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論曰、百合病者。(分為)百脈(合為)一宗。(無經絡可別。)悉致其病也。(第見其證)意欲食。(而)復不能食。(口欲言。而又不言而)常默默。欲臥(而又躁而)不能臥。欲行(而又懶而)不能行。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

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以上諸證。全是恍惚去來不可為憑之象。惟憑之於脈與溺。確知其為熱。)其脈微數。(數則主熱也。溺出膀胱。膀胱為太陽之腑。其脈上至巔頂。溺時頭痛者。太陽乍虛。而熱氣乘之也。今)每溺時(而)頭(每)痛者。

白話文:

論述說:百合病的情況是,全身各條脈絡匯集於一個根源,並無特定的經絡可以明確區分,各種病症都可能因此而產生。患者時而想吃東西,但又無法進食;想說話,卻又沈默不語;想躺下休息,卻又焦躁難安而無法入睡;想行走,卻又感到慵懶而無法行動;對飲食的慾望時好時壞,有時喜歡某些食物,有時又不感興趣。聽到食物的味道時,雖似有寒熱之感,實際上並無真正的寒熱症狀。口中有苦味,小便顏色偏紅,使用多種藥物均無法治療,服用藥物反而可能引起嚴重的嘔吐和腹瀉,徬彿受到神靈幹擾一般。患者的身體外觀看似平和,但上述種種症狀表現得不穩定且難以捉摸,無法作為診斷的確切依據,唯有通過脈象和小便的狀況來確定。其脈搏細微且跳動較快(快速的脈象通常指向體內有熱),小便出自膀胱,膀胱屬於太陽經的臟器,其相關的脈絡上達頭頂。若每次排尿時都感到頭痛,這可能是太陽經一時虛弱,讓熱氣趁機侵犯的緣故。

(乃熱氣之甚者。必)六十日(之久。月再周而陰氣復。陰氣復而陽邪平。然後)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淅然者。(則病稍淺矣。大約)四十日(可)愈。若溺(時)快然。但頭眩者。(則更淺矣。不過)二十日(可)愈。其(百合)證(多於傷寒大病後見之。)或未病而預見。

(熱氣先動也。)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後見者。(遺熱不去也。)各隨證治之。

此詳言百合病之證脈也。此證多見於傷寒大病前後。或為汗吐下失法而變。或平素多思不斷。情志不遂。或偶觸驚疑。猝臨異遇。以致行住坐臥飲食等。皆若不能自主之勢。此病最多。而醫者不識耳。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對一種稱為"百合病"的病情說明與預後:

如果患者的熱氣非常旺盛,那麼必須經過大約六十天的時間,經歷兩個月經週期讓陰氣恢復,隨著陰氣的恢復使陽熱邪氣得到平衡,然後疾病才能痊癒。如果在排尿時頭部不感到疼痛,只是有輕微的寒顫感,那麼病情相對較輕,大概四十天左右可以好轉。倘若在排尿時感到一陣暢快,僅有頭暈現象,那麼病情更為輕微,大約二十天就能康復。百合病的症狀多見於嚴重的感冒或其他大病之後出現,有時甚至在未病之前就已出現熱氣活躍的跡象。有的人在病發四五天後出現這種情況,有的是在患病二十天後,或是病後一個月才表現出來,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殘留的熱氣未能消散所致。針對不同的症狀和病程,應該分別對症治療。

以上詳細論述了百合病的各種症狀和脈象特點。這種病症常見於大病如傷寒前後,可能因治療時汗法、吐法、下法使用不當而引發變化,或是長期思慮過度、情緒不暢,又或者是突遭驚嚇、遭遇特殊事件等,導致日常行為如行走坐臥、飲食等都似乎無法自我控制的狀態。這種病很常見,但很多醫生可能並不認識或瞭解它。

程云來云。頭者諸陽之首。溺則陽氣下施。頭必為之搖動。曷不以老人小兒觀之。小兒元氣未足。腦髓不滿。溺將出。頭為之搖。此陽氣不充故耳。老人血氣衰。肌肉澀。腦髓清。故溺出時不能射遠。將完必濕衣。而頭亦為之動者。此陽氣已衰。不能施射故耳。由此觀之。溺出頭之痛與不痛。

