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中風之病。內經論之甚詳。而讀者每苦不得其要。且多與痹合論。同中之異。更不可以不辨。)夫風之為病。(中人徹於上下。故)當半身不遂。或(著於一處。)但臂不遂者。此(不為風而)為痹。(此風與痹之大分別也。然風從虛入。熱從風發。故診其)脈(虛為)微而(熱為)數。

(可以一言定之曰。)中風(既成之證)使然。(若未中之前。初中之頃。則不盡然也。)

此一節先辨風與痹之殊。後之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八字。提出中風之大綱。如大海行舟。茫茫無際。中按羅經。以定子午。則所向自無差錯。余注之曰。風從虛入。指陽虛而言也。陽字指太陽而言。太陽虛。則不能衛外而為固。故脈微。余又注之曰。熱從風發。以其人素有內熱。

白話文:

中風這種病,《內經》中有詳細的論述,但讀者往往難以掌握其要點,並且經常將它與痹症混為一談。兩者雖然有相似之處,但區別不容忽視。風病之特徵是,病影響全身,導致半身不遂,或者僅限於某一處,比如只有手臂不便,這種情況稱為痹症,這是風病與痹症的主要區分。風病多從體虛之處入侵,隨之產生熱象,因此在診脈時,會發現脈象既虛弱又快速。

簡單來說,可以這樣總結:已經確立的中風病情,就會呈現出脈象微弱且數速的特徵。然而,在尚未完全中風之前,或是中風初期,這種脈象並不一定出現。

這段首先區分了風病與痹症的不同,後面提到的“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八個字,概括了中風的主要特徵,就像在茫茫大海航行中依靠羅盤定向,能確保方向正確無誤。我在此進一步解說:“風從虛入”,這裡的“虛”指的是陽氣虛弱,特別是指太陽經的虛弱,因為太陽經功能不足,無法有效保護身體外界,所以脈象會表現得虛弱。我又提到“熱從風發”,這是因為患者本來就存在內熱。

而風中之。風為陽邪。內熱外風。風火交煽。故脈數。學者當知此八個字。是大慈大悲菩薩。立於雲端指示。以下止有四方。首方則為初中時邪未侵心者。示一堵塞法。次方為既中後邪已入心為癱癇者。示一下熱法。三方為邪已入心。病如狂狀者。示一表里兼治法。四方為風攻於頭而不去。

示一外治法。細繹方意。無非著眼於少陰。少陰兼手足而言。寒從水化而歸於下。以足少陰為主。風從火化而歸於上。以手少陰為主。知其真證。便得真方。學者當於引而不發之中。得其躍如之妙。

(雖然。風從虛入。虛則脈微。熱從風發。熱則脈數。此為風證之既成。從少陰而化熱者言之也。若論其初。風不挾寒。則為和風。唯其挾寒。則傷人甚速。始傷皆由營衛。心營肺衛。必以寸口為憑。若中風而偏於寒者。)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

白話文:

風為一種屬陽的病邪,當體內有熱,外部又受到風邪侵襲時,風與火相互助長,因此脈象會變得快速。研究者應瞭解這八個字,它們如同大慈大悲的菩薩站在雲端所給予的指引。以下是四種治療方法:

首先,對於風邪剛入侵還未影響到心的患者,提供一種疏通阻塞的方法。 其次,針對風邪已經深入心臟,導致癱瘓或癲癇的病人,教授一種清熱的療法。 再者,對於風邪已侵心,症狀類似瘋狂的患者,採用一種調理表裡的綜合治療方式。 最後,針對風邪攻擊頭部而不退的情況,介紹一種外治方法。

仔細分析這些治療方案,主要聚焦於少陰經,這裡的少陰包括手少陰和足少陰。寒氣沿著水的性質向下走,主要影響足少陰;風邪則伴隨火的性質向上竄,主要影響手少陰。明確辨識真正的病因,就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案。學習者應在理解理論的基礎上,靈活應用,達到有效治療的效果。

儘管風邪多從體虛之處入侵,體虛時脈象微弱;而熱因風邪而生,脈象就會變得快速,這是風邪已形成的狀態,特別是指風邪從少陰化熱的情形。然而,若論及風邪初起,若風不夾帶寒氣,則為和緩之風;正因其攜帶寒氣,才會迅速傷害人體,起初受害的是營衛之氣,心的營氣與肺的衛氣,診斷時必須依賴寸口脈象。如果中風偏向寒性的,寸口脈象會浮且緊,緊代表寒,浮則意味著虛,寒虛交織,病邪停留於皮膚表面。

(正不足而邪乘之也。氣行脈外。血行脈中。浮而有餘者。必沉而不足。故以)浮者(斷為)血虛。(血虛則無以充皮膚而養絡。故)絡脈空虛。(又無以循常度以御邪。故)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所傷。則筋脈不用而)反緩。(無邪之處。則其)正氣(獨治而)即急。

正氣引邪。(其口目)喎僻不遂。(左喎者邪反在右。右喎者邪反在左。不可不知也。雖然。或左或右。則有邪正緩急之殊。而為表為里。亦有經絡臟腑之別。若)邪在於絡。(絡邪病表。故)肌膚不仁。邪在於經。(經邪病里。)即(筋骨)重(滯而)不勝。邪入於腑。(則胃腑燥熱。

白話文:

(當身體正氣不足時,就容易受到邪氣侵犯。氣在血脈之外運行,而血在血脈之中流通。如果出現浮動且能量過剩的狀況,那麼相對的就會有沈陷且不足的情況。因此,我們可以判斷表現為浮動的症狀為血虛。血液不足就無法充足地滋潤皮膚和維繫細小的絡脈,導致絡脈空虛。同時,也沒有足夠的力量按照正常規律抵禦外邪,使得邪氣無法被及時排除,可能在身體左側或右側造成影響。邪氣所到之處,筋脈失去正常功能而變得弛緩;而無邪氣幹擾的地方,正氣單獨起作用則會表現得相對緊張。

正氣在引導邪氣外出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口眼歪斜、行動不便等症狀。(左側歪斜表示邪氣實際上在右側,右側歪斜則邪氣實際在左側,這點必須清楚。然而,無論邪氣在左在右,都會有邪正相對的弛緩與緊張之分,並且在辨證上還需區別是影響體表還是體內,以及涉及到哪些經絡和臟腑。)

若邪氣停留於絡脈,由於絡脈屬於體表,病人會感到皮膚麻木不仁。若邪氣滲入經脈,影響較深層,就會出現筋骨沈重難以負荷的感覺。若邪氣進一步侵入腑臟,特別是胃腑,則可能引起燥熱的症狀。

其支脈絡心。大妨神氣之出入。)即不識人。邪入於臟。(心腎二臟。俱連舌本。臟氣厥而不至舌下。故)舌即難言。(且廉泉亦開。)口(必)吐涎。

此為初病中風之偏於寒者。而詳其證之遞深也。師未出方。徐忠可云、節下侯氏黑散即次之。疑係此證之方。然余謂四肢煩重。心中寒甚者為的劑。若風火交煽。喻嘉言取用驅風至寶膏甚妙。

方用防風二兩半白朮一兩半芍藥二兩半芒硝五錢生石膏一兩滑石三兩當歸二兩半黃芩一兩甘草二兩大黃五錢連翹五錢川芎三兩半麻黃五錢天麻一兩山梔子五錢荊芥五錢黃柏五錢桔梗一兩薄荷五錢熟地一兩羌活一兩人參一兩全蠍五錢細辛五錢黃連五錢獨活一兩。共二十六味為末。

白話文:

