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問曰。血痹之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之)人。(形樂而志苦。志苦故)骨弱。(形樂故)肌膚盛。(然骨弱則不能耐勞。肌膚盛則氣不固。若)重困疲勞(則)汗出。(汗後愈疲而嗜)臥(臥中)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而干)之。(風與血相搏。是為血痹。)但以(血痹人兩手寸關尺六部)脈(本)自微澀。

(一見脈微。則知其陽之不足。一見脈澀。則知其陰之多阻。而其邪入之處。)在(於)寸口。(以左寸之心主營。右寸之肺主衛也。今診其)關上(之寸口)小緊。(緊為邪徵。又合各部之微澀。可知陽傷。而邪因以阻其陰。必得氣通。而血方可循其度。)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白話文:

問:血痹這種病,是如何得到的呢? 答:通常來說,那些地位尊貴、生活安逸的人(他們身形享受而心志苦悶,心志苦悶導致骨骼脆弱,身形安逸使得肌肉豐滿),由於骨骼脆弱無法承受過度勞累,肌肉豐滿導致氣不固表,如果再遭受嚴重的疲憊勞累就會出汗。(出汗後更加疲憊且喜臥,臥牀時不時翻身,加上受到微風吹拂,就可能引發),風邪與血氣交織在一起,就形成了血痹。(對於血痹患者,兩手的寸關尺六個部位的脈象)自然會顯得微弱而遲滯。

(一看見脈象微弱,就知道這是陽氣不足;一旦發現脈象遲滯,就明白陰氣有許多阻滯。而邪氣入侵的部位,)是在寸口位置,(因為左手寸口連著心,主宰營血,右手寸口連著肺,主宰衛氣。現在診察)關上的寸口部分呈現小而緊的脈象,(緊脈是邪氣的象徵,結合各部位的微弱和遲滯脈象,可知道陽氣受損,邪氣因此阻礙了陰氣的運行。必須使氣血暢通,血液才能正常循環。)適合用針灸引導陽氣,讓脈象恢復和緩,緊脈消失,這樣病情就會好轉。

此言血痹之症。由於質虛勞倦。列於虛勞之上。與他痹須當分別也。

血痹(症脈之通體)陰陽俱微。(前言微澀。今言微而不言澀。以澀即在微中也。)寸口(脈在)關上(者亦)微。尺中小緊。(前言緊在關上之寸口。今言緊在尺中。非前後矛盾也。邪自營衛而入。故緊止見於寸口。既入之後。邪搏於陰而不去。故緊又見於尺中也。)外證身體不仁。

(雖)如風痹(之)狀。(其實非風。以)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經云。陰陽形氣俱不足者。勿刺以針。而調以甘藥。茲方和營之滯。助衛之行。甘藥中亦寓針引陽氣之意也。)

白話文:

這段話描述的是血痹這種病狀,它起因於體質虛弱及過度勞累,被歸類在虛勞病症之列,並且要與其他痹症區別開來。

血痹的症狀在全身表現為陰陽兩方面脈象都呈現微弱(先前提過脈象微細且遲滯,這裡只說微弱,因為遲滯已在微弱之中包含)。在寸口部位的關上脈象也是微弱的,而尺中的脈象則略為緊束(之前提到緊束出現在關上的寸口脈,這裡說尺中的緊束,這並非前後衝突,而是因為病邪最初從營衛之氣侵入,所以緊束主要在寸口脈顯示;一旦深入後,病邪與體內陰分交結而不散,因此在尺中的脈象也能察覺到緊束)。外在症狀是身體有麻木感,雖然看似風痹的樣子,但實際上並非風邪引起,治療時使用黃耆桂枝五物湯為主(經典上說,對於陰陽形氣都虛弱的情況,不宜用針刺治療,而應調理以甘溫性質的藥物。這個方劑的作用在於疏通營氣的阻滯,促進衛氣的運行,其中甘溫藥物也蘊含了引導陽氣的意圖)。

此節與上節合看。其義始備。其方即桂枝。妙在以耆易草。倍用生薑也。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黃耆(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虛勞病。其機一見於脈。即當早治。)夫男子平人脈大(為七情色欲過度。內損腎精。勢將)為勞。脈極虛(為飢飽勞役過度。內損脾氣。)亦為勞。(病者須當治之於早也。)

白話文:

此段內容應與前文結合閱讀,其含義才能完全理解。所提的方劑即是桂枝湯的變體,其巧妙在於用黃耆替代了甘草,並加倍使用了生薊。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成分:黃耆(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煎煮方法:將上述五味藥材加入六升水中,煎煮至剩餘二升,溫熱後分次服用七合,每日服三次。

(對於虛弱疲勞的病症,一旦脈象呈現異常,就應盡早治療。)一般而言,男性健康人的脈象若顯得過大(通常是因為情感波動、縱欲過度,導致內傷腎精,可能會)引發虛勞病;而脈象極度虛弱(則可能是飲食無度、勞累過度,造成內傷脾胃所致),同樣也是虛勞病的表現。(因此,患者應當儘早進行治療。)

此以大虛二脈。提出虛勞之大綱。意者腎精損則真水不能配火。故脈大。脾氣損則穀氣不能內充。故脈虛。二脈俱曰為者。言其勢之將成也。難經云、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腎者。益其精。未雨綢繆。其在斯乎。

(虛勞病。見於脈者。尚隱而難窺。而徵之於色。則顯而易見。)男子面色(無澤而淺)薄者。主(氣不布精而口)渴及(失血過多而)亡血。卒(然之頃。或氣不順而)喘(心不寧而)悸。(更診其脈。若)脈(之)浮(於外)者。(便知其)里(之)虛也。(甚則為真陰失守。孤陽無根。氣散於外。精奪於內之急證。可不畏哉。)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對虛勞病症的認識和診斷方法。大意為:通過觀察脈象中的“大虛二脈”,可以概括出虛勞病的主要特徵。當腎精受損時,人體的“真水”(即腎水)無法與“火”(指身體機能運作的熱能)協調,因此脈象會表現為“大”。脾氣受損時,則食物的精微物質無法充分滋養身體內部,造成脈象呈現“虛”的狀態。這裡說兩種脈象同時出現,意味著病情正趨向於嚴重。

《難經》中有言,治療脾臟受損,應調整飲食和保持適當的寒暖;對於腎臟受損,則需補益精氣,提前防範,這些都是預防和治療的關鍵。

至於虛勞病,在脈象上的表現可能還不太明顯,但從面色上卻能清楚地看出。如果男性面色無光且淺淡,通常意味著氣無法充分滋養精華而引發口渴,或是因為失血過多造成。突然之間出現喘息和心悸的症狀,進一步診察脈象,如發現脈搏浮於表面,則可推斷為內裡虛弱。更嚴重的情況下,這可能是真陰虧失、孤陽無根,氣散於外而精氣從內部被剝奪的緊急狀況,實在令人擔憂。