可以觀邪之淺與深矣。故百合病溺出頭痛者。言邪舍深而陽氣衰也。內衰則入於臟腑。上則牽連腦髓。是以六十日愈。若溺出頭不痛淅淅然者。淅淅如水灑淅皮毛。外舍於皮膚肌肉。尚未入臟腑之內。但陽氣微耳。是以四十日愈。若溺出快然。但頭眩者。言邪猶淺。快則陰陽和暢。

白話文:

程雲來指出:頭是諸陽經脈匯集之處。當人排尿時,陽氣向下作用,頭部可能會跟著搖動。試想老人和小孩的情況,小孩子的先天元氣未充沛,腦髓未完全填滿,排尿時頭部會搖晃,這是因為陽氣不足所致。而老年人血氣衰退,肌肉變得不那麼柔韌,腦髓也較為稀少,因此排尿時不能射得很遠,快結束時往往會弄濕衣服,頭部也會有所動作,這是因為他們的陽氣已經衰退,無法有力地排泄。從這些現象來看,排尿時頭是否疼痛,

可以反映病邪入侵的淺深程度。所以,患百合病的人如果排尿時頭痛,這表示病邪深入且陽氣衰弱。內臟機能衰退,病邪就會滲入臟腑,向上影響到腦髓,這樣的病情需要六十天左右才能康復。若是排尿時頭不痛,僅感到輕微如水滴般涼意在皮膚上(淅淅然),這意味著病邪停留於皮膚肌肉表面,還未深入臟腑內部,只是陽氣稍微受損,這種情況下大約四十天可以痊癒。假使排尿時感到舒暢,只有稍微頭暈,這說明病邪還很淺,陰陽氣機尚能和順調節。

營衛通利。臟腑不受邪。外不淅淅然。則陽氣尚是完固。但頭眩者。是邪在陽分。陽實則不為邪所牽。故頭不疼而眩。是以二十日愈也。其說亦通。

百合病。(見於)發汗(之)後者。(以其不應汗而汗之。以致津液衰少者。以)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知母湯方

百合(七枚),知母(三兩)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白話文:

營衛通順,臟腑未受病邪影響,外表無明顯不適,表示陽氣仍然充足。如果只是感到頭暈,那是病邪停留在身體的陽分。由於陽氣充沛,不被病邪牽引,所以頭部不疼痛而僅有眩暈感。因此,這種情況下通常在二十天左右便能痊癒。這種解釋也是合理的。

至於百合病,在不適當發汗治療之後出現(即病人不應該被施以發汗療法卻誤用了),導致體內津液衰減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百合知母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百合知母湯方

藥材:百合七枚、知母三兩

製法:首先用水清洗百合,浸泡一整夜,直至有白色泡沫浮出,然後倒掉此水。接著使用清泉水二升來煎煮百合,煮至剩下一升汁液,濾掉渣滓。另外用清泉水二升煎煮知母,同樣煮至剩下一升汁液,去除渣滓。最後,將兩種藥液混合後再煎煮,縮至一升五合(約300毫升),分作兩次溫服。

百合病。(見於)下之後者。(以其不應下而下之。以致熱入於下也。以)百合滑石代赭湯主之。

百合滑石代赭湯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後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病。(見於)吐之後者。(以其不應吐而吐之。以致內傷臟陰也。以)百合雞子湯主之。

百合雞子湯方

白話文:

百合病,出現於不當使用下法之後的情況。(因為不應該使用瀉下治療卻誤用,導致熱邪侵入下焦。)這種情況下,使用百合滑石代赭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百合滑石代赭湯方

藥材包括:百合七枚(掰開),滑石三兩(砸碎並用棉布包裹),代赭石一塊如彈丸大小(砸碎並用棉布包裹)。

首先依照先前的方法煎煮百合,另外取泉水二升,用來煎煮滑石和代赭石,煎至剩一升,去掉沈渣。然後將煎好的百合液與此液混合,再次煎煮至一升五合,分為兩次溫服。

百合病,出現於不當使用催吐法之後的情況。(因為不應該使用催吐治療卻誤用,導致內臟陰液受損。)這種情況下,使用百合雞子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百合雞子湯方

