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金匱要略方論》~ 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1)

回本書目錄

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1)

1. 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白話文:

太陽經病,發燒卻沒有汗,反而惡寒,稱為剛痙。

太陽病發熱出汗,但不惡寒,稱之為柔痙。

太陽病,發燒,脈搏沉而細的,叫做痙,很難治癒。

太陽病,出汗太多,導致抽搐。

風寒引起的疾病,如果用下瀉的方式治療,會導致抽筋。如果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則會產生肌肉緊繃僵直的情況。

雖然身體有瘡,但是不能發汗,發汗就會抽筋。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一云其脈浛。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築築而弦。《脈經》云: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痙病有灸瘡,難治。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發燒、腳卻很冷,脖子僵硬,怕冷,偶爾頭熱、臉紅、眼睛發紅,只有頭會動,忽然嘴巴閉緊,背部往後彎曲,這就是痙病。如果讓病人發汗,寒氣濕氣會互相作用,表皮會更虛,就會更怕冷。發完汗後,他的脈搏會像蛇一樣(一種說法是:脈搏會跳得很厲害)。

肚腹腫脹,想要排出體外。脈象正常,卻又出現伏弦脈,代表痙攣。

抽筋的人脈象:按壓時會像琴絃一樣緊繃,脈象會筆直地上下跳動。另一種寫法是:「築築而弦」。根據《脈經》的記載:「抽筋的人的脈象會潛伏且堅實,脈象會筆直地上下跳動。」

痙病上有灸瘡,難以治療。

太陽病,症狀包括:身體健壯,但有發抖冷寒的現象,脈搏又沉又慢,這表示病邪引起痙攣,應以栝樓根和桂枝湯來治療。

2.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白話文:

  • 栝蔞根二兩
  • 桂枝三兩
  • 芍藥三兩
  • 甘草二兩
  • 生薑三兩
  • 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六種藥材,用水九升煮至剩三升,分成三次溫服,目的是為了引出輕微的汗。如果沒有出汗,可以在進食後喝熱粥來幫助發汗。

對於太陽病,如果沒有汗出現而尿量又少,氣悶衝胸,嘴巴緊閉說不出話,或是想要發作肌肉痙攣的情況,應該使用葛根湯治療。

3.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痙為病一本痙字上有剛字。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白話文: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過)、生薑三兩(切過)、大棗十二顆(擘開)

上述七種藥材,搗碎之後,用一斗水,先煮麻黃和葛根。過程中,水會減少二升。接著把浮沫撈掉,再放入其餘藥材,繼續煮到水量剩下三升。把藥渣濾掉,趁溫熱時服下一升,蓋上被子微微出汗,無須喝粥。其餘的調理和禁忌,請參考桂枝湯。

痙病應病名「痙」字上加「剛」字。症狀是胸口悶痛、嘴巴張不開、無法平躺、腳抽筋,且會磨牙。可以服用大承氣湯。

4.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一作緩者,此名濕痹《玉函》云中濕。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一云疼煩。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則口燥煩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白話文:

大黃四兩,用酒洗過。厚朴半斤,烤過後去皮。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這四味藥材,加一斗水,先煮枳實和厚朴,熬到五升,去除渣滓,放入大黃,再煮到兩升,去除渣滓,放入芒硝,再用小火煮沸一兩次,分兩次溫熱服用,拉完肚子後就停止服用。

太陽病,關節疼痛難耐、煩躁不安,脈搏細弱或緩慢,這叫做濕痹病。濕痹發作時,小便不暢,大便反而拉得比較快,此時應以促進小便通暢為治療重點。

濕痹病引起的症狀,包括全身疼痛、發燒,身體膚色像被煙燻後的黃色。

濕痹患者只會頭部出汗,身體背部僵硬,想要蓋上被子靠近火源。如果過早使用瀉藥,會導致噁心嘔吐,或胸悶、小便不暢。舌苔上有像胎兒一樣的東西,是因為丹田有熱、胸部有寒氣,口渴想喝水但喝不下,因此口乾舌燥、煩躁不安。

濕痹患者使用瀉藥後,額頭會出汗,呼吸會有些喘,小便通暢者能活,小便不通暢者會死;如果腹瀉不止,也會死亡。

風濕一起發作,全身疼痛,應當發汗來緩解;如果天氣陰雨連綿,醫生說可以發汗,但是發汗後病情卻沒有好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發汗時汗流得多,但只將風氣排出,濕氣還在,所以不會痊癒。治療風濕時,發汗只要微微出汗的樣子,風濕就能一起排出。

濕痹病全身疼痛發燒、臉色黃、喘不過氣、頭痛鼻塞煩躁,脈搏強健,能自行飲食,腹部沒有異狀,但頭部有濕氣和寒氣造成鼻塞,使用內服藥物從鼻子給藥就能治癒。《脈經》說:病人喘,但沒有濕痹病的症狀,從下半身到頭部都在喘。

濕痹病身體痠痛煩躁,可以用麻黃加朮湯發汗來治療,要注意不能用火攻法。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脈經》云: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白話文:

當風濕疾病發作,全身劇痛,正常情況下應通過出汗來緩解痛苦;但如果遇到持續的陰雨天氣,即使醫生建議可以透過發汗治療,發汗後病情仍未緩解,這是為何呢?原因在於,大量出汗可能只會帶走風邪,而濕邪仍然存在,因此病情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治療風濕時,應該使患者輕微出汗,如此風濕將一併消除。

對於濕性體質的人出現全身疼痛、發熱、面色泛黃、呼吸急促,頭痛鼻塞並感到煩躁的情況,脈搏強而有力,他們仍能正常飲食,腹部柔和且無其他疾病,這類病症源於頭部的寒濕,因此導致鼻塞。對此,使用適當的內服藥物直接作用於鼻部可以獲得治療效果。《脈經》中提到,如果病人呼吸急促,而沒有濕邪引起的其他症狀,則治療方法不同。

對於身體感到煩躁和疼痛的濕家病症,使用麻黃加朮湯促使其輕微出汗是適當的,但絕對不能使用過強的火療法進行攻治。

5.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朮四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白話文: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七十顆,去皮尖;白朮四兩

將這五味藥材放入九升的水中,先煮麻黃,煮到剩兩升,去除上面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兩升半,過濾掉藥渣,趁溫熱時喝下八合(約 240 毫升),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

這個方子適合治療全身疼痛、發熱,下午時症狀加重的患者。這種病症通常是由於出汗後吹風,或長期受寒所致,可以服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

6.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右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狀枝條),半兩,泡在湯裡。甘草,一兩,炙烤過。薏苡仁,半兩。杏仁,十顆,去皮尖端後炒過。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豆子大小。每次服用四錢匙,用半茶杯水煮,煮到剩八分滿,去掉藥渣,趁溫熱服用。服用後會稍微出汗,要避風。

對於風濕患者,脈搏浮動、身體沉重、出汗怕風的症狀,可以使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

7.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朮七錢半 黃耆一兩一分,去蘆 右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白話文: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過)、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去除蘆頭) 上述藥材研磨成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入生薑四片、大棗一枚,用一碗半的水煎煮至八分,去掉渣滓,溫熱後服用,過一陣子再服用一次。如果喘鳴,加入麻黃半兩;如果胃中不調,加入芍藥三分;如果氣往上衝,加入桂枝三分;如果下腹部有長期寒氣,加入細辛三分。服用後會像蟲子在皮膚中爬行,從腰部以下感到冰涼,之後坐著蓋上被子,再用一張被子圍繞腰部以下,溫暖身體使微微出汗,病情就會好轉。 傷寒八、九天,風濕互相影響,身體疼痛煩躁,不能轉動側身,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如果大便乾燥,小便正常,去除桂枝加入白朮湯治療。

8.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生薑三兩,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桂枝:四錢,去掉樹皮。 生薑:三錢,切片。 附子:三顆,經過炮製,去掉樹皮,再切成八片。 甘草:二錢,經過炙烤。 紅棗:十二顆,掰開。

將以上五種藥材,加入六碗水煮沸,煮到剩兩碗,去掉藥渣,分成溫熱的三份服下。

9.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擘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白朮二兩 烏頭一枚半,炙過,去皮 甘草一兩,炙過 生薑一兩半,切片 大棗六枚,剖開 以上五種材料,加入三升水,煮到剩一升,去除渣滓,分三次溫服。服用一次後身體會麻痹,大約半日後再服用,三次服用後,身體會像冒了一層煙,不用驚慌,那是因為白朮和烏頭跟著水氣一起跑到皮膚裡,還沒有把水氣驅除乾淨的緣故。

由風濕引起,骨節疼痛,抽筋疼痛,不能屈伸,稍微動一動就會更痛,出汗、氣喘,小便不順,怕風不想脫衣服,或者身體略微浮腫的人,可以服用甘草附子湯。

10.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白朮二兩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兩,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鍼,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成分:甘草二兩,炙 白朮二兩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兩,去皮

以上四種藥材,加入六升水煮沸,煮到剩三升,濾掉藥渣。溫熱服一升的藥湯,一天三次,第一次服下後稍微出汗即可停止服用,能吃東西了,如果出汗後又感到不舒服,就喝五合的藥量。怕一升太多的人,可以喝六、七合的藥湯。

太陽中暑的症狀:發燒怕冷,身體沉重疼痛,脈搏細弱遲緩。小便後,皮膚上會有粟粒般的突起,手腳冰冷,稍微勞動就會發熱,嘴巴張開,前排牙齒乾燥。如果讓患者出汗,惡寒會更嚴重;施加溫鍼,發熱會更嚴重;多次服瀉藥,就會排尿困難。

太陽中熱,就是中暑。症狀是:出汗惡寒,身體發熱口渴,可以服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11.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白話文:

知母 六兩 石膏 一斤,打碎 甘草 二兩 粳米 六合 人參 三兩

以上五味,以一斗水煮米熟。湯煮好後,過濾掉渣滓,趁溫熱喝一升,每天喝三次。

太陽中暑,身體發熱疼痛嚴重,而脈搏卻微弱,這是因為夏季喝了冰水,水在皮膚中運行所導致的,可以喝「一物瓜蒂湯」來治療。

12.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右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白話文:

使用二十個瓜蒂,將之磨碎,加入一升水煮沸,煮至剩下五合,去掉渣滓後一次性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