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金匱要略方論》~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2)

回本書目錄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2)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裏者即死。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裏,䅽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餘皆仿此。

白話文:

問:脈象沉而有力又滑利,沉代表實證,滑利代表氣盛,實證和氣盛互相搏擊,如果病邪侵入臟腑,侵入臟腑則死亡,侵入腑則痊癒,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嘴唇發青,身體冰冷,這是病邪侵入臟腑而死的徵兆;如果身體溫暖,自然出汗,則是病邪侵入腑而痊癒的徵兆。

問:脈象虛弱,侵入臟腑則死亡,侵入腑則痊癒,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這不是單一疾病,各種疾病都一樣。例如浸淫瘡,從口部開始蔓延到四肢是可以治療的,但從四肢蔓延到口部則無法治療;病邪在體表是可以治療的,侵入內裏則會死亡。

問:陽病十八種,是什麼呢? 答:頭痛、頸項痛、腰痛、脊背痛、手臂痛、腿腳抽痛。陰病十八種,是什麼呢? 答:咳嗽、氣喘、呼吸困難、呃逆、咽喉痛、腸鳴、腹脹、心痛、肌肉拘緊。五臟各有十八種疾病,合計九十種疾病,人還有六種微恙,每種微恙各有十八種疾病,合計一百八十種疾病,五勞七傷、六極、婦女疾病三十六種,都不包含在內。

外邪輕者在上,重者在下;大邪在表,小邪在裏;由飲食不節引起的病邪,從口中進入,是宿食積滯。五種外邪侵犯人體,各有其規律,風邪侵犯於早晨,寒邪侵犯於傍晚,濕邪侵犯於下部,霧邪侵犯於上部;風邪使脈象浮,寒邪使脈象急促,霧邪損傷皮膚肌肉,濕邪流注關節,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極度寒冷損傷經脈,極度炎熱損傷絡脈。

問:有些疾病需要先治裏後治表,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病人接受治療後,繼續腹瀉,排出清稀的谷物,身體疼痛,則應先治療內臟;治療後身體疼痛,大便恢復正常,則應先治療體表。

慢性病加上急性病,應該先治療急性病,然後再治療慢性病。

答:五臟各有其喜惡,臟腑疾病的痊癒取決於是否順應其喜惡。如果病人平時不應該吃的東西卻突然很想吃,必定會發熱。

各種臟腑疾病,治療時應該根據其症狀施治,例如口渴就用豬苓湯。其他疾病也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