此言望色而得其虛。又當參之於脈。而定其真虛與否也。

男子(勞而傷陽。陽氣不足。其)脈虛沉弦。(不關外邪。其身)無寒熱。(但病)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為陽傷之易見者。人可共知。而上虛則眩。當隨)時(自見其)目瞑。(陽虛陰必走。有時)兼(見為鼻)衄。(丹田氣海關元等穴。俱在少腹。元陽傷則)少腹滿。

此為勞(而傷陽)使之然。勞(而傷陰)之為病。(陰病而虛。虛陽愈熾。)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木火炎盛之際。氣浮於外。則里愈虛而)劇。秋冬(金水相生之候。氣斂於內。則不外擾而)瘥。(陰虛而陽必蕩。故)陰寒精自出。(精枯而骨漸痿。故)痠削不能行。

白話文:

這段話意思是,通過觀察面色可以初步判斷體質虛弱,但還需結合脈象進一步確認是否真的虛弱。對於男性而言,如果因勞累而損傷陽氣,導致陽氣不足,其脈象會呈現虛弱且沈弦的特徵,這種情況下並非受到外邪影響,病人本身無寒熱癥狀,但可能會有呼吸短促、腹部不適、小便不順以及面色蒼白等表現,這些都是陽氣受損的常見現象,大家普遍能認識到;而上半身陽氣虛弱還可能導致頭暈,並且隨之時間推移可能會出現視力模糊。由於陽虛引發陰分失調,有時還可能伴有鼻血。因為丹田、氣海、關元等穴位都在下腹部,一旦先天陽氣受損,就可能導致小腹脹滿。

勞累導致陽氣受損會引起上述症狀,而勞累損害陰分所引起的疾病,特徵是陰虛而整體虛弱,這樣的情況下脈象會變得浮大,手腳感到不適。到了春夏之季,由於木火旺盛,氣血趨向外在,體內更顯虛弱,病情可能會加劇;相反,在秋冬之際,金水相輔相成,氣血趨向內收,病情相對穩定或緩解。由於陰虛會導致陽氣失衡,可能出現陰寒精液自洩的現象;隨著精液枯竭,骨骼逐漸萎弱,病人可能會感到四肢酸軟無力,行走困難。

(此為勞而傷陰使之然。)男子(精氣交虧。氣虧而)脈浮弱(精虧)而(脈)澀。為(得天之稟不足。當)無子。(蓋其人之)精氣(定是)清冷。

此三節首言勞而傷陽。是承第一節脈極虛為勞句來。次言勞而傷陰。是承第一節脈大為勞句來。三言精氣俱虧。本於賦稟。是承第二節脈浮裡虛也二句來。然陰陽有互根之理。天定勝人。人定亦可勝天。此中調燮補救之道。良醫功同良相。若熟江湖。經走富貴門者。恃有八仙長壽丸六八味丸左右歸丸人參養榮湯補中益氣湯金水六君煎百花膏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等之捷徑。不必與言及此也。

白話文:

由於過度勞累而損傷了體內的陰液,導致這種情況。男性會出現精氣雙虧,氣虛則脈象變得浮而弱,精液虧損則脈象變得遲滯。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天生的稟賦不足,因而可能無法生育。(這樣的個體)其精氣必定是冷而清淡的。

以上三段首先談到因勞累而損傷陽氣,這是承接前文提到的“脈象極度虛弱是勞累所致”。接著論述因勞累而損傷陰液,這源於前文“脈象洪大也是勞累的表現”。最後提到精氣兩者皆虧損,根本原因在於先天的賦予,這與前文“脈象浮且中氣虛弱”相呼應。然而,陰陽之間存在互為根本的關係,雖然自然規律難以改變,但人通過適當調理也能克服一些限制。在這裡,高明的醫生其作用等同於賢能的宰相。然而,對於那些流連於世俗、常為富貴人家診治的醫師來說,他們依賴八仙長壽丸、六八味丸、左歸丸、右歸丸、人參養榮湯、補中益氣湯、金水六君煎、百花膏、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等快捷藥方,對於這些深層次的理論和調理方法,則不必與他們詳細探討。

(以上各證。雖有陰陽之殊。而總不外乎一虛。於虛中求一真面目。當知有精氣神三寶。於精氣神中求一真救治。則惟有桂枝龍骨牡蠣湯一方。謂為失精家之主方。而以上陰陽互見之證。亦在其中。亦且精氣神之為病。千變萬化。無不總括其中。)夫(腎主閉藏。肝主疏泄。

)失精家。(過於疏泄。故)少腹弦急。(前陰為宗筋之所聚。氣隨精而過泄。故)陰頭(無氣而自)寒。(肝開竅於目。黑水神光屬腎。肝腎虛故)目眩。(腎之華在變。肝藏血。發者血之餘。肝腎虛故)發落。(以上諸症。徵之於脈)脈極虛芤遲。(遲)為清穀。(芤為)亡血。

白話文:

各種上述症狀,雖然有陰陽之不同,但總歸離不開一個「虛」字。在探討虛弱的本質中,我們要知道有「精、氣、神」這三樣寶貴的元素。若要在精、氣、神中尋求真正的治療之道,就只有桂枝龍骨牡蠣湯這一處方,被稱為治療「失精」的主要方劑,而上述陰陽交錯的各種症狀,也都包含在它的治療範圍之內。並且,精、氣、神所導致的疾病,變化多端,無不涵蓋在這個方劑的適用範圍之中。

至於「腎」負責封藏,「肝」則負責調節疏洩功能。對於「失精」的患者來說,由於過度疏洩,會出現小腹部繃緊的情況(弦急)。前陰部位是宗筋匯集的地方,因精氣隨精液過度流失,導致陰頭自然感到寒冷。眼睛作為肝的開口,黑色的眼神光亮與腎有關,因此當肝腎都虛弱時,就會出現視物昏花(目眩)。再者,腎的榮華表現在髮,肝藏有血,頭髮為血的餘氣,肝腎兩虛則會導致脫髮(發落)。

以上的種種症狀,若從脈象來看,脈象會呈現極度虛弱、芤而遲的特徵。脈遲象徵著脾胃功能減弱,無法充分消化吸收食物(清穀)。而芤脈則代表血液虧失(亡血)。

(虛為)失精。(然失精家脈復不一。苟)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為陰虛不得陽之固攝而)失精。女子(為陰虛不得陽之剛正而)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是湯也。伊聖闡陰陽造化之微。與小建中等方相表裡。用得其法。則頭頭是道矣。)

此為陰虛者出其方也。其方看似失精夢交之專方。而實為以上諸證之總方也。時醫止知桂枝為表藥。龍牡為澀藥。妄測高深。皆不讀神農本草經之過也。自夫失精家至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止。隱承第一節脈大為勞意。言虛陽盛而真陰虛者。故以脈之浮大邊為主。而間有沉弦微緊者。

白話文:

(虛弱導致)精液流失。(然而,對於失精的情況,脈象並不單一。如果)脈象呈現芤脈(芤脈輕按重按感覺不同,像按蔥管),動微緊,那麼對於男性來說,這是因為陰虛而無法得到陽氣的固攝導致失精;女性則因陰虛而無法得到陽氣的剛正調節,以致夢中有性交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桂枝龍骨牡蠣湯來治療。(這個方子啊,它闡釋了陰陽造化的微妙之處,與小建中湯等方相互補充,如果運用得當,無處不是恰當的療法。)

這裡提出的是針對陰虛者的方劑。雖然這個方子看似專門用於治療失精和夢交,實際上它是用於上述各種症狀的總體方劑。當時的醫生只知道桂枝可用作解表的藥物,龍骨、牡蠣則有收澀作用,他們妄自揣測高深理論,這都是沒有好好閱讀《神農本草經》的緣故。從提及失精的情況到使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為止,這裡暗含了第一節中“脈大為勞”的意思,即說的是虛陽偏盛而真正陰液虛弱的狀況,因此在診脈時主要考慮浮大且偶有沈弦微緊的特徵。

仍露出陽衰之象。蓋以陰根於陽。陰病極則並傷其陽也。故其方以桂枝湯調陰陽。加龍骨牡蠣。以專滋其陰。可知陰虛中又有陰陽之分也。故小注中多以陰陽分析。又按小品云、虛弱浮熱汗出者。此方除桂枝。加白薇附子各三分。名曰二加龍骨湯。蓋以桂性升發。非陰虛火亢者所宜。

況此證之汗。因虛陽鼓之而外溢。必得白薇之苦寒瀉火。即是養陰。附子之辛熱導火。亦是養陰。功同腎氣丸。但腎氣丸金匱中五見。皆從利小便中而治各證。不若此方之泛應曲當也。究之偏於陰虛者宜此。否則原方及小建中等方。陰陽並理。面面周到。可謂入神。(唐王燾外臺秘要。

白話文:

仍然顯示出陽氣衰弱的跡象。因為陰依存於陽,當陰虛病狀嚴重時,往往也會影響到陽氣。因此,該處方使用桂枝湯來調整陰陽平衡,並加入龍骨和牡蠣,專門滋補陰氣。這說明在陰虛的情況中還要注意陰陽的區別。所以在小註中經常根據陰陽進行分析。

另外,按照《小品方》的記載,對於體質虛弱、有浮熱和出汗症狀的人,可以修改此方,去掉桂枝,添加白薇和附子各三分,命名為「二加龍骨湯」。這是因為桂枝性主升發,不適合陰虛且火旺的患者。

再者,此症狀中的出汗是由於虛弱的陽氣推動而外洩,必須使用白薇的苦寒性質來清熱,這實際上就是在滋養陰氣;而附子的辛熱則能引導火歸元,同樣達到滋養陰氣的效果,作用與腎氣丸相似。然而,腎氣丸在《金匱要略》中出現五次,都是通過利小便的方式治療各種病症,不像此方那般能廣泛而精確地對應各種情況。總的來說,對於偏重陰虛的人,這個方子更合適;否則,可以考慮使用原方或小建中湯等方劑,這些方劑同時調理陰陽,各方面都照顧得很周全,可謂達到了高深的境界。(出自唐代王燾的《外臺祕要》)

多用仲師小品方。)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炙),龍骨,牡蠣(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男(元犀)按、龍者。天地之神也。龍骨者。龍之所脫也。海者。水之所歸也。牡蠣者。海氣之所結也。古聖人用此二味。絕大議論。今人以固澀止脫四字盡之。何其淺也。

天雄散方

天雄(三兩炮),白朮(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

白話文:

經常使用張仲景的簡易處方。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

藥材:桂枝、芍藥、生薔(各9克)、甘草(6克,炙烤)、龍骨、牡蠣(各9克)、大棗(12枚)。

將上述七種藥物加入7升水中,煎煮至剩下3升,分為三次溫熱服用。

(男元犀註釋):龍是天地間的靈魂之物,龍骨是龍脫落之物;海洋是水匯聚之地,而牡蠣則是海中精氣凝聚生成。古代聖人選用這兩味藥材,背後有深遠的考量與意義,但現在的人僅以「固澀止脫」四個字概括其功效,實在太過淺薄了。

天雄散方

藥材:天雄(9克,炮製)、白朮(24克)、桂枝(18克)、龍骨(9克)。

此方用於製作散劑。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按。天雄藥鋪無真。當以大附子代之。)

尤在涇云、此疑亦後人所附。為補陽攝陰之用也。男(元犀)按、尤注未確。先君移於八味腎氣丸方之後。而詳註之。可謂發前人所未發。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元陽不足也。陽不足則不能衛外而為固。且陽病而陰不能自長。陰亦不足。故不能自守。而)善盜汗也。人年五六十。(陽氣就衰。脈不宜大。而)其病脈(反)大者。(非真陽之有餘。乃虛陽之上亢。)痹挾(脊)背(之左右兩)行。(為太陽之經道。

太陽為諸陽主氣。陽氣虛則痹而不行也。)若(陽氣以勞而外張。外張則寒動於中。而為)腸鳴。(火熱以勞而上逆。上逆則與痰相搏。而生於腋下為)馬刀。(生於頸旁為)俠癭者。皆為勞得之。脈沉小遲。(三者相併。是陽氣全虛。故)名脫氣。(氣脫則軀乃空殼。)其人疾行。

白話文:

上方四味藥物,研磨成粉末。以酒送服半錢匕的量,每日三次。如果症狀未見改善,可逐漸增加藥量。(註:現今藥鋪難尋真正的天雄,可用大附子替代。)

尤在涇認為,這段文字可能是後人添加的,目的在於補陽氣並調和陰陽。然而,(元犀)認為尤氏的註解不夠精確。先父將此論點移至八味腎氣丸方之後,並做了詳細的註釋,揭示了前人未曾明言之處。

對於身體素來健康的男性而言,若脈象呈現虛弱細微(這是元陽不足的表現。陽氣不足則無法保護身體並維持其穩定,並且陽虛導致陰氣也跟著衰弱,無法自持),容易出現盜汗的情況。人到了五六十歲(陽氣自然衰退),其脈象不應偏大,但若病人的脈象反而較大(這並非真正陽氣旺盛,而是虛弱的陽氣勉強上亢所致)。此外,若痺痛沿著背部兩側(即太陽經的路徑)延伸,因為太陽經主導全身陽氣,一旦陽氣虛弱就會導致氣滯不通。假如因勞累而陽氣外洩,使得體內虛寒,可能引發腸鳴;若勞累使火熱之氣上逆,與痰交結,可能在腋下形成如刀形的腫塊(馬刀),或在頸部旁形成癭瘤,這些都是由過度勞累所引起的病症。若脈象沈小而遲緩(三種特徵同時存在,顯示陽氣已嚴重虧虛),稱之為「脫氣」(氣脫會導致身體機能衰竭,如同空殼一般)。這樣的人即便快速行走,也會感到極度疲憊。