其分支的經絡連接著心臟,嚴重阻礙了神氣的出入,導致無法識別他人。惡邪入侵內臟,由於心臟和腎臟都與舌根相連,臟腑氣血逆亂不能到達舌下,因而舌頭運動困難,無法正常說話,並且廉泉穴也開放,口中必定會吐出唾液。

這是描述初期中風偏向寒性的病狀,並進一步詳細說明病症隨著病情加深的表現。老師尚未開出處方。徐忠可提到,接下來的侯氏黑散可能適用於此症狀,猜測是針對此證所設計的方劑。然而,我認為如果四肢感到沈重煩悶,且心臟寒氣很重的情況下,這個方劑是最為對症的。但若風邪與火邪交織肆虐,喻嘉言建議使用驅風至寶膏則非常巧妙。

處方如下:防風二兩半、白朮一兩半、芍藥二兩半、芒硝五錢、生石膏一兩、滑石三兩、當歸二兩半、黃芩一兩、甘草二兩、大黃五錢、連翹五錢、川芎三兩半、麻黃五錢、天麻一兩、山梔子五錢、荊芥五錢、黃柏五錢、桔梗一兩、薄荷五錢、熟地一兩、羌活一兩、人參一兩、全蠍五錢、細辛五錢、黃連五錢、獨活一兩,總共二十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

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任下。臨臥服。但此方醫者病人。或疑其散。或疑其攻。或疑其雜。往往不肯服而死。蓋有命焉。不可強也。呂純陽大丸更效。又按、風中經絡與腑者。可用驅風至寶膏。若入臟。最防迸入於心。宜用侯氏黑散。於驅補之中。行其堵截之法。

至於風引湯。按法用之。無往不利。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此方主補虛以熄其風)

菊花(四十分),白朮,防風(各十分),桔梗(八分),黃芩(五分),細辛,乾薑,人參,茯苓,當歸,川芎,牡蠣,礬石,桂枝(各三分)

白話文:

將蜂蜜煉製後製成彈珠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粒,細細咀嚼,可配合茶或酒吞服,建議在睡前服用。然而,對於這帖藥方,醫者和病患可能有所顧慮,有人擔心其藥性過於發散,有人質疑其攻伐力道,也有人認為藥物配伍過於複雜,因此常有人不願服用導致病情惡化乃至死亡。這其中似乎有著個人體質與命運的因素,無法強求。據說呂純陽所創的大丸療效更佳。此外,風邪侵襲經絡或腑臟時,可以考慮使用驅風至寶膏;倘若風邪深入臟腑,特別要防止其侵犯心臟,這種情況下宜選用侯氏黑散,在滋補與驅邪之間,同時施行阻斷風邪的策略。

至於風引湯,按照正確方法使用,通常都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侯氏黑散】適用於治療嚴重的風邪病症,症狀包括四肢沈重疲憊、心中感到寒意且體力衰弱不足。(《外臺祕要》中提到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風癲,通過補益身體以平息風邪)

侯氏黑散的配方如下: 菊花四十份,白朮、防風各十份,桔梗八份,黃芩五份,細辛、乾薑、人參、茯苓、當歸、川芎、牡蠣、礬石、桂枝各三份。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徐忠可云、此為中風家挾寒而未變熱者治法之準則也。謂風從外入。挾寒作勢。此為大風。證見四肢煩重。豈非四肢為諸陽之本。為邪所痹。而陽氣不運乎。然但見於四肢。不猶愈體重不勝乎。證又見心中惡寒不足。豈非漸欲凌心乎。然燥熱猶未乘心。不猶愈於不識人乎。故侯氏黑散用參苓歸芎。

補其氣血為君。菊花白朮牡蠣。養肝脾腎為臣。而加防風桂枝。以行痹著之氣。細辛乾薑。以驅內伏之寒。兼桔梗黃芩。以開提肺熱為佐。礬石所至。除濕解毒。收澀心氣。酒力運行周身為使。庶舊風盡出。新風不受。且必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藥積腹中不下。

白話文:

取上述十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以酒送服一小匙的量,每日一次。開始服用的前二十天,可用溫酒調和服下。期間需忌口所有魚肉及大蒜,飲食應保持冷食為宜。此療程共持續六十天,如此可使藥物累積在腹部而不被排出,若食用熱食則會促使藥物排出。冷食有助於增強藥效。

徐忠可表示,此方是針對中風患者體內挾帶寒氣而尚未轉為熱症的情況所設立的治療標準。風邪由外侵入,攜帶寒氣發作,這屬於風邪較重的情況。症狀表現為四肢沈重不適,這是因為四肢作為陽氣的根本,受到病邪阻滯,導致陽氣無法正常運行。然而,僅四肢出現問題,總比全身沈重難受要好。另外,病人感到心中畏寒不足,顯示寒邪有逐漸影響心臟的趨勢,但此時燥熱尚未侵犯心臟,情況仍比昏迷不識人要輕微。因此,侯氏黑散使用人參、茯苓、當歸、川芎作為補益氣血的主藥(君);菊花、白朮、牡蠣用來滋養肝、脾、腎(臣);加入防風、桂枝以疏通受阻的氣機;細辛、乾薑則驅散體內潛藏的寒氣;再配以桔梗、黃芩開宣肺熱作為輔助(佐);礬石具有除濕解毒、收斂心氣的作用;而酒則能促進藥力流通全身,擔任使藥的角色。這樣一來,既可使舊有的風邪盡數排除,又能防止新的風邪入侵。此方必須製成散劑,以酒送服,療程持續至六十天,並且在整個過程中維持冷食,確保藥物能積蓄在腹部發揮效力。

蓋邪漸侵心。不惡熱而惡寒。其由陰寒可知。若胸中之陽不治。風必不出。(太陽之氣。行於胸中。徐氏此注。精細之至。)故先以藥填塞胸中之空竅。壯其中氣。而邪不內入。勢必外消。此即內經所謂塞其空竅。是為良工之理。若專治其表裡。風邪非不外出。而重門洞開。

出而復入。勢將莫御耳。

男(元犀)按、徐氏煞此九個字。真閱歷有得之言。不可順口讀去。

喻嘉言云、方中取用礬石以固澀諸藥。使之積留不散。以漸填空竅。必服之日久。風自以漸而息。所以初服二十日。不得不用溫酒調下。以開其痹著。以後則禁諸熱食。惟宜冷食。如此再四十日。則藥積腹中不下。而空竅塞矣。空竅填則舊風盡出。新風不受矣。蓋礬惟得冷即止。得熱即行。故囑云熱食即下矣。冷食有能助藥力。抑何用意之微耶。

白話文:

當邪氣逐漸侵犯心臟時,病人會感到不畏熱卻怕冷,由此可見這是陰寒所致。假如胸中的陽氣未能得到調理,風邪就無法排出(因為太陽經的氣血運行路徑包含胸中,徐氏此處的註解十分精妙)。因此,首先需要用藥物填補胸中的空虛部位,增強中氣,這樣邪氣就不易入侵,而會向外消散。這就是《內經》所說的堵塞空竅,是高明醫生的治療原則。如果只專注治療表裡,風邪雖能暫時排出,但由於防禦大門完全敞開,風邪很快就又會趁虛而入,難以抵擋。

(男元犀按)徐氏特別標出這九個字,真是經驗豐富的見解,不應輕率閱讀忽略。

喻嘉言說,方劑中使用礬石是為了固澀其他藥物,讓它們在體內累積而不散去,逐漸填補空竅。必須服用較長時間,風邪才會慢慢消失。因此,開始的二十天需要用溫酒送服,以疏通阻滯。之後則要避免所有熱性食物,只能食用冷食。再持續這樣四十天,藥物就會堆積在腹中不下,成功堵塞空竅。一旦空竅被填滿,舊有的風邪就能全部排出,新的風邪也不再能侵入。因為礬石遇到冷就會停滯,遇熱則會流通,所以囑咐說食用熱食就會使藥物排出。而冷食能幫助藥力發揮,這用藥意圖之巧妙,實在令人稱奇。

