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師曰。(再言其吸。若病人)吸(氣不得下行。)而(輕)微(急)數。(審其腹滿便硬。阻之於中。其吸氣止到中焦而即返。)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令實去氣通)即愈。(若中焦實而元氣)虛者(不下之則無以泄其實。而機緘息。竟下之則益以伐其根。而生氣亡。法為)不治。

(且可由中焦推之上下。虛)在上焦者。(心肺之陽。不能下交於陰。心肺道近。故)其吸促。(虛)在下焦者。(肝腎之陰。不能上交於陽。肝腎道遠。故)其吸遠。(吸為收攝元氣之主。促與遠皆元氣虧也。)此(雖與中焦實而元氣虛之不治者有間。而究虛在真元。)皆(為)難治。

呼吸(之間。周身筋脈)動搖振振者。(則為形氣不能相保。無論上中下虛實。皆)不治。

上節言息。息兼呼吸而言。偏重在呼也。此節不言呼而專言吸。又於吸中而分上中下虛實之辨。徐忠可謂為聞法之最細。信哉。

師曰。(兩手寸關尺。統名寸口。)寸口脈動者。(弦洪毛石緩五脈。)因其(合於春夏秋冬四季之)王時而動。(其色亦應之。)假令肝王(於春。其脈當弦而)色(當)青。(推之)四時各隨其色。(所謂春脈弦而色青。夏脈洪而色赤。秋脈毛而色白。冬脈石而色黑。四季脈緩而色黃是也。

若)肝(王於春。其)色(當)青而反色白。(脈當弦而反浮澀。)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此言醫道貴因時而察其脈色也。脈色應時為無病。若色反時。病也。脈反時。亦病也。色反脈。脈反色。亦病也。推而言之。症與脈相合者順。相生者吉。相反者。治之無不費力也。

問曰。有(時)未至而(氣)至。有(時已)至而(氣)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十一月)冬至之後。(值)甲子(日)夜半。(為)少陽(所自)起。(至於正月中雨水。為)少陽(方起而出地)之時。(少)陽(王而萬物)始生。天得溫和。(此天氣之常也。

今)以未得甲子。(而)天(氣)因(先)溫和。此為(時)未至而(氣先)至也。以(已)得甲子。而天(氣猶)未溫和。為(時已)至而(氣)不至也。以(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時已)至而(應去而)不去也。以(已)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時已)至而(至之)太過也。

(由此推之。冬至後值甲子日起。少陽六十日。陽明六十日。太陽六十日。太陰六十日。少陰六十日。厥陰王各六十日。六六三十六。而歲功成。人在氣交之中。有因時而順應者。有反時而衰旺者。有即因非時異氣而致病者。醫者可不一一而知其由來乎。)

此一節論天氣而不及醫。然隨時制宜之道。在其中也。尤在涇云。上之至。謂時至。下之至。謂氣至。蓋時有常數而不移。氣無定刻而或遷也。冬至之後甲子。謂冬至後六十日也。蓋古造歷者。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曆元。依此推之。則冬至後六十日。當復得甲子。而氣盈朔虛。

白話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老師說:(再次說明吸氣的情況。如果病人)吸氣(不能向下運行),而且(輕微)急促頻繁。(仔細觀察他的腹部脹滿,大便乾燥,氣機阻塞在中間,吸氣只到達中焦就返回。)他的病症在中焦實證。應該瀉下(讓實證消除,氣機通暢),就能痊癒。(如果中焦實證而元氣)虛弱,(不能瀉下,因為這樣無法泄去實證,反而會使氣機閉塞,最終導致病情加重,瀉下反而會損傷根本,元氣耗竭,所以)就不能治療。

(而且可以從中焦推論到上下。虛證)在上焦者,(心肺之陽氣不能下降與陰氣相交,心肺經絡較近,所以)吸氣急促;(虛證)在下焦者,(肝腎之陰氣不能上升與陽氣相交,肝腎經絡較遠,所以)吸氣緩慢。(吸氣是收攝元氣的主要功能,急促和緩慢都代表元氣虧虛。)雖然這與中焦實證而元氣虛弱不能治療的情況有所不同,但最終的虛證都在真元。(都)屬於難治之症。

呼吸(之間,周身筋脈)顫動不已,(則說明形氣不能相互維持,無論上中下虛實,都)不能治療。

上一段講的是呼吸,呼吸包含呼氣和吸氣,但更強調呼氣。而這一段不講呼氣,專講吸氣,又在吸氣中區分上中下虛實的辨證。徐忠可謂是領悟醫理最細緻之人,確實如此。

老師說:(兩手寸口脈,合稱寸口。)寸口脈搏動的情況,(有弦、洪、毛、石、緩五種脈象。)因為它(符合春夏秋冬四季的)旺盛時期而搏動,(脈色也應此而變化。)比如肝氣旺盛(在春天,脈象應該弦,)顏色(應該)青色。(以此類推)四季各隨其顏色。(所謂春脈弦而色青,夏脈洪而色赤,秋脈毛而色白,冬脈石而色黑,四季脈緩而色黃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肝氣(旺盛在春天,)顏色(卻是)白色,(脈象應該弦卻是浮澀。)與季節、顏色、脈象不相符,都屬於有病。

這說明醫道貴在根據季節觀察脈象顏色。脈象顏色與季節相符則無病,如果顏色反季節,則有病;脈象反季節,也有病;顏色與脈象相反,也有病。推而廣之,症狀與脈象相符則順利,相生則吉利,相反則治療起來必然費力。

問:有時季節未到而氣候已到,有時季節已到而氣候未到,有時已到而不去,有時已到而過度,這是什麼原因?老師說:(十一月)冬至之後,(逢)甲子日(的)半夜,(是)少陽(開始)生發。(直到正月中雨水,是)少陽(剛剛生發而出於地)的時候。(少)陽(當令,萬物)開始生長,天氣變得溫和。(這是天氣的常規。)

現在,在還未到甲子日,(而)天氣已經溫和,這就是季節未到而氣候先到的原因。已經到了甲子日,而天氣還未溫和,這就是季節已到而氣候未到的原因。已經到了甲子日,而天氣卻寒冷不化,這就是季節已到而(應該過去卻)沒有過去的原因。已經到了甲子日,而天氣卻溫暖如同盛夏五六月,這就是季節已到而(氣候)過度的現象。

(由此推論,冬至後逢甲子日開始,少陽六十日,陽明六十日,太陽六十日,太陰六十日,少陰六十日,厥陰當令各六十日,六六三十六,一年就這樣完成了。人處在氣候交替之中,有的能順應時節,有的逆時而衰旺,有的因為非時異氣而致病。醫生難道不應該一一了解其原因嗎?)

這一段論述天氣而不涉及醫學,然而隨時制宜的方法,就在其中;尤其在「至」字的解釋上,上文的「至」指時間的到來,下文的「至」指氣候的到來。因為時間有固定的數目而不改變,而氣候沒有固定的時間,可能隨時變化。冬至後甲子日,指的是冬至後六十日。因為古代制定曆法的人,以十一月甲子朔日夜半冬至為曆法的開始,依此推算,冬至後六十日,又將遇到甲子日,氣候盈虛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