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熱病咳。)因咳(而)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肺虛且熱。)故得之。曰、寸口脈數。(數則為熱。熱宜口乾。乃)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

師曰。(肺病則津液不能布化。停貯胸中。得熱煎熬。變為涎沫。侵肺作咳。唾之不已。故乾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所以成)為肺痿之病。若口中(不吐濁唾涎沫。而火熱之毒上攻。但)辟辟(作空響而發)燥。咳(聲上下觸動其癰。)即胸中隱隱(作)痛。脈反滑數。

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肺癰之所以別乎肺痿如此。然二證皆屬於熱。故其脈皆數。須知)脈數(而)虛者為肺痿。(脈)數(而)實者為肺癰。(實即滑也。此肺痿肺癰之辨也。)

白話文:

問:當熱邪位於上焦時,(因熱病引致咳嗽),可能會導致肺萎縮。請問,肺萎縮這種病是怎樣產生的呢?

師曰:可能因為出汗過多、嘔吐、患有消渴病、頻繁小便、便祕,或者使用了強烈的瀉藥導致大量流失體液,這些情況下,肺部既虛弱又受熱影響,就可能形成肺萎縮。

再問:如果脈象在寸口部位呈現快速跳動,(快速通常意味著有熱,熱會使人感到口乾),但是這個人咳嗽時,嘴裡反而有濁痰和唾沫,這是什麼原因?

師曰:這是因為肺部有病,體內的津液無法正常散佈轉化,積聚在胸口,受到熱力煎熬後,轉變成唾涎和痰沫,侵犯肺部引起咳嗽,不斷咳出唾沫,導致越咳越乾,唾即越唾越乾,這樣就逐漸形成了肺萎縮的病症。如果病人嘴裡沒有吐出濁痰唾沫,而是火熱之毒向上攻擊,只會感到口舌乾燥,咳嗽時胸中會隱隱作痛,且脈象變得滑且數。

這樣的狀況就是肺癰,特徵是咳嗽時會吐出膿血。(肺癰與肺萎縮的區別在於此。然而這兩種病症都與熱有關,因此脈象都是快速的。需要注意的是,)脈快速而虛弱的是肺萎縮,(脈快速而堅實的,即滑數的脈象,則是)肺癰。(這裡就是區分肺萎縮與肺癰的關鍵所在。)

此言肺痿肺癰。一出於熱。但有虛實之分。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津涸而肺焦也。癰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為熱聚而肺潰也。肺痿。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肺癰。則口中辟辟燥。二證似當以此分別。然此下肺癰條。亦云其人咳。咽燥不渴。多唾濁涎。則肺痿肺癰二證多同。

惟胸中痛。脈數滑。唾膿血。則肺癰所獨也。然又有可疑者。此言肺癰脈滑。滑者實也。下條又言脈微而數。何其相反乃爾乎。而不知滑數者。已成而邪盛。微數者。初起而火伏。二說相為表裡也。

問曰。(肺癰之)病(必)咳逆。(方其未見癰時而)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往往於既)吐之(後)則死。其脈何類。師曰。(肺癰既成則數滑。當其未成之初。第見)寸口脈微而數。(蓋風脈多浮。而此為熱伏於肺。風一入則留戀於內。其形不顯。微者顯之對也。

白話文:

這段話是關於肺萎和肺癰的描述,都源於熱,但有虛實的區別。肺萎,就像是草木枯萎一樣,表示津液枯竭、肺部焦灼。肺癰,則像土壤堆塞不通,意味著熱毒聚集導致肺部潰爛。肺萎的特徵是口中會有濁唾涎沫;肺癰則表現為口乾燥且燥熱。這兩種病症似乎可以這樣區分,然而接下來關於肺癰的說明中也提到病人咳嗽、咽喉乾燥且不口渴,多吐出濁唾,顯示肺萎和肺癰兩者的症狀有很多相似之處。

只有胸部疼痛、脈搏快速滑動以及吐出膿血,纔是肺癰特有的症狀。這裡有一個令人疑惑的地方:前面說肺癰的脈象滑,代表實症,但後面又說脈象微而數,這兩者看似矛盾。實際上,滑數的脈象表明病情已形成且邪氣旺盛;而微數的脈象則表示病在初期,火毒潛藏。這兩種說法實際上是相互補充的。

有人提問:肺癰的病狀必定有咳逆,那麼在尚未出現癰時,通過脈診如何辨識這是肺癰,並且知道將會有膿血吐出,甚至在吐出後可能會死亡?這種脈象有何特徵?老師回答:肺癰一旦形成,脈象會變得數滑;但在病初時期,僅能觀察到寸口脈微而數。因為風邪通常脈象浮現,但這裡的熱邪潛藏在肺,風邪一入侵就會留在內部,脈象不明顯,因此稱為“微”,與“顯”相對。

故)微則為風。(熱為病根。其)數(脈)則為(見出本來之)熱。微(為風。風性散渙。)則汗出。數(為熱。內熱而外)則(反)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氣得風而浮。利出而難入也。)熱過於營。吸而不出。(血得熱而壅。氣亦為之不伸也。是)風傷(衛尚屬)皮毛。