則(氣竭而)喘喝。(陽虛則寒。寒盛於外。則)手足逆寒。(寒盛於中。則為)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脈(輕按)弦而(重按)大。弦則為(陽微而遞)減。大則為(外盛而中)芤。減則(陽不自振)為(諸)寒。芤則(陰不守中)為(中)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

(革脈不易明。以弦減芤虛二脈形容之。則不易明者明矣。見此脈者。)婦人則(不能安胎而)半產(不能調經而)漏下。男子(不能統血。)則亡血(不能藏精。則)失精。

自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起。至亡血失精止。隱承第一節脈極虛亦為勞意。分四小節。言虛陰盛而真陽衰者。故以脈之沉緊弦細邊為主。而間有芤大者。仍現出陰虛之象。蓋以陽根於陰。陽病極則並傷其陰也。小注中以陰陽分疏。即此故也。下一節約其大要以出方。再下一節。

白話文:

當(氣力耗盡而出現)急促呼吸和乾咳。(陽氣虛弱會導致)寒涼,(若寒氣偏盛於體表,)手腳會感到逆冷;(若寒氣偏盛於體內,)則會有腹部脹滿,嚴重時可能出現腹瀉,食物無法正常消化。脈搏(輕按時)呈現弦狀而(重按時)變得洪大,弦脈代表(陽氣衰微且逐漸)減弱,洪大則意味著(外表看似旺盛但內部)空虛。陽氣減弱會引發各種寒象,空虛則是(陰氣不能固守中焦)造成中氣虛弱。虛寒交加的情況,稱之為革脈。

(革脈不容易理解,但通過弦、減、芤、虛這四種脈象來描述,就變得容易明白了。遇到這種脈象,)婦女可能會(無法安穩地懷胎導致)流產或(月經失調而)出血不止;男性則可能(無法統攝血液)而出血,或(無法妥善儲存精氣而)遺精。

從男性平常人的脈象呈現虛弱微細開始,到出血、遺精結束,這裡暗含了第一節中脈象極度虛弱也是體勞的意思,並將其分為四個小段落。這是在講述陰寒過盛而真正陽氣衰退的情況,因此主要聚焦在脈象沈緊、弦細及有時出現的芤大,這些都間接顯示了陰虛的徵兆。因為陽氣根植於陰氣之中,當陽氣病損到極點時,也會損害到陰氣。旁註中以陰陽兩方面進行詳細區分,正是這個原因。接下來的一節概括其要點並提出治療方劑,再往後一節則進一步論述。

從前方而推進一步。再下一節。以陰陽之總根在下。舉一少腹。一小便。以示一隅之舉也。

(陽虛之證。前論頗詳。茲再約其大要。而出其方治。)虛勞(病如元陽之氣不能內充精血。則營枯而虛。為)裡急(為)悸(為)衄。(為)腹中痛。(為)夢失精。(如元陽之氣不能外充四肢口咽。則氣虛而燥。為)四肢痠疼。(為)手足煩熱。為咽乾口燥。(內經云。勞者溫之。又云。調以甘味。以)小建中湯主之。

此為陽虛者出其方也。然小建中湯調其陰陽。和其營衛。建其中氣。其用甚廣。附錄尤注於後。

白話文:

從前面再進一步推論,接著討論下一個環節。因為陰陽的根本在下方,這裡先舉例說明治療少腹不適、小便問題,以此作為理解局部治療的示例。

(對於陽虛的症狀,前文已有詳細論述,現在此概括其關鍵點,並提出相應的方劑治療。)虛弱疲勞(當人體原初的陽氣無法充分滋養精血時,就會導致營養枯竭而身體虛弱,表現為)腹部緊迫不適(、心悸、鼻出血、)腹部疼痛、(以及)夢中遺精。(若陽氣無法充分支撐四肢和口咽部位,則會因氣虛而感到燥熱,表現為)四肢痠痛、(手腳煩熱、)咽喉乾燥。(《內經》提到,對付疲勞需用溫補方法,又說應以甘味藥物調理;因此)主要使用小建中湯來治療。

這就是針對陽虛情況提出的方劑。然而,小建中湯不僅調和陰陽,協調營衛,還能強健中氣,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後面會附上尤氏的額外註解作為參考。

尤在涇云、此和陰陽調營衛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陰曰陽。陰陽和平。百疾不生。若陽病不能與陰和。則陰以其寒獨行。為裡急。為腹中痛。而實非陰之盛也。陰病不能與陽和。則陽以其熱獨行。為手足煩熱。為咽乾口燥。而實非陽之熾也。昧者以寒攻熱。以熱攻寒。寒熱內賊。

其病益甚。惟以酸甘辛藥。和合成劑。調之使和。則陽就於陰。而寒以溫。陰就於陽。而熱以和。醫之所以貴識其大要也。豈徒云寒可治熱。熱可治寒而已哉。或問和陰陽調營衛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營衛生成於水穀。而水穀轉輸於脾胃。故中氣立。則營衛流行。

白話文:

尤在涇提到,這是調和陰陽、調理營衛的方法。人生的道理,講究陰與陽。當陰陽處於平衡狀態時,各種疾病就不會產生。如果陽氣有問題,無法與陰氣協調,那麼陰氣就會因為它的寒性而獨自運行,造成腹部緊迫感和疼痛,但實際上並非陰氣過盛。相反,如果陰氣有問題,無法與陽氣協調,那麼陽氣就會因為它的熱性而獨自運行,導致手腳煩熱、咽喉乾燥,實際上也並非陽氣過旺。不明此理的人,可能會用寒性藥物去治療熱病,或者用熱性藥物去治療寒病,這樣反而會讓寒熱之氣在體內互相傷害,使病情更加嚴重。

唯有使用酸味、甘味和辛味的藥物,配製成和合的藥方,調整身體使其達到平衡狀態,如此一來,陽氣就能與陰氣相合,寒氣得以溫暖;陰氣也能與陽氣相合,熱氣得以平和。這就是醫學重視認識調和陰陽大原則的原因,不僅僅是說寒可以治熱、熱可以治寒那麼簡單。

或許有人會問,調和陰陽、調理營衛固然正確,但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建立中氣(中指脾胃)呢?這是因為,營衛之氣由水穀精微所生成,而水穀的轉化輸送依賴於脾胃的功能。因此,當中氣(脾胃之氣)健壯時,營衛就能順利流通。

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運之軸。而陰陽之機也。故中氣立。則陰陽相循。如環無端。而不極於偏。是方甘與辛合而生陽。酸得甘助而生陰。陰陽相生。中氣自立。是故求陰陽之和。必於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徐忠可云、勞字從火。未有勞症而不發熱者也。又勞字從力。

以火能蝕氣。未有勞症而力不疲者也。人身中不過陰陽血氣四字。氣熱則陽盛。血熱則陰盛。然非真盛也。真盛則為氣血方剛。而壯健無病矣。惟陰不能與陽和。陽不能與陰和。故變生以上數節所列之證。陰陽中更有陰陽之分。寒熱互見。醫者當如堪輿家按羅經以定子午。則各向之宜忌。