百合(七枚擘),雞子黃(一枚)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了。內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即所謂未病預見是也。此因熱氣先動。以)百合地黃湯主之。(然亦有太陽病久久不愈。始終在太陽經者。亦用此湯。)

百合地黃湯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黃汁(一升)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了。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白話文:

百合七瓣(掰開),雞蛋黃一顆。

先按照之前的方法煎煮百合,然後加入雞蛋黃拌勻,繼續煎煮至五分熟。溫熱狀態下服用。

對於百合病患者,如果未經過催吐、瀉下或發汗治療,且病情表現一如初始狀態(也就是說,在病狀未完全顯現時就預先察覺),這是因為體內熱氣先行活躍所致,此時使用百合地黃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案。(然而也有情況是太陽病長期未能痊癒,病情始終侷限在太陽經範圍內,這種情況也同樣適用此湯劑。)

百合地黃湯方

百合七瓣(掰開),新鮮生地黃汁一升。

依照前述方法先煎百合,之後加入生地黃汁,煎煮至一共一升五合的量。分次溫熱服用,若症狀有所好轉則無需再服,並且大便色澤可能會像漆一樣黑。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熱壅皮毛。皮毛為肺之合也。以)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咸豉也。

百合病。(洗後而)渴不瘥者。(內熱盛而津傷也。以)栝蔞牡蠣散主之。

栝蔞牡蠣散方

栝蔞根,牡蠣(等分)

上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原病無熱。今)變發熱者。(其內熱可知也。以)百合滑石散主之。

白話文:

百合病,如果一個月未見好轉,並且出現口渴的症狀,這是因為熱邪壅滯在皮毛,而皮毛與肺相聯繫。(此時使用)百合洗方來治療。

百合洗方 取百合一升,用水十升浸泡一整夜,用此水洗浴身體,洗完後進食煮餅,但不要添加鹹豆豉。

如果百合病患者在洗浴後依然口渴未見緩解,這可能是內熱旺盛且體液受損所致,應使用栝蔞牡蠣散治療。

栝蔞牡蠣散方 將栝蔞根和牡蠣等分量磨成細粉。每次服用約方寸匕的量,每日三次,用開水送服。

對於百合病患者,如果表現出既不像寒證也不像熱證,而原本無熱現象,如今卻發熱,可推斷其內有熱邪,應該使用百合滑石散進行治療。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兩炙),滑石(三兩)

上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即內經用陽和陰之道也。)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即內經用陰和陽之道也。若)見陽(之病而)攻(其)陰。(則並傷其陰矣。乃)復發其汗。(是重傷其陽也。)此為逆。見陰(之病)攻(其)陽。(則並傷其陽矣。)乃復下之。(是重竭其陰也。)此亦為逆。

程扶生云、前治皆用陰和陽法也。此復補以用陽和陰。故仲景用思。最為精密。

狐惑之為病。(蟲病也。)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何其如此之躁。實因蟲擾之為害也。蟲)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而口)不欲飲食。惡聞食臭。(蟲聞食臭而動。動則令煩心有如此者。而且蟲大動則交亂於胃中。胃主面目。)其面目(之)乍赤乍黑乍白。

白話文:

【百合滑石散方】

藥材:百合(炮製後一兩),滑石(三兩)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散。服用時,每次取方寸匕(約等於現在的1.5到3克),用水送服。每日三次。如果出現輕微的腹瀉,就停止服用。若感到身體發熱減退,則可停止使用此方。

【百合病治療原則】

當百合病表現出陰性症狀時,應用溫陽的方法來調理(這遵循《內經》中以陽和陰的原理)。相反地,若展現出陽性症狀,則應使用滋陰的方法來治療(這也是《內經》中利用陰和陽相協調的概念)。如果遇到陽性症狀卻去攻打陰性部位(這樣不僅會傷害到陰,還可能),繼而強迫出汗(這樣會進一步損傷陽氣),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同樣地,如果遇到陰性症狀卻去攻擊陽性部位(導致陽氣也受損),然後再進行瀉下治療(這樣會嚴重耗盡陰液),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治療方式。

