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每歲遞遷。於是至日不必皆值甲子。當以冬至後六十日花甲一周。正為雨水之候為正。雨水者。冰雪解散而為雨水。天氣溫和之始也。云少陽起者。陽方起而出地。陽始生者。陽始盛而生物。非冬至一陽初生之謂也。竊嘗論之矣。夏至一陰生。而後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陽生。

而後有小寒大寒。非陰生而反熱。陽生而反寒也。天地之道。否不極則不泰。陰陽之氣。剝不極則不復。夏至六陽盡於地上。而後一陰生於地下。是陰生之時。正陽極之時也。冬至六陰盡於地上。而後一陽生於地下。是陽生之時。正陰極之時也。陽極而大熱。陰極而大寒。自然之道也。

則所謂陽始生。天得溫和者。其不得與冬至陽生同論也審矣。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溫。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溫。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時。則氣之有盈有縮。為候之或後或先。而人在氣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為能與時消息而無忤耳。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關)前。(以關前為陽。)其病在表。浮者在(關)後。(以關後為陰。)其病在裡。(然關後雖為里之部位。而浮卻非里證之正脈。不過為表之裡。而非里之裡。故其病不在腹中少腹。而為)腰痛背強。(膝脛)不能行。(然形傷不去。窮必及氣。此關後脈浮,可以)必(其)短氣而(為此證之)極也。

浮脈原主表。此於浮脈中分出表裡。欲人知浮脈之變也。推之沉脈原主裡。亦可於沉脈中分出表裡。遲脈原主寒。數脈原主熱。更無不可於遲數中分出寒熱也。是亦望乎一隅而三反之。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陰陽偕行者。順也。)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厥者逆也。陰陽獨行。逆而不順之謂也。)

此舉厥陽為問答。以見陰陽之不可偏也。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神乃絕。陰陽之道大矣哉。尤在涇云、厥陽獨行者。孤陽之氣。厥而上行。陽失陰則越。猶夫無妻則蕩也。千金方云。陰脈且解。血散不通。正陽遂厥。陰不往從。此即厥陽獨行之旨歟。

問曰。(兩手)寸脈(乃心肺之部位。不見其浮。但見)沉大而(且)滑。沉則為實。(謂血之實也。)滑則為氣。(謂氣之實也。)實(與)氣(並兩實)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名)為卒厥。(以臟腑分其生死。)何謂也。師曰。(臟如寶藏之藏。義取深藏。

實邪一入而不出。故)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腑如外府之府。本司出納。實邪可入而可出。)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此言邪氣盛則實之生死也。尤在涇云、實謂血實。氣謂氣實。實氣相搏者。血與氣並而俱實也。五臟者。藏而不瀉。血氣入之。卒不得還。神去機息。則唇青身冷而死。六腑者。傳而不藏。血氣入之。乍滿乍瀉。氣還血行。則身和汗出而愈。經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是也。

白話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一年四季氣候遞變,並非每逢甲子日就一定符合節氣。應以冬至後六十日,花甲一周為準,這正是雨水節氣。雨水節氣,冰雪消融成雨水,天氣開始溫和,謂之少陽升起。陽氣開始升起而出於地面,陽氣開始生長,陽氣開始旺盛而使萬物生長,這與冬至一陽初生的含義不同,我曾論述過。夏至一陰生,然後是小暑、大暑;冬至一陽生,然後是小寒、大寒。並不是陰氣生長反而天氣炎熱,陽氣生長反而天氣寒冷。天地之道,陰不極則不成陽,陽不極則不成陰;陰陽之氣,剝極而復,否極泰來。夏至時地上陽氣達到極點,然後地下生一陰,陰氣生長的時刻,正是陽氣極盛的時刻;冬至時地上陰氣達到極點,然後地下生一陽,陽氣生長的時刻,正是陰氣極盛的時刻。陽氣極盛則大熱,陰氣極盛則大寒,這是自然規律。

所以說,所謂的陽氣開始生長,天氣變得溫和,不能與冬至一陽初生混為一談,這是非常明確的。有時還沒到甲子日,天氣已經回暖;有時已經到了甲子日,天氣卻還沒回暖;有時已經過了甲子日,天氣卻仍然寒冷不止;或者像盛夏五六月的時候,氣候變化多端,有盈有縮,節氣的出現有時會提前或延後,人處於氣候交替之中,往往因此而生病。只有得道之人,才能順應時令變化而無所違忤。

老師說:病人脈象浮大,在關脈之前(以關脈前為陽),其病在表;脈象浮大,在關脈之後(以關脈後為陰),其病在裡。(然而關脈後雖然是裡面的部位,但浮脈卻不是裡證的正常脈象,只是表證的裡,而非裡證的裡,所以病情不在腹部或小腹,而是)腰痛背強,(膝蓋脛骨)不能行走。(然而形體受傷不去治療,病情必然會影響到氣,所以關脈後脈象浮大,必然會)導致短氣,而(成為此證的)極端情況。

浮脈本主表證,這裡在浮脈中區分表裡,是想讓人了解浮脈的變化。推而論之,沉脈本主裡證,也可以在沉脈中區分表裡;遲脈本主寒證,數脈本主熱證,同樣也可以在遲脈和數脈中區分寒熱。這也是從一個角度觀察,反复推論。

問:經書上說「厥陽獨行」,是什麼意思?老師說:(陰陽同時運行,才是正常的。)這是指有陽氣而無陰氣,所以稱為厥陽。(厥,是指逆;陰陽獨行,是指逆而不順。)

這裡用厥陽來問答,是想說明陰陽不可偏廢。《內經》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神乃絕。」陰陽之道,真是偉大啊!尤其在《內經》上說「厥陽獨行」,是指孤獨的陽氣,逆行上行,陽氣失去了陰氣的配合就會過盛,就像沒有妻子就會放蕩一樣。《千金方》說:「陰脈阻塞,血液散亂不通,正陽之氣就會逆亂,陰氣不能隨之,」這正是厥陽獨行的意思。

問:(兩手)寸脈(是心肺的部位,沒有看到浮脈,只看到)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是指血液的實證。)滑則為氣,(是指氣的實證。)實(和)氣(兩種實證)互相搏擊,血氣進入臟腑就會死亡,進入腑臟就會痊癒,這(叫做)卒厥。(根據臟腑來區分生死。)是什麼意思?老師說:(臟腑如同寶藏,意義上是指深藏,)實邪一進入而不能排出,所以唇口青紫,身體冰冷,這是進入臟腑,就會死亡。(腑如同外府,本主管出納,實邪可以進入也可以排出。)如果身體溫暖,汗水自然排出,這是進入腑臟,就會痊癒。

這句話是說邪氣盛則為實證的生死問題。尤其在《內經》中說,「實」是指血實,「氣」是指氣實,「實氣相搏」是指血和氣同時實證。五臟是藏而不瀉的,血氣進入五臟,就不能迴流,神氣消失,就會唇青紫、身體冰冷而死亡。六腑是傳而不藏的,血氣進入六腑,時而充盈時而排出,氣血迴流,就會身體溫暖、汗水排出而痊癒。《內經》說:「血氣同時上逆,就會成為大厥,厥證就會暴死,氣血迴流就會活過來,不迴流就會死亡。」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