白話文:

而且要保持平衡協調。所謂“中”,如同四季運行的中心軸,也是陰陽變化關鍵所在。因此,當中的氣機能建立起來時,陰陽就能相互轉化,如同圓環沒有起始終結,不會偏頗到極端。這裡說明瞭甜味與辛辣結合可以生成陽性作用,酸味得到甜味的輔助則能生成陰性作用,陰陽互相滋生,中氣自然穩固。所以,想要調和陰陽,必須著眼於中氣;而要確立中氣,就要依靠建立中氣的方法。徐忠可說:“勞”的字形中有“火”,表示凡屬勞累所致的病症,無不伴隨著體溫升高的現象。另外,“勞”字中還有“力”,意味著勞損會消耗氣力,因此沒有因勞累而導致體力不衰弱的情況。人體內本質上不過是陰、陽、血、氣四個方面。氣偏熱則陽氣旺盛,血偏熱則陰氣旺盛。然而這並非是真的旺盛,真的旺盛狀態下,氣血充沛,身體強健無恙。問題在於陰無法與陽協調,陽也不能與陰協調,進而產生上述各節所列的各種病症。在陰陽之中還細分陰陽,寒熱交錯出現,醫生在診治時,應如看風水的師傅使用羅盤確定方位那樣,精確辨別,以便對症施治。

以及兼針之可否。無不可按法而行矣。至於亡血失精。陰虛陽虛皆有之者。陰極能生熱也。故見脈在浮大邊。即當知陰不能維陽。腎為陰之主務。交其心腎而精血自足。見脈在細小邊。即當知陽不能勝陰。脾為陽之主。即補其中氣。而三陽自泰。故仲景特拈此二大扇。以為後人治虛勞之准。

至陰虛熱極而燥。此虛勞之壞證也。朱奉議創出滋陰一法。授庸醫以耽延時日依阿附和之術。大失治虛勞正法。後人見滋陰亦有愈者。乃用參不用參。聚訟不已。豈知仲景以行陽固陰為主。而補中安腎。分別用之。不專恃參。不專滋陰。為恢恢遊刃也哉。

按陽虛陰虛。古人亦有是說。而朱紫之最混者。薛立齋倡之。張景岳和之。至於今止知多寒者可施耆朮姜附等為陽虛。多熱者可施地冬歸芍等為陰虛。而斯道掃地盡矣。余於前注。亦以陰虛陽虛分析。然而裡急腹中痛。四肢痠疼。手足煩熱。脾虛也。悸。心虛也。衄。肝虛也。

白話文:

以及是否合併使用針灸的問題,都可以按照方法來進行。至於血虧、精失,無論是陰虛還是陽虛的情況都可能存在。當陰虛到極點時,可能會產生內熱,因此如果脈象浮大偏邊,就應明白這是陰無法維持陽的平衡;腎是主宰陰的,透過調和心腎,自然能充沛精血。若脈象細小偏邊,則表示陽無法剋制陰,脾是主管陽的,這時應增強脾胃氣息,如此三陽經自然和順。張仲景特別提出了這兩大原則,作為後世治療虛弱疲勞的標準。

當陰虛達到極致而出現燥熱,這是虛勞病的危重狀況。朱奉議首創了滋陰的方法,卻不慎讓庸醫習得了拖延病情、迎合順應的手段,大大偏離了治療虛勞的正確方法。後人見到滋陰法有時也能治癒疾病,便對是否使用人參爭論不休,卻不知張仲景主要強調的是調動陽氣以固守陰液,並且根據具體情況,在補益中氣和安定腎氣上靈活應用,不僅單靠人參,也不一味滋陰,治療手法寬廣而自如。

對於陰虛和陽虛的區分,古人也曾有過這樣的論述,但最混淆視聽的始於薛立齋,張景嶽隨之附和。到了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寒象多的可用黃耆、蒼朮、乾薑、附子等藥物治療陽虛,熱象多的則用熟地、麥冬、當歸、白芍等治療陰虛,致使真正的醫學道理蕩然無存。我在之前的註解中,雖也區分了陰虛和陽虛,但像腹部緊迫疼痛、四肢痠痛、手腳熱煩,這些多屬於脾虛;心跳加速則為心虛;鼻出血則反映肝虛的問題。

(男元犀按。血從清道出為鼻衄。從濁道出為吐血。下溢為便血。統屬於衝任督之脈為病。以衝任督之脈。皆麗於肝也。)失精。腎虛也。咽乾口燥。肺虛也。五臟皆屬於陰。故謂為陰虛之病。然內經云、脾為陰中之至陰。又云、陰病治陽。故必先以溫藥建其脾土。而五臟皆循環而受益。

謂為陽虛。蓋以陰之失陽而虛也。(男元犀按。此注又從前注深一層立論。陰虛陽虛分解。猶是為中人以下說法。)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飴糖(一升),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男性元犀註解提到:血液從鼻子的清道流出稱為鼻衄,從消化道等濁道排出則為吐血,向下溢出則為便血,這些都與衝、任、督三條經脈的病變有關,因為這三條經脈都連接著肝臟。精液失控流失意味著腎臟虛弱,咽喉乾燥、口腔燥熱則表示肺部虛弱。五臟均屬陰性,因此這種情況被稱為陰虛病。然而,《內經》中說到,脾是陰中的至陰,並且提到治療陰病時應調理陽氣,所以首先要使用溫和的藥物來強健脾胃,這樣五臟都能跟著得到好處。

這裡所說的陽虛,實際上是指陰性能量因缺乏陽性能量的協調而變得虛弱。(男性元犀進一步註解,此處的解釋比前文更深入一層,將陰虛和陽虛做了明確區分,這樣的論述仍是為了中等程度以下理解能力的人而設的。)

小建中湯方

藥材組成為: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白芍(六兩)、生薑(三兩)、麥芽糖(一升)、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虛勞里(虛脈)急(以及眩悸喘渴失精亡血腹痛)諸(證之)不足。(相因而至。以)黃耆建中湯主之。

此一節即前節之證。前節之方。而推廣言之也。

尤在涇云、裡急者。裡虛脈急。腹中當引痛也。諸不足者。陰陽諸脈並俱不足。而眩悸喘渴失精亡血等症。相因而至也。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而充虛塞空。則黃耆尤有專長也。

黃耆建中湯方

即小建中湯內加黃耆一兩半。余依上法。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二兩。(按氣短何以不加人參。胸滿何以不加橘皮。而俱加生薑乎。腹滿加茯苓。以茯苓不根不苗。得氣化而生。以氣化者氣化。猶為思議可及。而去棗者。

白話文:

上方所提六種藥物,使用七升水進行煎煮,煮至剩下三升時,去除藥渣,再加入膠飴,接著以微火加熱直至完全溶解。完成後,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每日三次。適用於治療因體虛導致的脈象虛弱、腹部緊迫感(可能伴隨疼痛)、以及頭暈、心悸、喘息、口渴、遺精、血損、腹痛等各種不足之症狀,這些問題相互關聯,應以黃耆建中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此段文字實際上是對前文所述病症的進一步說明與擴展,前文提及的方劑在此基礎上做了推廣應用。

尤在涇指出,所謂“裡急”,意味著體內(特別是腹部)因虛弱而脈象緊急,可能伴有牽引性疼痛。“諸不足”則是指身體陰陽各脈均呈現不足狀態,進而引發頭暈、心悸、喘息、口渴、遺精、血損等一連串症狀。治療上,緩解緊急狀況需用甘味藥物,而補充不足則需溫性藥物;對於充實虛弱、填充空乏之效,黃耆尤其擅長。

黃耆建中湯方

該方是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增加黃耆一兩半,其他藥物用量依照原方。若出現氣短且胸部滿悶,可額外加入生薑;若腹部脹滿,則去掉大棗,添加茯苓一兩半。此方也適用於治療肺部虛損不足,欲增強氣力者,可再加入半夏二兩。(註:這裡提出疑問,為什麼氣短不加人參、胸滿不加橘皮,卻都加了生薑?而腹部脹滿時加入茯苓,考慮到茯苓無根無芽,由氣化而生,以氣治氣的原理雖可理解,但為何要去除大棗呢?)

恐棗之甘能壅滿乎。何以飴糖甘草之大甘。而不去乎。又何以療及肺虛損不足乎。補氣加半夏。更為匪彝所思。今之醫師。請各陳其所見。)

虛勞腰痛。(為腎氣虛而不行。)小腹拘急。小便不利者。(為膀胱之氣。虛而不化。以)八味腎氣丸主之。

此補言下焦之證治也。八味腎氣丸為溫腎化氣之良方。若小便多者。大為禁劑。自王太僕著元和經。極贊其功。然用者頗少。至薛立齋以之統治百病。趙養葵之醫貫。奉為神丹。李士材張景岳因之。以治本一說。文其模糊兩可之術。誤人不少。又按、金匱於桂枝龍骨牡蠣湯後。

白話文:

恐怕大棗的甜味會導致胸悶腹脹嗎?那麼為什麼使用飴糖和甘草這些極甜之物卻不忌諱呢?再者,為什麼它能夠治療肺部虛弱損傷不足的症狀呢?在補氣的藥方中加入半夏,這更是超出一般常規的想法。現在的醫生們,請各自表達你們的看法。

對於因體虛而引起的腰痛(這是因為腎氣虛弱無法流通所致),以及小腹部緊縮不適、小便不暢的情況(這是膀胱氣化功能因虛弱而受阻所致),可以使用八味腎氣丸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這裡是補充說明下焦(腰部以下部位)病症的診治。八味腎氣丸是溫暖腎臟、促進氣化作用的優良處方。但如果病人小便已經很多,則應嚴禁使用此方。自從王太僕撰寫《元和經》極力讚揚其功效以來,雖應用不算廣泛。直到薛立齋將其作為治療各種疾病的通用藥方,趙養葵在《醫貫》中更是將其奉為神妙之藥。李士材和張景嶽繼承此論點,強調以治本為核心,但這種含糊其詞的理論,導致了不少誤導。另外,在《金匱要略》中於桂枝龍骨牡蠣湯之後,...(後文缺失)

突出天雄散一方。與前後文不相連貫。論中並無一言及之。以致各注家疑為後人所附。而不知此方絕大議論。方中白朮為補脾聖藥。最得土旺生金。水源不竭。納穀者昌。精生於穀之義。且又得桂枝化太陽之水腑。天雄溫少陰之水臟。水哉水哉。其體本靜。而川流不息者。氣之動。

火之用也。更佐以龍骨者。蓋以龍屬陽。而宅於水。同氣相求。可以斂納散漫之火而歸根。以成陰陽平秘之道。金匱於虛勞證。窮到陰陽之總根。而歸之於腎。曰腰痛。曰小腹拘急。曰小便不利。略拈數證。以為一隅之舉。恐八味腎氣丸之力量不及。又立此方。誠為煉石補天手段。

白話文:

提出一個名為「突出天雄散」的方劑,但該方與前後文無直接關聯,論述中也未曾提及,導致許多註釋家懷疑此方可能是後人添加。然而,這個方子其實蘊含深意。方中的白朮被視為補強脾胃的良藥,能充分發揮脾胃屬土、土壯則能滋生肺金(金旺),並且確保身體的水源充足不竭。有道是「飲食充實則身強,精華由食物中產生」,此方恰好體現了這層意義。再配合桂枝以調和太陽經的水液運行,以及天雄溫暖少陰經的水臟,可見對水的調理極為重視。

水的本質是靜止的,但其流動不息則依賴氣的運動與火的功用。方中還加入了龍骨,因為龍象徵陽性而居水中,根據同氣相求的原理,龍骨能夠收斂四散的火氣,使之回歸根本,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的境界。

《金匱要略》在討論虛勞病時,深入探討了陰陽失衡的根本原因,即腎臟的問題,如腰痛、小腹緊縮不適、小便不暢等症狀,僅列舉幾個例子來代表全面情況。或許是出於對八味腎氣丸療效的擔憂,覺得其力有未逮,於是另立此方——「突出天雄散」,可謂是補天之術,展現了高超的治療智慧。

其證治方旨。俱未發明者。即內經禁方之意。重其道而不輕泄也歟。

八味腎氣丸方,(見婦人雜病)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此方虛勞內外。皆見不足。不止上節所謂裡急諸不足也。不足者補之。前有建中黃耆建中等法。又合之桂枝加龍牡等法。似無剩義。然諸方補虛則有餘。去風則不足。凡人初患傷風。往往不以為意。久則邪氣漸微。亦或自愈。第恐既愈之後。餘邪未淨。與正氣混為一家。或偶有發熱。

偶有盜汗。偶有咳嗽等證。婦人經產之後。尤易招風。凡此皆為虛勞之根蒂。治者不可著意補虛。又不可著意去風。若補散兼用。亦駁雜而滋弊。惟此丸探其氣味化合所以然之妙。故取效如神。

白話文:

對於那些療效、治療方法及方劑的應用原理,如果還沒有被充分闡述清楚的,這就類似於《內經》中所提到的禁方精神,重視其深奧道理,而不輕易地洩露出去。

【八味腎氣丸方】(此方在婦人雜病部分已有記載)