愚按、風家挾寒。雖未變熱。而風為陽邪。其變甚速。觀此方除熱之品。與祛寒之品並用。可見也。高明如尤在涇。尚有疑義。甚矣讀書之難也。余每用此方。病家惑於人言而不敢服。輒致重證莫救。不得已遵喻嘉言法。用驅風至寶膏。或借用後卷婦人門竹葉湯。一日兩服多效。然亦有不得不用此散者。亦必預製以送。不明告其方。以杜庸俗人之論說也。

(又有中風而偏於風者。亦辨其脈於寸口。)寸口脈遲而緩。遲(者。行之不及。不及)則為寒。緩(者。至而無力。無力)則為虛。營(行脈中。沉而見)緩則為亡血。衛(行脈外。浮而見)緩則為中風。(然營衛俱在膚表與肌腠。尚未中經也。若)邪氣中經。(營衛氣弱。

白話文:

我認為,對於風寒交加的患者,即便尚未轉化為熱症,但因風屬陽性邪氣,其病情變化迅速。從本方同時使用清熱和驅寒藥物這點來看,便能明白這一點。即便是像尤在涇這樣高明的醫家,對此仍有疑惑,可見研究醫學之困難。我每次開此方時,常有病人因聽信他人言論而不敢服用,導致重症難以輓回。不得已時,會遵循喻嘉言的方法,使用驅風至寶膏,或借鑒後面婦科篇章中的竹葉湯,一天兩次服用,多能見效。然而,也有不得不使用此散的情況,必定事先準備好藥物以備不時之需,但不事先告知具體方劑,以避免一般人妄加評論。

另外,有些中風是偏向風邪為主的,這種情況也要通過把脈來辨別,特別是在寸口部位。如果寸口脈象遲緩,遲表示血行不暢,通常與寒有關;緩則表示氣血到達但力量不足,反映虛弱。其中,營氣(行於血脈之中,脈象沈穩可見)緩慢可能意味著血液虧損;衛氣(行於血脈之外,脈象浮動可見)緩慢則可能是中風的表現。(然而,這時的營衛之氣問題還停留在皮膚表面和肌肉之間,尚未深入經絡。)如果邪氣進一步侵入經絡,將導致營衛之氣更加衰弱。

津血凝滯。)則身癢而癮疹。(若)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邪混胸中。阻遏正氣。為)胸滿而短氣。

此為中風之偏於風者。而詳其證之遞深也。風為陽邪。其脈主緩。師未出方。徐忠可云、此節下即以風引湯次之。疑係此證之方。余甚服其識。然與驅風至寶膏互服亦妙。此節以遲脈託出緩脈。言遲則為寒者。以扇動之氣雖寒。而自人受之。則為陽邪。故分疏營衛二句。單承緩而不言遲。則可知其所獨重矣。

風引湯,除熱癱癇。(此方主清熱以除其風)

大黃,乾薑(愚按應減半用),龍骨(各四兩),桂枝,甘草,牡蠣(各二兩愚按此品應加倍),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白話文:

如果體液和血液凝結不暢,就會導致皮膚瘙癢並出現風團疹。若是心氣不足以抵禦外邪,邪氣侵入身體內部,會造成邪氣混雜在胸部,阻礙正氣運行,進而出現胸部滿悶及呼吸短促的症狀。

這是中風病狀偏向風邪特性的描述,並且詳細說明瞭病情隨著時間可能加深的狀況。風屬陽性邪氣,其脈象通常表現為緩脈。這裡雖然沒有直接開出藥方,但徐忠可提到,在這段文字之後緊接著是風引湯的記載,他懷疑風引湯可能是治療此類症狀的方子。我非常贊同他的見解。然而,風引湯與驅風至寶膏交替使用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本段透過緩脈與遲脈的對比,指出雖然是受到寒涼的扇動之氣所影響,但由於此氣進入人體後轉化為陽性邪氣,因此在調理營衛兩者的論述中,特別強調了緩脈的重要性,而未再提及遲脈。

風引湯:用於清除熱邪及治療癲癇。(此方主要通過清熱來消除風邪)

藥物組成為:大黃、乾薑(按:應減量一半使用)、龍骨(各四兩)、桂枝、甘草、牡蠣(按:此味藥應加倍使用)、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瘛瘲。日數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徐忠可云、風邪內迸。則火熱內生。五臟亢甚。迸歸入心。故以桂甘龍牡。通陽氣安心腎。為君。然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火發必風生。風生必挾木勢侮其脾土。故脾氣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癱瘓。故用大黃以盪滌風火濕熱之邪。為臣。隨用乾薑之止而不行者以補之。

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濕。寒水石以助腎水之陰。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為使。故大人小兒風引驚癇。皆主之。何後世以為石藥過多而不用。反用腦麝以散真氣。花蛇以增惡毒耶。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二種藥物磨碎,透過粗篩過濾後,使用牛皮袋裝載。每次取約三指捏起的份量,配合三升的井水(新鮮清澈的水),煮至第三次沸騰,待溫和後飲用一升。此方用於治療成年人風引病,以及小兒的驚風、癇病和抽搐,針對那些頻繁發作且一般醫療方法無效的情況,能夠清除體內熱毒。巢氏認為,對於腳氣病,風引湯特別適用。

徐忠可指出,風邪入侵導致體內火熱叢生,五臟機能過度亢奮,最終影響心腎。因此,使用肉桂、甘草、龍骨、牡蠣等藥材來疏通陽氣,安撫心腎,作為主要治療成分。同時,風邪與少陽相火共存,火旺則風起,風勢帶動肝木之氣侵犯脾胃,造成脾胃運化失常,液體積聚成痰,流竄四肢,形成癱瘓。故而加入大黃以清除風火濕熱邪氣,充當輔助藥物。再以乾薑穩定並調節中焦,作為反佐。此外,選用滑石、石膏以清涼肺金剋制肝木,赤石脂、白石脂強化脾胃以祛濕,寒水石增強腎水之陰,紫石英補益心神不足,作為輔助藥物。因此,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兒的風引、驚風、癇病,此方均能有效對治。爲何後世卻因石藥用量偏多而棄之不用,反而採用麝香等耗散元氣,以及蛇類藥物增加毒素呢?

