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金匱要略方論》~ 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1)

回本書目錄

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1)

1. 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一云其脈浛。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築築而弦。《脈經》云: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痙病有灸瘡,難治。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痙為病一本痙字上有剛字。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一作緩者,此名濕痹《玉函》云中濕。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一云疼煩。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則口燥煩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脈經》云: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太陽病發燒沒汗,反而怕冷,叫做剛痙。

太陽病發燒出汗,卻不覺得冷,叫做柔痙。

太陽病發燒,脈象沉而細弱,叫做痙,難以治療。

太陽病,出汗太多,導致痙攣。

風邪引起的病,瀉下就會痙攣,再發汗,必定肌肉拘緊。

患有瘡瘍的病人,即使身體疼痛,也不能發汗,發汗就會痙攣。

病人身體發熱腳冷,頸項僵硬疼痛,怕冷,有時頭熱,臉紅,眼睛紅,只有頭部搖晃,突然口噤,背部反弓,這是痙病。如果發汗,寒濕交加,表層更虛弱,就會更怕冷。發汗後,脈象像蛇一樣,也有人說是像蚯蚓一樣。

肚子突然脹大,就要腹瀉了。脈象如常,反而沉而弦細,是痙攣。

痙攣的脈象,按下去緊如弓弦,直上直下。也有人形容為像築牆的夯土一樣,緊而弦細。《脈經》說:痙攣的病人,脈象沉而堅實,直上直下。

痙病如果出現灸瘡,很難治療。

太陽病,症狀齊全,身體強硬,僵直,脈象反而沉而遲緩,這是痙攣,用栝蔞桂枝湯治療。

栝蔞桂枝湯:

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味藥,加水九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至微微出汗。不出汗,隔一會兒,喝熱粥幫助發汗。

太陽病,不出汗反而小便量少,氣體向上衝擊胸部,口噤不能說話,將要發作剛痙,用葛根湯治療。

葛根湯: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以上七味藥,切碎,加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煮到剩下二升,去渣,加入其他藥物,煮成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不必喝粥,其他注意事項和禁忌與桂枝湯相同。

痙病,胸悶口噤,臥床不能平躺,腳部攣縮疼痛,必定磨牙,可以用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藥,加水一斗,先煮枳實、厚朴,煮成五升,去渣,加入大黃,煮成二升,去渣,加入芒硝,再用微火煮沸一、二次,分溫熱兩次服用,大便通暢後即停藥。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躁,脈象沉而細弱(或緩),這叫做濕痹。《玉函》中稱之為中濕。濕痹的症狀,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只需通利小便即可。

濕邪引起的疾病,全身疼痛(或疼痛煩躁)。發熱,面色像被煙熏一樣發黃。

濕邪引起的疾病,病人只有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靠近火取暖。如果過早瀉下,會嘔吐,或者胸悶,小便不利(或利)。舌苔像胎膜一樣,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所以口乾煩躁。

濕邪引起的疾病瀉下後,額頭出汗,輕微喘息,小便通利(或不通利)則死;如果瀉下不止,也死。

風濕之邪互相搏結,全身疼痛,應該發汗解表;如果遇到陰雨連綿不止,醫生說可以發汗,發汗後病情卻沒有好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發汗後,汗出很多,只是風邪去了,濕邪還在,所以沒有好轉。如果治療風濕,發汗只要微微似欲出汗即可,風濕之邪都會去除。

濕邪引起的疾病,身體疼痛發熱,面色發黃而喘息,頭痛鼻塞而煩躁,脈象洪大,能正常飲食,腹部舒適沒有疾病,疾病在頭部寒濕,所以鼻塞,在鼻腔內用藥就能痊癒。《脈經》說:病人喘息,而沒有濕邪引起的疾病往下傳導致喘息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