病,應該微微出汗,風濕邪氣才能同時去除。
風濕雖然都是六淫之一,但是風無形,濕有形;風氣迅速,濕氣滯重。在雨天濕邪盛行的時節,風邪容易去除,濕邪卻難以消除。如果發汗過度,風邪雖除,濕邪卻留存。要使濕邪去除,應當使陽氣內蒸而不驟泄,使肌肉關節之間氣血充盈流通,濕邪自然無處藏身。這就是發汗治療,應當微微出汗的道理。
濕邪患者,身痛發熱,面色黃,喘息,頭痛鼻塞煩躁,脈象洪大,能正常飲食,腹部舒適無恙,病在頭部寒濕,所以鼻塞。在鼻腔內用藥,則可以痊癒。
寒濕在上,清陽之氣被鬱閉,身痛頭痛,鼻塞,是濕邪在上焦較重。發熱、面色黃、煩躁、喘息,是陽氣在上焦鬱結。脈象洪大,而非沉細;腹部舒適無恙,而非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所以疾病不在腹部而在頭部,治療時應當只治頭部,不要干擾腹部,在鼻腔內用藥,例如瓜蒂散等,使黃水排出,則寒濕去除而痊癒,不必服用其他藥物傷及脾胃。
濕邪患者身煩痛,可以使用麻黃加朮湯發汗,但應謹慎,不可用火攻。
身煩痛,是濕邪兼寒邪在表。使用麻黃湯散寒,用白朮除濕。喻氏說:麻黃配白朮,即使發汗,也不至於汗出太多;而白朮配麻黃,可以同時治療表裡濕邪。不可用火攻,是擔心濕邪與熱邪結合,反而加重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