愚按、用前方而尚恐其不及者。宜黃連阿膠湯。從少陰之本以救之。餘熱不除。虛羸少氣。近於痿證者。以竹葉石膏湯清補之。二方如神。

按喻嘉言云、本文有正氣引邪。喎僻不遂等語。故立方即以風引名之。

(更有)防己地黃湯。治(風迸入心。風乘火勢。火藉風威。其)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熱迸於內。而外反)無熱。(浮為風之本脈。而風火交煽。)其脈(益)浮。此亦風迸入心之治法也。徐靈胎云、此方他藥輕而生地獨重。乃治血中之風也。此等法最宜細玩。愚按、金匱書寥寥數語。

白話文:

我認為,如果使用之前的方子還擔心效果不夠的話,應該使用黃連阿膠湯,從滋養少陰本源來救治。如果餘熱未消,身體虛弱、氣短,接近痿證的情況,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進行清熱補益。這兩個方子效果極佳。

按照喻嘉言的說法,由於原文提到正氣引邪導致嘴眼歪斜、行動不便等症狀,因此建立的方劑命名為風引。

另外,還有防己地黃湯,適用於風邪侵入心臟,風助火勢、火借風威,導致病狀如瘋狂,胡亂行走,不停自言自語。(熱邪內盛,但外表)卻沒有發熱的跡象。(風性上揚,加上風火交熾,)脈象會格外浮動。這也是治療風邪侵心的一種方法。徐靈胎指出,這個方子中其他藥材分量較輕,唯獨生地用量較重,這是用來治理血液中的風邪。這種治療方法非常值得細細研究。我補充說明,金匱要略中對此只有簡潔的幾句描述。

讀者疑其未備。然而所包者廣也。中風以少陰為主。此節言風迸手少陰之證。出其方治。曰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者。蓋以手少陰心火也。陽邪迸之。則風乘火勢。火借風威。其見證無非動象。曰無熱者。熱歸於內。外反無熱。即傷寒論桂枝二越婢一湯證。外無大熱之例也。

曰其脈浮者。風火屬陽之本象也。然有正面。即有對面。手足少陰。可一而二之。實二而一之者也。考之唐宋後各家之論中風。曰昏迷不醒等證。其不為狂狀可知也。曰猝倒口噤等證。其不為妄行獨語可知也。曰面如粧朱。可知寒盛於下。格陽於上。不能無熱也。曰冷汗不止。

白話文:

讀者可能疑惑內容是否完備,但其實這裡涵蓋的範圍已經很廣泛了。中風病症通常以少陰經為主要影響對象,這段是說明風邪侵犯手少陰心經的症狀及治療方法。當病人表現得像發狂一樣,胡亂行走,並且不停自言自語,這是因為手少陰心經屬火,陽邪侵入後,風助火勢,火借風威,導致各種動態的症狀出現。提到「無熱」,是指熱氣內陷,外表反而不見高熱,類似《傷寒論》中桂枝二越婢一湯適用的「外無大熱」情況。

如果脈象浮起,這通常是風火之邪偏於陽性的特徵。然而,事物總有兩面,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陰腎經雖各有特點,實際上又密切相關,不可分割。考察唐宋以後各中醫學家對中風的討論,提到的如昏迷不醒等症狀,可見並非表現為發狂;而猝然倒地、口齒緊閉等症狀,也顯示不會有胡亂行走和自言自語的情況。再者,如果面部紅如塗朱,可推知是下身寒氣過盛,逼使陽氣上浮,因此體內不可能完全無熱。還有提到冷汗不停,也是症狀之一。

可知其四肢厥逆。不止無熱也。曰脈脫。曰無脈。又將何以言浮乎。蓋以足少陰腎水也。陰邪迸之。則寒水相遭。寒冰徹骨。其見證無非靜象。方書用三生飲一兩。薛立齋又加人參一兩者。蓋指此也。若痰涎如湧。三因白散可用。真陽上脫。氣喘痰鳴。黑錫丹可用。凡此皆為四逆證之例。

究非中風之本證。其證散見於傷寒論中。金匱闢之於中風門外。所以示立法之純也。

防己地黃湯方

白話文:

可以知道患者的四肢冰冷逆冷,不僅沒有發熱的症狀。這時可能會說是脈象脫失或無脈的狀況,那麼又怎能談到脈象浮的問題呢?這是因為足少陰腎經屬水,若陰寒之邪勢盛,則會使寒水交結,猶如寒冰透骨,表現出的症狀多為寧靜的特徵。古籍中提到使用三生飲一兩來治療,而薛立齋更在其中添加人參一兩,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如果痰涎不斷湧現,可以考慮使用三因白散。如果是真陽上脫導致的氣喘、痰鳴,則可選用黑錫丹來治療。以上都是屬於四逆證的範疇。

然而,這些並非中風的根本症狀,相關的症狀散見於《傷寒論》之中,而《金匱要略》則將其排除在中風門診之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明確區分不同的診治原則。

防己地黃湯的處方如下:

防己,甘草(各一分),桂枝,防風(各三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藥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按。此方表裡兼治。後人驅風至寶膏方。從此方悟出。)

頭風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藥力行。

此言偏頭風之治法也。附子辛熱以劫之。鹽之鹹寒以清之。內服恐助其火。火動而風愈乘其勢矣。茲用外摩之法。法捷而無他弊。且軀殼之病。內經多用外法。如馬膏桑鉤。及熨法皆是。今人不講久矣。

白話文:

防己、甘草(各一分重),桂枝、防風(各三分重)

將上述四味藥物,用一杯酒浸泡,然後榨取汁液。取生地黃二斤,切碎後進行蒸煮,時間需如同烹煮兩升米飯那樣長。將藥汁置於銅器中,再次榨取地黃汁液,混合後分兩次服用。(備註:此方同時治療表症與裏症,後世的驅風至寶膏方即源於此方的靈感。)

頭風摩散方

使用大附子一顆及等量的鹽,將這兩種材料研磨成粉末。洗頭後,取方寸匕(約等於拇指尖那麼大的量)的藥粉塗抹於疼痛部位,讓藥效滲透。

這裡所說的是針對偏頭痛的治療方式。利用附子的辛熱性質驅寒止痛,鹽的鹹寒則有助於清熱。由於內服可能助長體內火氣,進而加劇風邪的情況,因此選擇外用摩擦的方式,此法效果迅速且無其他副作用。對於身體表面的病症,《內經》中常推薦使用外治法,如馬膏、桑鉤療法及熨敷法等,但這些方法在當代已較少被採用。

愚按、中風。大證也。內經與風痹風懿等證並論。讀者莫得其要。後世主火主氣主血主痰主虛。紛紛不一。而且以真中類中分門。張景岳又以非風另立一門。而中風究系何病。究用何方。茫然無據。每致患者十難救一。今讀金匱此論。以風字專指八方之風。中字從外入內。如矢之射人一般。

病從太陽而起。在外在腑者為淺。在內在臟者為深。迸於少陰者為較重。何等明亮。何等直捷。何等精粹。間有言之未盡者。余於小注總注。遵先生之大旨而補之。庶無駁而不純。偏而不舉之憾。其云邪在於絡二句。言絡邪病表。在六經之表也。其云邪在於經二句。言經邪病里。

白話文:

我認為,中風是一個重要的病症。在《內經》中,它與風痹、風懿等病一起討論,但許多讀者無法掌握其關鍵。後代醫家則各有主張,有的強調火、氣、血、痰或虛弱等因素,並且還區分了真中風和類中風,張景嶽更是另外提出了「非風」一類。如此一來,到底什麼是中風,該使用哪些方劑來治療,就變得毫無根據,導致十個患者中難有一人能被成功救治。現在我們閱讀《金匱要略》中的這段論述,其中「風」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八方之風,「中」則意味著風從外侵入身體,就像箭射入人體一樣。

病癥從太陽經開始發作,如果停留在經絡或腑部,病情較輕;若進入臟腑,則病情較重;而侵犯到少陰經時,病情更是嚴重。這段描述多麼清晰、直接而又精煉!對於原文中未盡之處,我在小註和總註中遵循前人的主要思想做了補充,以避免理解上的偏差和遺漏。文中所說「邪在於絡」是指病邪停留於經絡,影響較為表淺,位於六經的表層;而「邪在於經」則是指病邪深入經脈,影響較深,屬於病在裡層。

在六經之裡也。其云邪入於腑。即不識人二句。腑指陽明之胃腑也。其云邪入於臟。舌即難言二句。臟指少陰之臟也。均以風引湯為主。余又以驅風至寶膏佐之。本卷附方。亦可消息而借用之。但不可令喧客奪主耳。而第一方侯氏黑散。為逐風填竅之神劑。凡中風證初患未經變熱者宜之。