適用於各種虛弱疲憊、體質虧損,以及由風氣引起的各種疾病,以薯蕷丸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此方不僅針對內外皆虛的虛勞病症,治療範圍更廣泛,不只是前文所述的臟腑緊迫感及諸多虧虛症狀。對於體內不足之處,自然應當採取補益措施;在此之前已有建中湯、黃耆建中等方法,加上桂枝加龍骨牡蠣等方的應用,看似已涵蓋所有治療方面。然而,這些方劑雖然在補虛方面效果顯著,卻在祛風方面有所不足。人們初患風寒時,常不以為意,隨著時間推移,即便病情逐漸減輕或自癒,仍可能遺留有少量邪氣。這些殘餘邪氣可能與人體正氣混合,導致偶爾發燒、盜汗、咳嗽等症狀出現,尤其是婦女在經歷月經、分娩後更容易受到風邪侵襲。這些都可成為虛勞病症的根源。治療時,既不能一味地專注於補虛,也不能單純地強調袪風。若同時使用補益和發散的藥物,反而會使治療變得混亂而產生弊端。唯有此薯蕷丸,通過巧妙地配伍藥物,使其氣味相合,發揮出神奇的療效。

薯蕷丸方

薯蕷(三十分),人參(七分),白朮(六分),茯苓(五分),甘草(二十分)當歸(十分),芍藥(六分),白蘞(二分),芎藭(六分),麥冬(六分),阿膠(七分),乾薑(三分),大棗(百枚為膏),桔梗(五分),杏仁(六分),桂枝(十分),防風(六分),神麯(十分),柴胡(五分),豆黃卷(十分),乾地黃(十分)

白話文:

薯蕷丸的配方如下:

薯蕷 30份,人參 7份,白朮 6份,茯苓 5份,甘草 20份,當歸 10份,芍藥 6份,白朮(應為白朮之誤)2份,芎藭 6份,麥冬 6份,阿膠 7份,乾薑 3份,大棗(使用一百枚熬製成膏狀),桔梗 5份,杏仁 6份,桂枝 10份,防風 6份,神麯 10份,柴胡 5份,豆黃卷 10份,乾地黃 10份。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又有一種心火熾盛。實由肝鬱而成。木能生火。火盛則肝魂不安。此虛勞兼見之症。亦虛勞常有之症。故特為之分別曰。)虛勞。虛煩不得眠。(以)酸棗仁湯主之。

此以挾火不得眠者。另作一節。上承風氣。下起瘀血。如制義之小過渡法。行文之變換如此。

酸棗仁湯方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茯苓(各二兩),芎藭(一兩)

白話文:

取上述二十一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搓揉成丸狀,大小如同彈丸。在空腹時,以酒送服一粒丸藥。一個療程為一百丸。

(另有一種情況是心火旺盛,其實源於肝氣鬱結所致。五行中木能生火,火勢過旺則使肝中的魂魄不得安寧。這既是虛弱疲勞兼見的病症,也是虛勞病中常見的症狀,因此特別加以區分說明:)如果是虛弱勞累且伴有煩躁無法安眠的症狀,就用酸棗仁湯作為主方來治療。

這裡是把伴隨火氣而致失眠的情況,單獨作為一段來論述。在敘述上,上接風氣相關的論述,下連接瘀血的討論,宛如古文中作為段落間銜接的小過渡手法,使文章內容呈現出自然而巧妙的轉換。

酸棗仁湯的配方如下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和茯苓各二兩、芎藭一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氣血肉骨筋勞傷。名為五勞。)五勞虛極。(一身)羸瘦。腹滿。不能飲食。(傷在脾胃故也。原其受傷之因。或)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以致經絡營衛氣傷。(勞熱煎熬。)內有乾血。肌膚(不潤。如鱗)甲(之交)錯。(目得血而能視。血乾則)兩目黯黑。

(凡裡急由於乾血者。以法)緩(其)中(虛羸由於乾血者。以法)補(其)虛。(其法維何。)大黃䗪蟲丸主之。

尤在涇云、虛勞證。有挾外邪者。如上所謂風氣百疾是也。有挾瘀郁者。則此所謂五勞諸傷。內有乾血者是也。夫風氣不去。則足以賊正氣。而生長不榮。乾血不去。則足以留新血。而滲灌不周。故去之不可不早也。此方潤以濡其干。蟲以動其瘀。通以去其閉。而仍以地黃芍藥甘草和其虛。

白話文:

取上述五種藥材,使用八升水熬煮酸棗仁至剩下六升,再加入其他藥物,繼續煮至剩三升,分為三次溫服。

(當氣、血、肌肉、骨骼、筋脈受到損傷時,稱為五勞。)五勞導致身體極度虛弱,全身消瘦,腹部脹滿,無法進食,(這是因為脾胃受傷所致。探究受傷的原因,可能是)飲食不當、憂慮過度、飲酒過量、房事過度、饑餓或是過度勞累,進而損傷了經絡、營衛之氣,(長期勞累加熱煎熬,)體內積有乾血,皮膚因此失去滋潤,變得粗糙如魚鱗般交錯。(眼睛依靠血液供養方能視物,血液乾涸則)雙眼變得暗淡無光。

(對於因體內乾血而引起的裏急、身體虛弱等症狀,)應採用相應方法緩解中焦(腹部)的不適,並針對因乾血造成的虛弱進行補益。(具體做法如下,)主要使用大黃䗪蟲丸來治療。

尤在涇指出,虛勞的病症中,有的夾雜外來邪氣,比如上述所說遭受風氣引發的各種疾病;有的則是夾雜瘀血鬱結,即這裡所提的五勞各種傷害以及體內積有乾血的情況。風氣若不除去,就會侵害正氣,妨礙生長,使身體得不到滋養;乾血若不排出,就會阻礙新血生成,影響全身血液的正常循環。因此,及早排除這些病邪至關重要。本方使用潤燥藥物滋潤乾枯,蟲類藥物促動瘀血,通利藥物去除阻滯,同時配以地黃、芍藥、甘草等藥物調和體虛。

攻血而不專主於血。一如薯蕷丸之去風。而不著意於風也。喻氏曰、此世俗所稱乾血勞之良治也。血瘀於內。手足脈相失者宜之。兼入瓊玉膏補潤之劑。尤妙。

大黃䗪蟲丸方

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地黃(十兩),乾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蠐螬(百枚),䗪蟲(半升)

白話文:

此方以攻瘀血為目的,但不僅專注於血的調理,正如薯蕷丸能祛風而不在風上過多著力。喻氏說:這是俗稱治療乾血勞的良方。適用於體內血液瘀滯,導致手足脈象不協調的情況。配合服用瓊玉膏這類滋補潤燥的藥物,效果更佳。

大黃䗪蟲丸方

藥物組成為:大黃(十分,需蒸煮處理),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地黃(十兩),乾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一百枚),蠐螬(一百枚),䗪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按䗪蟲取其蠕動吸血。今藥鋪不備。闕之亦可。惟虻蟲水蛭。必不可缺。醫者必預蓄於平日。否則倉卒難覓矣。乾漆宜炒至煙盡。或以川三七代之。)

愚按、金匱治虛勞證。通篇分兩截看。上半篇言病之自內而出。以陰陽二證為兩扇。間有陰陽二證之互見者。為陰陽互根之道。論中用筆神妙。須當細心體會。村學師談制義。謂為羅紋體。而漢文早已備其法耳。下半篇言病之自外而來。以風氣百疾。勞傷血瘀二證。分為兩扇。