【程扶生的解說】

前面的治療都是基於陰陽協調的原則,這裡進一步補充了用陽來和陰的治療思路。張仲景在用藥上的思考非常精細周密。

【狐惑病的特點】

狐惑病是一種由蟲害引起的疾病。其症狀類似傷寒,患者沈默寡言,想睡覺但眼睛無法完全閉合,躺下或起身都感到不適(這種焦躁實際上是由蟲子騷擾所致)。蟲子啃咬喉嚨稱為“惑”,侵蝕陰部稱為“狐”。此外,病人不願進食,厭惡食物的氣味(因為蟲子受到食物氣味刺激而活動,進而使人心煩意亂,嚴重時蟲子在胃中劇烈活動,由於胃與面部相連,故)病人的面部顏色可能會交替變化,時而紅潤,時而青黑,時而蒼白。

(亦隨蟲之聚散而變易。)蝕於上部。則(喉傷而)聲(自)嗄。(以)甘草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則(邪傷厥陰。厥陰為陰之盡。其病自下而衝上。故)咽乾。(以)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以)雄黃熏之。(熏洗二法。皆就其近治之也。)

此言狐惑之病證治法也。傷寒論烏梅丸。亦可消息用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這種病狀會隨著體內寄生蟲的聚集和分散而變化。)如果病變發生在上部,就會造成喉部受損,進而聲音嘶啞,此時使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如果病變影響到下部,則是因為邪氣傷害到厥陰經(厥陰屬於陰經的末端,此病從下往上衝擊),導致咽喉乾燥,這時可用苦參湯來清洗患處。如果病變出現在肛門部位,則採用雄黃進行薰蒸治療。(薰蒸和清洗這兩種方法,都是針對病變部位就近治療的策略。)

以上是關於狐惑病症的症狀及治療方法的描述。在《傷寒論》中,烏梅丸也可以根據病情靈活應用。

甘草瀉心湯的配方如下:

甘草(四兩,炙烤過),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苦參湯方

苦參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雄黃熏法

雄黃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

尤在涇云。脈數微煩。默默但欲臥。熱盛於裡也。無熱汗出。病不在表也。三四日目赤如鳩眼者。肝臟血中之熱。隨經上注於目也。經熱如此。臟熱可知。其為蓄熱不去。將成癰腫無疑。至七八日。目四眥黑。赤色極而變黑。則癰尤甚矣。夫肝與胃。互為勝負者也。肝方有熱。

白話文:

上方七味藥材,使用一斗水進行熬煮,煮至剩下六升時,去除藥渣,再進行煎煮直至剩餘三升。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每日分三次服用。

苦參湯方

取苦參一升,使用一斗水煎煮至剩下七升,去除藥渣後,用以燻洗患處,每日進行三次。

雄黃燻法

單取雄黃一味,磨成粉末。使用兩片筒瓦合起來燃燒雄黃粉,對著肛門進行燻療,每日三次。

若患者脈象快速而不發熱,略感焦躁不安,沈默寡言只想躺臥,伴有出汗。病發初期三、四日內,眼睛紅如鴿子眼;到了第七、八日,眼眶四周變黑。如果這時還能進食,表示膿瘍已經形成。這種情況下,適用赤豆當歸散來治療。

尤在涇說:脈象快速加上略微煩躁,沈默而只想躺臥,是熱邪旺盛於體內的表現。沒有體熱而出汗,表明病不在身體表面。病發後三、四日眼睛紅如鴿眼,是肝臟血液中的熱隨著經絡上行影響到雙目的症狀。經脈已有如此熱象,可推知臟腑之熱更甚。這種蓄積的熱毒不消退,勢必會形成膿瘍。到了第七、八日,眼眶周圍變黑,這是赤色轉化為黑色,顯示膿瘍狀況更加嚴重。肝與胃相互制約,當肝有熱時,...(此處原文未完,故無法提供完整信息)。

勢必以其熱侵及於胃。而肝既成癰。胃即以其熱並之於肝。故曰、若能食者。知膿已成也。且膿成則毒化。毒化則不特胃和。而肝亦和矣。赤豆當歸。乃排膿血除濕熱之良劑也。又曰、此一條。注家有目為狐惑病者。有目為陰陽毒者。要之亦是濕熱蘊毒之病。其不腐而為蟲者。

則積而為癰。不發於身面者。則發於腸臟。亦病機自然之勢也。仲景意謂與狐惑陰陽毒同源而異流者。故特論列於此歟。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當歸(十分)

白話文:

必定是因為熱邪侵犯到胃,而肝臟已經形成癥塊,胃就將它的熱與肝臟的熱相合。因此說,如果病人還能進食,就知道膿已經形成了。一旦膿形成,毒素就會被化解,不僅胃會恢復調和,肝臟也會跟著和順。赤豆和當歸是排出膿血、消除濕熱的優良藥方。

另外提到了,這段文字有註釋家認為是描述「狐惑病」的,也有認為是「陰陽毒」的,但總的來說,它也是屬於濕熱蓄積成毒的病態。如果不是腐爛而生蟲,就會堆積成為癰疽;如果不是發生在身體或面部,就可能在腸臟發病,這都是疾病自然發展的趨勢。張仲景的意思可能是要指出,這些病雖然與狐惑病、陰陽毒同源但表現不同,因此特別在這裡加以論述。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泡至發芽後晾乾)
當歸(十分量)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陰陽二毒。是感非常災癘之氣。從口鼻而下入咽喉。致死甚速。試以陽毒言之。)陽毒之為病。(為異氣中人之陽也。)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經氣未遍。故尚)可(救)治。(五日之外。五臟相傳俱受邪。至)七日(陰陽經氣已周而再行。則)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異氣適中人之陰。則為陰毒。)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經氣未遍。尚)可(救)治。(至)七日(陰陽經氣已周而再行。則)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白話文:

取上述兩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調和服用一方圓寸大小的量,每天服用三次。

(陰陽二毒,是指感受了不尋常的疫癘之氣,從口鼻進入,影響到咽喉,導致死亡速度很快。現以陽毒爲例進行說明。)陽毒造成的病症,(是異常之氣侵入人體的陽分,)表現爲面部紅斑點點如同織錦紋理,咽喉疼痛,咳吐膿血。在發病後五天內(此時病氣尚未遍佈全身,)仍有機會治癒;(但若超過五天,病氣傳遍五臟,)到了第七天(陰陽經氣已經循環一週再次運行,)就難以治療了。這時應使用升麻鱉甲湯爲主方進行治療。

(如果異常之氣侵犯了人體的陰分,就成爲陰毒。)陰毒造成的病症,特點是面色發青,身體疼痛如同被杖打,咽喉疼痛。在發病後五天內(病氣未完全擴散,)仍有救治可能;(一旦過了五天,)到了第七天(隨著陰陽經氣完成一個週期並重新循環,)就難以治癒了。此時應用升麻鱉甲湯,但需去掉雄黃和蜀椒這兩味藥材作爲主方來治療。

此言陰陽二毒。治之不可姑緩也。仲師所論陰毒陽毒。言天地之癘氣。中人之陽氣陰氣。非陰寒極陽熱極之謂也。蓋天地災癘之氣。便為毒氣。人之血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癘氣之毒。值人身行陽之度而中人。則為陽毒。面者諸陽之會。陽毒上干陽位。故面赤斑斑如錦紋。

陽毒上迫胸膈。故吐膿血。以陽氣法天。本乎天者親上也。值人身行陰之度而中人。則為陰毒。邪入於陰。則血凝泣。血不上榮於面。而面目青。血不環周於一身。而身痛如被杖。以陰氣主靜。凝而不流之象也。夫陰陽二毒。皆從口鼻而下入咽喉。咽喉者。陰陽之要會也。感非時之癘氣。

白話文:

這段話談及陰陽兩種毒素,強調治療上不容遲延。張仲景所論述的陰毒與陽毒,是指天地間的疫癘之氣,影響人體的陽氣與陰氣,並非指極端的陰寒或陽熱。大意是說,天地間的災害疫癘之氣本身就具有毒性。人體的血氣在白天行於體表(陽),夜晚行於內臟(陰)。當疫癘之毒遇上人體血氣循行於陽的時機而侵入,就形成陽毒。面部作為諸陽經脈交會之處,陽毒向上侵犯陽位,因此面部呈現紅色,有如錦緞般的斑紋。