病後尤賴以收功。免致再患。為終身之廢疾。金匱論只七節。方只四首。其實論外有論。方外有方。所貴讀者之善悟也。江西喻嘉言喜讀仲景書。著醫門法律。全錄金匱原文。而參以時說。以致奪朱亂雅。其中有彼善於此者。如資壽解語湯。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等症。

白話文:

在六經的範疇之中,文中提到「邪入於腑」,這裡的「腑」特指的是陽明胃腑,而跟著的「即不識人」兩句描述了病情狀態。至於「邪入於臟」,後面的「舌即難言」兩句,則是指病邪影響到少陰之臟的情況。對於這兩種情況,治療上都以風引湯作為主要方劑,而我另外還會輔以驅風至寶膏來協助治療。本卷後面附有相關藥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用,但要記住,輔助藥物不能蓋過主方的效果。

其中,第一個方劑侯氏黑散,被視為驅風通竅的神奇藥方,特別適用於中風初期、尚未轉為熱證的患者。病癒之後,持續使用此方更能鞏固療效,防止病情複發,避免成為終身殘障。《金匱要略》雖只有七節正文和四首方劑,但實際上,其理論和方藥的應用遠不止這些,關鍵在於讀者的深刻領悟與應用。

比如江西的喻嘉言大夫喜愛研究張仲景的著作,他編寫了《醫門法律》,在全盤引用《金匱要略》原文的基礎上,加入了時代的解釋和見解,雖然有些地方可能導致原意變得模糊,但也存在許多值得借鑑之處。例如,書中的「資壽解語湯」,對於治療中風後脾虛弛緩、舌強言謇、半身不遂等症狀有很好的效果,這就是一個例子。

方用防風炮附子天麻酸棗仁各一錢。肉桂羚羊角各八分。羌活甘草各五分。水煎。入竹瀝二匙。薑汁一滴服。又於此方去羌活。加熟地黃枸杞子菊花胡麻仁天門冬。治腎虛風入不語。以少陰脈縈舌本也。又補錄不識人方。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以腎虛氣厥不至舌下。

方用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石斛炮附子瘛瘲白茯苓石菖蒲遠志肉桂麥冬各五分。加生薑五片。棗二枚。薄荷五葉。水一杯半。煎八分服。嘉言引此數方。大與金匱所論相反。後人遵其法而多誤。醫學梯階。譏其駁雜。信不誣也。余在直隸供職。著金匱淺注。此一證稿經三易。

白話文:

處方使用防風、炮附子、天麻、酸棗仁各一錢,肉桂、羚羊角各八分,羌活、甘草各五分,用水煎煮後,加入竹瀝二匙和薑汁一滴服用。另外,在此方基礎上除去羌活,添加熟地黃、枸杞子、菊花、胡麻仁、天門冬,用以治療腎虛引致風邪入侵而無法言語的情況,因為少陰脈環繞舌根部位。再提供一個治療不識人的方子,適用於舌頭麻痹無法說話、雙腳癱瘓無法使用的症狀,這是由於腎虛導致氣血逆亂,無法到達舌下的緣故。

該方包含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石斛、炮附子、瘛瘲(應為全蠍之誤)、白茯苓、石菖蒲、遠志、肉桂、麥冬各五分,另加生薑五片、大棗兩枚、薄荷葉五片,使用一杯半的水煎至八分滿後服用。嘉言引用這些方劑時,指出它們與《金匱要略》中的論述大相徑庭,後世遵循這些方法治療時常產生誤差。《醫學梯階》一書批評這些方子混雜無章,此評論確有其道理。我在直隸任職期間,編寫《金匱淺注》時,對這一病症的論述經過了三次修改。

忽於防己地黃湯證。從對面反面處會悟。遂不禁拍案大呼曰。風為陽邪。爛熟語。大有精義。他若陰邪為病。如三生飲三因白散黑錫丹等法。當闢之於中風門外。即如加味六君子湯。嘉言注云、治四肢不舉。屬於脾土虛者。須用此以治其本。不可加入風藥。方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各一錢。

麥門冬三錢。姜三片。棗二枚。水二杯煎六分。加竹瀝一小盞溫服。口渴者。去半夏。加葳蕤石膏。虛甚不熱者。加附子。此亦主虛而立論。或為善後調理之法則可。若中風時。藉此湯培元氣以勝邪。亦何異於閉門而追寇哉。

白話文:

突然間在研究防己地黃湯的適用癥狀時,從完全相反的角度有所領悟,不禁拍桌大呼:「風為陽邪」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其實蘊含深奧的意義。至於陰邪所導致的疾病,比如使用三生飲、三因白散、黑錫丹等治療方法,應該將它們歸類在中風範疇之外。再比如加味六君子湯,嘉言註解中提到,用於治療四肢無力,屬於脾胃氣虛的情況,必須以此方來治療根本,切不可添加風藥。該方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各一錢,

以及麥門冬三錢,加上三片生薑和兩枚紅棗,用兩杯水煎煮至六分滿,再加入一小盞竹瀝溫服。如果病人感到口渴,應去掉半夏,改加葳蕤和石膏;若是體質非常虛弱且無明顯發熱現象,可以加入附子。此方主要針對體虛來論治,或者作為病後調理之用是合適的。但如果在中風急性發作時,僅依靠此湯來補養元氣以抵抗病邪,就如同關起門來驅趕賊寇一樣,無濟於事。

(病有遞歷關節而為痛者。名曰歷節。大抵由於肝腎先虛。而心陽復鬱而起。診其兩手寸關尺之)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脈象如此。肝腎之虛可知也。然人身之汗。由於心液所化。今)汗出入(浴)水中。(雖有形之水。不能直入。而無形之寒氣。

從汗孔而內侵。)如水傷心。(蓋心火也。水水也。外水內火。郁為濕熱。則病成)歷節(而)黃汗(亦時)出。(然此非中風不遂者比。)故(但)曰歷節。

此言歷節之病。明其病因。大抵寒鬱其熱。究其病源。大抵虛致邪聚也。然汗出入水四字。言寒熱互搏。不過於最易見者示其端。惟善讀易者。可以悟其理也。尤在涇云、此證若非肝腎先虛。則雖得水氣。未必便入筋骨。非水濕內侵。則肝腎雖虛。未必便成歷節。仲景明其委而先溯其源。

白話文:

有些病會逐漸影響到關節導致疼痛,這種病稱為「歷節」。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因為肝腎先天生氣不足,加上心臟的陽氣又受到抑鬱而產生的。在診察患者雙手的寸關尺脈時,如果發現寸口脈象沈而弱——沈代表與骨相關,弱則與筋有關,沈脈通常對應腎臟問題,弱脈則指向肝臟問題——這樣的脈象表明肝腎之氣的虛弱。

人體出汗是由心臟的液體轉化而成。當這樣的人出汗後接觸到水(如沐浴),雖然實質的水不會直接進入身體,但是水中的寒氣卻能透過汗孔滲入體內。這就像水侵害心臟一樣,心為火,外在的水與心火相對,當外部的水氣與心火相互鬱結成為濕熱狀態時,就會引發「歷節」病,並且可能伴有黃汗出現。然而,這種情況並不像中風癱瘓那樣嚴重,所以僅被稱為「歷節」。