蓋以風氣不去。則正氣日衰。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久則致成勞證。風氣固自外而來。而血瘀證。雖在於內。而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名為五勞。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

白話文:

上方所列十二種藥物,應磨成粉末,然後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狀,每粒如同小豆大小。服用時,以酒送服五粒藥丸,每日三次。(註:蠶蛹因其能蠕動並吮吸血液而被選用,但如今藥店可能無法提供,缺少它也可行。然而,虻蟲和水蛭是必不可少的,醫師應平日預先儲備,以免臨時急用時難以尋獲。乾漆宜炒至無煙為止,或者可以使用川三七作為替代。)

我補充說明,金匱要略治療虛弱疲勞的病症,全篇可分為兩個部分理解。前半部分討論由體內產生的病狀,以陰陽兩種表現為主要分類,其中偶有陰陽特徵同時出現的情況,這體現了陰陽相互聯繫的原理。論述中的筆法精妙,需細心領悟。有人將其比作「羅紋體」的結構,而這種寫作手法在漢文早已有之。後半部分則論及由外界侵入的病源,主要區分風氣引發的各種疾病以及勞損導致的血瘀兩大類。

簡而言之,若風氣不除,則人體正氣日漸衰退;若瘀血不消,則新血無法生成,長此以往將導致虛勞之症。風氣自然是從外部入侵,而血瘀雖屬於內在問題,但長期的視力勞損傷害血液,久躺傷害氣機,久坐影響肌肉,久站損及骨骼,久走則傷筋。這些被稱為五勞。此外,過度飲食傷害脾胃,大怒則氣血逆行傷害肝臟,勉強提舉重物、坐於潮濕之地傷害腎臟,身體受寒及飲用冷飲傷害肺部,憂慮多思則傷害心臟,風雨寒暑等惡劣天氣也會直接損害身體。

大怒。恐懼不節。傷志。名為七傷。金匱止云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飽傷勞傷六者。詳略稍異。而大旨則同。蓋以勞與傷。皆由外及內。以致內有乾血。外形甲錯等證。此上下截四扇。為勞證之大綱也。中間以虛煩不得眠證。另敘作一小頓。行文變換。非大作家不能領會。至於附方千金翼。

補入先生炙甘草湯一方。為熱極而燥者。指出救陰滋養之中。必用薑桂大辛以鼓其氣。氣之所至。水亦至焉。肘後方。補入先生獺肝散一方。為冷極成勞者。指出陰邪依附之患。必得獺肝應月而增減。正陰得位。而陰邪化焉。此二證。時醫一目為百日勞。一目為勞瘵病。萬死中猶尋出一線生路。

白話文:

大怒和過度恐懼,如果不加節制,會損害情志,這被稱為七情傷害。《金匱要略》只提到了飲食傷、憂愁傷、飲酒傷、房事傷、饑飽傷以及勞累傷六種,雖然詳細程度有所不同,但主要意義是相通的。這是因為勞累和各種傷害通常由外影響到內,導致體內乾血和外表皮膚像甲殼般粗糙等症狀。以上下兩部分共四段文字,概述了勞損病症的大要。中間穿插了虛弱煩躁、失眠的症狀作為一個小節來描述,這樣的行文變化,非高明的作者無法巧妙安排。

至於附錄的方劑,《千金翼方》裡增添了先生的炙甘草湯處方,適用於極端燥熱的情況,強調在滋陰養生的同時,必須加入薑、桂等大辛溫藥物來振奮氣機,因為氣能帶動水液,促進身體機能協調。另外,《肘後方》也補充了先生的獺肝散方,針對極度寒冷造成的勞損,指出陰寒邪氣依附的問題,必須使用隨月亮盈虧而採摘的獺肝,以確保陰陽平衡,從而使陰寒邪氣得以化解。這兩種情況,當時的醫生往往統稱為「百日勞」或「勞瘵病」,但在絕望中仍能找到一線生機的治療方法。

古聖賢濟人無已之心。數千年來。無一人發揮得出。誠一大可恨事。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兩炙),桂枝,生薑(各三兩),麥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參,阿膠(各二兩),大棗(三十枚),生地黃(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肘後獺肝散,治冷勞。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獺肝一具。炙乾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按獺肉性寒。肝獨溫。所以此治冷勞。)

白話文:

古代的賢者以無私心救人為己任,然而數千年來,卻沒有人能充分展現這種精神,實在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湯:用於治療身體虛弱、疲勞不堪,伴有出汗及胸悶,脈象結代、心跳加速,雖然日常行動看似正常,但若不加治療,病情可能在百日內變得危急,最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能在十一日內死亡。

藥材包括:炙甘草(四兩)、桂枝、生薑(各三兩)、麥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參、阿膠(各二兩)、大棗(三十枚)、生地黃(一斤)。

將上述九味藥材,加入酒七升和水八升,先煮八味(除阿膠外)至剩餘三升液體,濾去藥渣,再加入阿膠使其溶解完全,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肘後獺肝散:適用於治療因體寒引起的虛弱及勞累,同時也能對抗類似瘟疫般一家之中相互傳染的「鬼疰」病症。

製法為將一具獺肝炙烤乾燥並磨成粉末,以水送服約方寸匕的量,每日三次。(註:獺肉性寒,但其肝獨特地屬溫性,因此能用於治療寒性虛弱病症。)

徐忠可云、勞無不熱。而獨言冷者。陰寒之氣。與邪為類。故邪挾寒入肝。而搏其魂氣。使少陽無權。生生氣絕。故無不死。又邪氣依正氣而為病。藥力不易及。故難愈。獺者。陰獸也。其肝獨應月而增減。是得太陰之正。肝與肝為類。故以此治冷勞。邪遇正而化也。獺肉皆寒。惟肝性獨溫。故尤宜冷勞。又主鬼疰一門相染。總屬陰邪。須以正陽化之耳。

白話文:

徐忠可說道,凡是過度勞累無不產生熱象,但這裡特別提到「冷」,是指陰寒之氣與病邪相互結合。因此,病邪夾帶寒氣侵入肝臟,影響到肝中的魂氣,使得少陽之氣無法正常運作,生命力因而斷絕,所以病情往往致命。此外,病邪依賴人體正氣而致病,藥物之力很難直接作用,因此治療起來困難重重。水獺是一種屬於陰性的獸類,其肝臟隨月亮盈虧而有所變化,這表明它獲得了太陰的純正之氣。由於肝病屬於同類相感,所以使用水獺肝來治療「冷勞」(可能指因陰寒引起的疲憊衰弱病症)。這是因為病邪遇到與之相對的正氣時,能夠得到化解。水獺的肉質普遍性寒,唯有肝臟獨具溫性,因此對於「冷勞」尤其適用。同時,此法還能主治「鬼疰」(可能是指類似瘟疫的傳染性疾病),這些疾病通常由陰性邪氣引起,必須藉助正陽之氣來化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