陽毒進一步逼迫胸膈部位,導致吐出膿血,這是因為陽氣類似天空,本性趨向上方。相反地,若在人體血氣行於陰的時機遭受疫癘之毒侵襲,則形成陰毒。邪氣進入陰分後,血液凝滯不暢,血液無法上行滋養面部,造成面目發青;同時血液循環不暢全身,導致身體疼痛如同被杖打一般,這是陰氣主靜,易致血液凝結不流通的特徵。無論是陰毒還是陽毒,都是通過口鼻進入,沿著咽喉而下行,而咽喉正是陰陽氣機交會的重要部位,這些毒素是由於感受了非正常時節的疫癘之氣所引起。

則真氣出入之道路。不無妨礙。故二毒俱有咽喉痛之證。要之異氣中人。毒流最猛。五日經氣未遍。尚可速治。若至七日。陰陽經氣已周。而作再經。則不可治矣。方用升麻鱉甲湯以解之。升麻。本經云、氣味甘平苦。微寒無毒。主解百毒。闢瘟疫邪氣。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

時氣毒癘。諸毒喉痛口瘡云云。君以升麻者。以能排氣分。解百毒。能吐能升。俾邪從口鼻入者。仍從口鼻而出。鱉甲氣味酸平無毒。佐當歸而入肝。肝藏血。血為邪氣所凝。鱉甲稟堅剛之性。當歸具辛香之氣。直入厥陰。而通氣血。使邪毒之侵於營衛者。得此二味而並解。

白話文:

真氣在人體內出入的通道可能會受到阻礙,因此無論是哪種毒素,都可能導致咽喉疼痛的症狀。總之,當外來異氣侵入人體時,毒素流竄速度最快,若在五日之內,經絡氣血尚未完全受影響,還可以迅速治療;但一旦到了第七天,陰陽經絡的氣血已經循環一週,並且毒素影響到第二次經絡循環時,就難以治癒了。此時的治療方劑採用升麻鱉甲湯來解除毒素。

升麻在《本經》中的記載為:味道甘、平、帶苦,性微寒且無毒,主要功效是解除各種毒素,預防瘟疫邪氣,一經入口能使毒素通過嘔吐排出。對於中邪引起的腹痛、時令病毒、癘毒,以及各類咽喉痛、口舌生瘡等病症均有療效。方中以升麻為君藥,因其能疏導氣分,廣泛解毒,既能催吐也能上升氣機,確保邪氣從口鼻進入的,同樣能通過口鼻排出。

鱉甲的氣味酸平且無毒,配合當歸以作用於肝臟。肝臟儲藏血液,而血液易被邪氣凝滯。鱉甲具有堅硬的特性,當歸則散發辛香之氣,兩者合力直達肝的陰陽經脈,疏通氣血。這樣一來,侵犯到人體營衛之氣的邪毒,就能通過升麻與鱉甲這兩味藥的配合作用而得到解除。

甘草氣味甘平。解百毒。甘能入脾。使中土健旺。逐邪以外出。妙在使以蜀椒辛溫。雄黃苦寒。稟純陽之色。領諸藥以解陽毒。其陰毒去雄黃蜀椒者。以邪毒不在陽分。不若當歸鱉甲。直入陰分之為得也。

升麻鱉甲湯方

升麻,當歸,甘草(各二兩),蜀椒(炒去汗一兩),鱉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黃(半兩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陰毒去雄黃蜀椒。肘後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

白話文:

甘草的味道甜而性質平和,能夠解除各種毒素。它的甜味能夠滲入脾胃,促使中焦機能旺盛,驅逐邪氣向外排出。巧妙之處在於配合使用蜀椒的辛辣溫熱以及雄黃的苦寒特性;雄黃具有純陽之色,能領導其他藥物共同解讀陽性毒素。對於陰性毒素,則去掉雄黃和蜀椒,因為邪毒並未停留在陽分,不如使用當歸和鱉甲直接滲入陰分更加恰當。

升麻鱉甲湯方

成分:升麻、當歸、甘草(各六克),炒去汗水的蜀椒(三克),炙烤過的鱉甲(約手指大小一片),雄黃(一點五克,研磨細)

將上述六味藥材,加入四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一升的藥液,一次飲用。老年人和小孩可分兩次服用,並使之發汗。如果治療陰性毒素,則去掉雄黃和蜀椒。此方出自《肘後備急方》和《千金要方》。治療陽性毒素時使用升麻湯,不包含鱉甲但有桂枝;治療陰性毒素則使用甘草湯,不包含雄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