這裡談論的是歷節病,明確指出其病因,主要是寒氣鬱結體內的熱能所致。探究其根本,通常是體虛導致病邪聚集。而「汗出入水」四個字,意味著寒熱交戰,這只是通過最容易理解的例子來揭示問題的開端。只有那些善於深入理解《易經》道理的人,才能領悟其中的深層含義。尤在涇認為,如果不是肝腎事先虛弱,即使受到水氣影響,也不一定會直接侵犯筋骨;如果不是水濕之氣內侵,那麼即使肝腎虛弱,也不一定就會發展成歷節病。張仲景在這裡清楚地說明瞭疾病的結果,同時追溯到了其根本原因。

以為歷節多從虛得之也。又云、後水氣篇中雲。黃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合觀二條。知歷節黃汗。為同源異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則為黃汗。其並傷筋骨者。則為歷節也。

(亦有濕熱在內。因風而成歷節者。難以一言括其病由。惟以飲酒汗出當風所致八個字。淺淺言之。人可共曉。然致之則有三。一曰在胃。胃脈取之趺陽。若)趺陽脈浮而滑。(滑本主實。今診其脈)滑則(知其)穀氣(之)實。(然則谷何以不行而實。豈非酒濕先傷之乎。

浮為陽象。今診其脈)浮則(知其胃熱而)汗自出。(然則胃何以致熱。豈非風搏其濕而化熱乎。一曰在腎。腎脈取之太谿。亦謂之少陰脈。若)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然則風何以得至於少陰。豈非因酒濕挾風乘之乎。一曰肥盛之人。

白話文:

認為歷節病大多是因為體虛而得的。另外提到,在後面關於水氣的篇章中有說到,黃汗這種病,是因為出汗後進入水中沐浴,水從汗孔進入體內而導致的。綜合這兩段描述,可以知道歷節病和黃汗病,雖源頭相似但表現不同。如果濕熱鬱結在上焦部位,就會形成黃汗;如果同時損害到筋骨,就成了歷節病。

(也有因為體內有濕熱,再受到風邪影響而成為歷節病的情況,這種病因複雜,不易簡單概括。只能用「飲酒後出汗又遇風」這幾個字來通俗地說明,大家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引發歷節病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是問題出在胃,胃的脈象要在趺陽處把脈,假如)趺陽的脈象浮且滑(滑脈本意味著實證,現在摸到脈滑)就表示(體內)穀氣充實。(但為什麼穀氣充沛卻會出現問題,難道不是因為酒濕先傷害了身體嗎?

脈象浮是陽性的特徵,現在摸到脈浮)就顯示(胃中有)熱導致自發性出汗。(那麼胃怎麼會變熱,難道不是風邪與濕氣交織而轉化成熱嗎?第二是問題在腎,腎的脈象要從太谿處把脈,這也稱為少陰脈,假如)少陰脈浮而細弱,細弱表示血液不足,浮則代表風邪存在,風與血相互搏擊,就會產生如扯動般的疼痛。(然而風邪怎能影響到少陰部位,難道不是因為酒濕攜帶風邪趁虛而入嗎?第三是體型豐腴的人。)

若肥)盛(之)人(其)脈(不滑而為)澀小。(便知因濕阻滯而)短氣。(因風作使而)自汗出。(風濕相搏。則)歷節疼不可屈伸。(然則肥人多濕。其脈宜滑。今何以反見澀小。豈非酒濕困之乎。且汗出之後,其痛宜從汗而解。今何以汗出而疼不可忍。豈非濕而挾風乎。

三證不同。而因濕熱而受風則一。可以一言斷之曰。)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此節、節中分三段。皆言飲酒汗出當風。而成歷節也。飲酒主濕熱而言。凡濕熱內盛之人。皆以飲酒例之。與上節汗出入水。俱宜活看。上節拈出水字為例。以陰邪郁其內熱者。視諸此也。此節拈出風字為例。以陽邪搏其濕熱者。視諸此也。

白話文:

肥胖的人,如果他們的脈搏不滑順而是細小澀滯,這就表明是因為濕氣阻滯而導致呼吸短促。由於風的影響,會自行出汗。風濕交加,使得關節疼痛,彎曲伸直都感到困難。然而,肥胖的人通常體內濕氣較重,脈象應該是滑順的,現在卻反而呈現澀小的特徵,難道不是因為酒濕所困嗎?再者,出汗之後,照理說疼痛應該隨著出汗而減輕,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出汗後疼痛難以忍受,這難道不是因為濕氣又夾帶了風邪嗎?

這三種症狀雖然不同,但共同點都是因為濕熱體質受到風邪侵襲所致,因此可以總結說: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飲酒後出汗,又遭遇風吹所引起的。

本段內容分為三個部分,都在講述飲酒、出汗後遭受風吹,進而引發關節疼痛的問題。這裡提到的飲酒主要與濕熱有關,凡是內有濕熱的人都可以用飲酒作為比喻。這與前文所述汗後入水的情況,都應靈活理解。前文是以「水」為例,強調寒濕之邪困阻體內熱氣的情況;這裡則是以「風」為例,說明外來的風邪如何與體內的濕熱相互搏擊,可參照此理解。

(上言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等。尚未出方。茲更申言其虛極之證。而補其方。)諸肢節疼痛。(歷節之證既成也。)身體尫羸。(其虛證一望便見。而且)腳腫如脫。(氣絕於下。)頭眩短氣。(氣虛於上。)溫溫欲吐。(氣逆於中。此三焦氣血兩虛。以)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此言肝腎俱虛。虛極而營衛三焦亦因之而俱病也。徐忠可云、桂枝行陽。知芍養陰。方中藥品頗多。獨挈此三味以名方者。以此證陰陽俱痹也。又云、欲制其寒。則上之鬱熱已甚。欲治其熱。則下之肝腎已痹。故桂芍知附。寒熱辛苦並用而各當也。

白話文:

上方提到了脈象沈而弱,沈代表影響到骨,弱則關聯到筋,當時尚未開出藥方。現在進一步說明其極度虛弱的症狀,並提供相應的方劑。症狀包括:全身多處關節疼痛(已經出現歷節風的症狀)、身體瘦弱無力(虛弱狀態一目瞭然,並且)雙腳水腫好似脫落一般(下身氣血不通),頭暈目眩、呼吸短促(上身氣血不足),胸口溫熱感想嘔吐(中間焦氣血兩虛)。這樣的三焦氣血兩虛狀況,建議使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作為主治療方。

這段話指出肝腎都處於虛弱狀態,虛弱至極導致營衛和三焦功能也都跟著受損。徐忠可解釋說,桂枝能助陽氣運行,知母與芍藥能滋養陰分。方中雖有多味藥材,但特別標舉這三味命名該方,是因為這個病情中陰陽兩方面都受到阻滯。他又提到,想要袪除寒氣,但病人上半身的鬱熱已經很嚴重;要治療熱象,下半身的肝腎卻已麻痹。因此,桂枝、芍藥、知母以及附子(原方未明確提及附子,此處根據上下文推論可能為講解時所添加的藥物)寒熱辛苦各類藥性兼備,配合得宜,能針對這種複雜病情發揮作用。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麻黃,附子(各二兩),白朮,知母,防風(各四兩),生薑(五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上言因虛而病歷節。既出其方治矣。而所以致虛之由。未言也。蓋致虛之由。不止一端。因虛而病。不止歷節一證。茲請更詳其病由。兼別其疑似。如飲食間)味(過)酸則(病肝而)傷筋。筋傷則(不收持而)緩。名曰泄。(過)咸則(病腎而)傷骨。骨傷則(不能立而)痿。

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斷泄者。)營氣(涸流而)不通。(營不通則)衛不獨行。營衛俱微。(蓋營衛者。水穀之氣。三焦受氣於水谷。而四肢秉氣於三焦。故營衛徵。則)三焦(氣乏。而)無所御。四屬(失養而)斷絕。(由是精微不化於上。而)身體羸瘦。(陰濁全注於下。

白話文:

桂枝芍藥知母湯配方如下:

桂枝十四錢,芍藥十二錢,甘草、麻黃、附子各八錢,白朮、知母、防風各十四錢,生薔五兩。

以上九味藥材,用七升水煎煮至剩兩升,溫熱後分三次服用,每次約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前述提到由於體虛而引發歷節病,已提供相應方劑治療,但造成體虛的原因尚未論及。實際上,導致體虛的原因多種多樣,而因體虛所引發的病症也不僅限於歷節病。現進一步詳述病因,並區分其他相似病症:

若飲食中過度食用酸味,會損傷肝臟而影響筋脈,筋脈受損則變得鬆弛,此稱為洩。過量食用鹹味則損傷腎臟而傷及骨骼,骨骼受損則無法挺立,形成痿症,稱為枯。當枯與洩兩種情況交織在一起時,稱為斷洩,這時營氣流通不暢,進而導致營衛之氣皆衰弱。要知道,營衛之氣源於水穀,三焦依賴水穀之氣運行,而四肢的氣血又由三焦供應。因此,營衛之氣衰弱意味著三焦氣力不足,四肢得不到滋養而功能喪失。如此一來,身體上部的精微物質難以化生,導致身體消瘦;而下部則積聚陰濁物質。

他處瘦小。而)獨足腫大。(而且)黃汗出。脛(常)冷。(此肝腎雖虛。不由於濕當風所致。不成歷節。絕無發熱之證也。)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此承上節肝腎俱虛證。而究其致虛之由。而推廣言之。又以因虛成病。不發熱者為勞傷。而發熱者為歷節。虛同而證則不同也。徐忠可云、歷節與黃汗最難辨。觀仲景兩言。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似歷節有熱。而黃汗無熱。然仲景敘黃汗。又每曰身熱。則知黃汗亦可有熱。總無不熱之歷節耳。

若黃汗由汗出入水中浴。歷節亦有由汗出入水而水傷心。故黃汗汗黃。歷節或亦汗黃。則知歷節之汗亦有不黃。總無汗不黃之黃汗耳。若歷節言肢節疼。言疼痛如掣。黃汗不言疼痛。則知肢節痛。歷節所獨也。若黃汗言渴。言四肢頭面腫。言上焦有寒。其口多涎。言胸中窒不能食。

白話文:

其他地方身體瘦弱,唯獨一隻腳腫大,並且伴有黃色汗水流出,小腿經常感到寒冷。這是由於肝腎雖然虛弱,但並非由於濕氣或受風引起,因此不會發展成痹證(歷節),也絕不會有發燒的症狀。假設真的出現發燒,那便是痹證(歷節)了。

這段話承接上文提到的肝腎兩虛的狀況,進一步探討導致虛弱的原因,並進行擴展說明。文中指出,因虛弱而致病,若不發燒則歸為勞損,若發燒則歸為痹證(歷節)。雖然根本上都是虛弱,但表現出的病症卻有所不同。徐忠可說,歷節病和黃汗病最難區分。從張仲景的兩次提述看來,如果提到發燒就是歷節病,似乎歷節病會伴有發燒,而黃汗病則不會,然而張仲景在描述黃汗病時,也常提到身體發熱,可見黃汗病也可能伴隨發燒,只是歷節病必定會有發燒而已。

至於黃汗是因為出汗後入水沐浴所導致,歷節病也有因為出汗後入水而使心受傷的情況。因此,黃汗的特徵是汗液色黃,歷節病的汗液有時也可能變黃,這表明歷節病的汗液不一定是黃色的,但黃汗的特點就是汗液必定黃色。歷節病強調關節疼痛,形容疼痛如同被拉扯,而黃汗病則不提及疼痛,可見關節疼痛是歷節病特有的症狀。黃汗病還會提到口渴、四肢和麪部浮腫、上焦有寒氣而口中多唾液、胸部阻塞感而影響進食等症狀。

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而歷節但有足腫黃汗。則知以上證。皆黃汗所獨也。若是者何也。黃汗歷節。皆是濕鬱成熱。逡巡不已。但歷節之濕。邪流關節。黃汗之濕。邪聚膈間。故黃汗無肢節痛。而歷節少上焦證也。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上既言其證。今可補其方。以)烏頭湯主之。

尤在涇云、此治寒濕歷節之正法也。徐忠可云、病歷節。括足腫發熱言。承上文也。按足腫而膝脛不冷。似可加黃柏知母。

烏頭湯方,亦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芍藥,黃耆,甘草(各三兩炙),烏頭(五枚㕮咀以蜜三升煎服一升即無烏頭大附子亦可)

白話文:

反復聚集的疼痛感,在傍晚時分變得煩躁難以入睡。如果只有腳部腫脹並伴有黃色汗液出現,這就表明上述症狀都是由黃汗所獨有的特徵。為什麼會這樣呢?黃汗和歷節病,都是由於濕氣鬱結而產生熱象,且這種狀況持續不斷。然而,歷節病中的濕氣會影響到關節,而黃汗的濕氣則聚集在胸膈之間。因此,黃汗不會有四肢關節疼痛的問題,而歷節病則較少出現上焦(心肺部位)的症狀。

對於無法彎曲或伸直,且感到疼痛的歷節病(前面已描述其症狀,現提供治療方劑),可以使用烏頭湯來治療。

尤在涇指出:這是治療寒濕型歷節病的正規方法。徐忠可認為,“病歷節”這句話概括了腳腫和發熱的症狀,與前文相呼應。根據臨牀經驗,如果腳部腫脹而膝蓋、脛部不冰冷,似乎可以加入黃柏和知母。

烏頭湯方,同時也能治療腳氣引起的疼痛及無法正常屈伸。

藥方組成如下:麻黃、芍藥、黃耆、甘草(各三兩,甘草需炙烤),烏頭(五枚,搗碎,用蜂蜜三升煎煮至剩一升,若無烏頭,可用大附子替代)。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礬石湯,治腳氣衝心。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此腳氣外治之方也。前云疼痛不可屈伸。以烏頭湯主之。至於衝心重證。似難以外法幸功。然衝心是腎水挾腳氣以凌心。而礬能卻水。兼能護心。所以為妙。想必以烏頭湯內服後。又以此湯外浸也。

附方,(考岐伯謂中風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風痱。於身無所痛。四肢不收。三曰風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風痹。諸痹類風狀。風懿。即該中風卒倒內。金匱不重舉。)

白話文:

取上述四味藥材,使用三升水進行煎煮,直至剩下一杯的量,接著去除藥渣,將煎液加入蜂蜜中再次煎煮。飲用時取七合,若未見改善,則應全部服用。

至於《礬石湯》,適用於治療腳氣衝心的症狀。

所需藥材僅礬石二兩, 將其置入十五升的米泔水中,煎煮數分鐘後,用以浸泡雙腳,效果頗佳。這是針對腳氣的外治方法。先前提過,若腳部疼痛且無法正常彎曲伸展,可使用烏頭湯內服治療。然而,對於腳氣衝心這種較嚴重的情況,單純外治可能效果有限。衝心現象源於腎水與腳氣共同侵犯心臟,而礬石既能袪水又能保護心臟,因此此方顯得格外巧妙。推測應在內服烏頭湯後,配合此湯外用浸泡。

附加方劑提醒:(根據岐伯的學說,中風可分為四種類型:一為偏枯,即半身不遂;二為風痱,身體無明顯痛感但四肢活動受限;三為風懿,突然間失去知覺;四為風痹,各種痹症表現出風邪特徵。其中,風懿包括了突發性中風昏厥的情況。《金匱要略》中對風懿的記載並不重複。)

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桂枝,甘草,乾薑,石膏,當歸,人參(各三兩),杏仁(四十粒),川芎(一兩五錢)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徐忠可云、痱者。痹之別名也。因營衛素虛。風入而痹之。故外之營衛痹。而身體不能自收持。或拘急不得轉側。內之營衛痹。而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因從外感來。故以麻黃行其營衛。乾薑石膏調其寒熱。而加芎歸參草以養其虛。必得小汗者。使邪仍從表出也。若但伏不得臥。

白話文:

【古今錄驗續命湯】用於治療中風引致的痱病,症狀包括身體無法自控,無法言語,意識模糊不覺疼痛部位,甚至肢體拘緊無法轉動。

藥方成分:麻黃、桂枝、甘草、乾薑、石膏、當歸、人參(各三兩)、杏仁(四十粒)、川芎(一兩五錢)。

將上述九味藥材,加入十升水中煎煮,煮至剩四升藥汁。溫熱服用一升,應微出汗,可輕覆被單,倚靠桌案坐下,待出汗後即可痊癒。如未出汗,可再次服用,無特殊禁忌,但要避免受風吹。此方同時適用於只能俯臥無法平躺、咳嗽氣喘、以及面部浮腫等症狀。

徐忠可指出,「痱」是痹證的一種別稱,通常因人體營衛之氣本就虛弱,風邪入侵導致痹阻。因此,外在的營衛痹阻會讓身體失控、拘緊;內部的營衛痹阻則會影響言語和對疼痛的感知。此方使用麻黃疏通營衛,乾薑與石膏調和寒熱,再輔以芎歸參草滋養虛弱之體質。要求達到微汗的目的是讓邪氣隨汗從體表排出。如果病人只能伏著無法平躺,此方亦有療效。

咳逆上氣。面目浮腫。此風入而痹其胸膈之氣。使肺氣不得通行。獨逆而上攻面目。故亦主之。

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黃耆(各二分),黃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出。二服大汗出。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徐忠可云、此風入營衛肢節之間。擾亂既久。因而邪襲腎府。手足拘急。陽不運也。百節疼痛。陰不通也。煩熱心亂。熱收於心也。惡寒經日。不欲飲食。腎家受邪。不能交心關胃也。故以麻黃通陽開痹。而合黃耆以走肌肉。合黃芩以清邪熱。獨活細辛專攻腎邪為主。而心熱腹滿氣逆悸渴。及先有寒。各立加法。為邪入內者治法之準繩也。

白話文:

咳嗽氣喘,臉和眼睛浮腫。這是風邪入侵並阻滯在胸部與膈間的氣機,導致肺氣無法順利通行,只能向上反逆影響到面部。因此,此方也能針對這種情況加以治療。

【千金三黃湯】用於治療中風後的手腳僵硬、全身關節疼痛、心煩意亂、發冷以及多日不思飲食的症狀。

藥物組成為: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耆二分、黃芩三分。

將上述五味藥材加入六升水中煎煮,煮至剩餘二升,分三次溫服。第一次服用後應微汗,第二次則出汗較多。若心火旺加黃連二分,腹部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心悸加牡蠣三分,口渴加天花粉三分。若原本體寒,則加附子一枚。

徐忠可認為,此方適用於風邪滲入身體營衛與肢節之間,長期幹擾身體機能,進而影響到腎臟,導致手腳僵硬(陽氣運行不暢)、全身關節疼痛(陰氣不暢通)、心煩意亂(熱邪困心)、長時間畏寒且不思飲食(腎受邪氣影響,無法與心、胃正常交流)。因此,使用麻黃以疏通陽氣、解除痹癥,配合黃耆以調理肌肉,黃芩清除邪熱,獨活與細辛則專門對付侵襲腎臟的風邪。對於心熱、腹滿、氣逆、心悸、口渴以及本有寒象等不同症狀,則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物,作為風邪深入體內治療的標準方法。

近效朮附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朮(一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銼。每五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按喻嘉言云、經謂內奪而厥。則為風痱。仲景見成方中。有治外感風邪。兼治內傷不足者。有合經意。取其三方。以示法程。一則曰古今錄驗續命湯。治營衛素虛而風入者。再則曰千金三黃湯。治虛熱內熾而風入者。三則曰近效朮附湯。治風已入臟。脾腎兩虛。兼諸痹類風狀者。學者當會仲景意。而於淺深寒熱之間。以三隅反矣。

白話文:

【近效術附湯】,用來治療因風和體虛導致的頭部沈重、眩暈,以及極度苦楚,失去對食物味道的辨識能力,此方能夠溫暖身體、補養中氣、增進精氣神。

藥材配比:白朮(一兩)、炮附子(一枚半,去皮)、甘草(一兩,炙烤過)。

使用方法:將上述三味藥材磨碎。每次取用五錢的藥量,加入五片生薑、一顆大棗,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七分滿,濾去藥渣後,趁溫熱服用。

按照喻嘉言的說法,古籍中有言,體內正氣虧損而手足逆冷為風痱。張仲景在現存的處方中,有些既能治療外感風邪,也能調理內傷體虛的情況,這與經典理論相符。他特別選取了三個方劑作為示範:第一是《古今錄驗續命湯》,適用於平時營衛之氣就虛弱而風邪入侵的情況;第二是《千金三黃湯》,針對體內虛熱熾盛時風邪乘虛而入的狀況;第三就是此《近效術附湯》,適用於風邪已深入臟腑,脾胃兩虛,且伴有各種痹症類似風濕病狀的情況。學習者應當領會張仲景的用意,在理解病情的淺深、寒熱差別之間,能舉一反三,靈活應用。

崔氏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乾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附子(一枚),桂枝(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按宜服三錢)

按、漢之一兩。今之三錢零。此方附子用一枚。計今之法馬。重應一兩。此方地黃應用二兩六錢六分。山藥山茱萸應用一兩三錢三分。澤瀉茯苓丹皮應用一兩。桂枝應用三錢三分。附子一枚應用一兩。今人分兩多誤。今特核正。如若多用。照此遞加。

白話文:

崔氏八味丸,用來治療腳氣上行至腹部的病症,改善下腹部麻木無力的症狀。

藥物組成如下: 乾地黃 八兩 山茱萸 四兩 山藥 四兩 澤瀉 三兩 茯苓 三兩 牡丹皮 三兩 附子 一枚 桂枝 一兩

將上述八種藥物磨成粉末,然後用煉過的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用酒送服十五丸,一天服用兩次。(註:按當前標準,每次應服三錢)

備註:古代的一兩相當於現在的三錢稍多。此方中附子使用一枚,根據現代計算,大約是一兩重。此方中乾地黃應該使用二兩六錢六分,山藥和山茱萸各應使用一兩三錢三分,澤瀉、茯苓、丹皮各應使用一兩,桂枝則應使用三錢三分。由於常有用量誤差,特此核正。如果需要增加用量,請按照此比例相應增加。

千金越婢加朮湯,治內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二兩),甘草(二兩),白朮(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白話文:

千金越婢加術湯,用來治療體內極度燥熱導致身體津液耗損,皮膚毛孔開放,大量出汗,以及受到強烈風邪影響,下肢無力的病症。

藥方組成如下: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二兩、甘草二兩、白朮四兩、大棗十五枚。

將上述六味藥材,加入六升水中煎煮。首先煮麻黃,去掉浮在表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餘三升液體。分成三次服用。如果伴有畏風的症狀,可以添加一塊炮製過的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