(從衛過營。則)熱傷血脈。(夫皮毛者。肺之合也。)風(從衛入營。而)舍於肺。其人則咳。(肺熱而壅。故)口乾喘滿。(熱在血中。故)咽燥不渴。(熱逼肺中之津液而上行。故)多唾濁沫。(熱盛於裡。而反格寒於外。故)時時振寒。(由是)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

白話文:

因此,症狀輕微時可視為受到風邪影響。(熱是疾病的根源。如果)脈象快速則表示有熱症出現。(風的特性是使人體疏鬆擴散,)所以會有出汗的狀況。(快速脈象代表熱症,體內有熱而外表)反而會感到畏寒。風邪侵入了衛氣層,造成呼吸時吸入困難。(這是因為氣受到風的影響而上浮,容易外出卻難以入內。)熱度過高超過了營氣層,會使得吸氣困難,呼氣不暢。(血液受到熱邪而壅塞,氣也因此不暢通。)這是風邪損傷了衛氣,主要影響還在皮膚和毛髮。

(風邪由衛氣層進一步影響到營氣層,)熱邪就會傷害到血脈。(皮膚和毛髮與肺相聯繫,)風邪從衛氣侵入營氣,並在肺部停留,患者就會咳嗽。(因肺部受熱而壅塞,)所以口乾、氣喘且胸部滿悶。(熱停留在血液中,)咽喉會感到乾燥但並不口渴。(由於熱迫使肺中的津液向上行,)會產生大量唾液且帶有痰沫。(體內熱勢旺盛,反而在外表呈現出抵抗寒邪的現象,)因而時常會有寒顫的感覺。(由此可見,)熱邪所影響到的地方,血液流通就會受到阻滯。

蓄結(肺葉之間。而為)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尚亦)可救。(至浸淫不已。肺腐)膿成則死。

此原肺癰之由。為風熱蓄結不解也。

(上氣證。有正氣奪與邪氣實之不同。如)上氣。面浮腫。(搖)肩(出)息。(氣但升而無降矣。又按)其脈浮大。(是元陽之根已拔。)不治又加下利。(則陽脫於上。陰脫於下。陰陽離決。其證)尤甚。上氣喘而躁者。(其喘為風之扇。躁為風之煩。)此為肺脹。(其逆上之涎沫。

將)欲(乘風勢而)作風水。(但令)發其汗(風從汗解。)則(水無風戰。自然就下而)愈。

此另提出上氣。分二小節。因別虛實以定生死也。前人謂肺癰由風。風性上行而上氣。其實不必拘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師合為一篇。大有深意。合之可也。分之亦可也。

白話文:

肺葉之間積聚了痰熱,形成膿瘍,導致吐出物像米粥一樣。在症狀初現時,還可以救治;但若病情持續惡化,最終導致肺部腐爛、膿瘍形成,則預後不良。

這就是肺癰生成的原因,主要是風熱之邪蓄積而未能及時消解所致。

對於上氣的症狀,有正氣衰敗和邪氣盛實的區別。例如,出現上氣、面部浮腫、肩膀聳動以助呼吸(表示氣只能上升無法下降),並且脈象浮大,這顯示元陽根本已受損。如果不治療再加上腹瀉,會造成上焦陽氣脫失、下焦陰液耗竭,陰陽分離,病情更為危重。當上氣伴有喘息和躁動時(喘息是由風邪煽動引起,躁動則是由風邪擾心造成),這是肺部脹滿的表現,上逆的涎沫即將隨風邪引發水腫。

應對這種情況,可以通過發汗的方式(讓風隨汗散),使得水濕不再因風邪而擾動,自然下降,從而痊癒。

這裡特別提到了上氣的處理方法,分為兩個小節,目的是根據虛實狀況來判斷預後。前人認為肺癰由風邪引起,風性向上影響而導致上氣,實際上這並非固定不變。張仲景將肺痿、肺癰、咳嗽以及上氣等病狀合併論述,有其深遠意義。這些病狀可以綜合考慮,也可分別對待。

肺(不用而)痿。(其飲食遊溢之精氣。不能散布諸經。而但上溢於口。則時)吐涎沫。(且邪氣之來順)而不咳者。(痿則冥頑而不靈也。)其人(以涎沫多。而)不(覺其)渴。(未溺時。)必(自)遺尿。(溺時)小便(短而頻)數。所以然者。以上(焦氣)虛不能制(約)下(焦之陰水)故也。

此為肺中冷。(蓋肺痿皆由於熱。何以忽言其冷。然冷與寒迥別。謂得氣則熱。不得氣則冷。即時俗冷淡冷落之說也。肺為氣主。氣虛不能自持於上。則頭)必眩。(氣虛不能統攝於中。則口)多涎唾。(宜)甘草乾薑湯以溫之。(經云。肺喜溫而惡寒。又云。肺喜潤而惡燥。

白話文:

肺部功能衰弱而痿縮,導致飲食中所吸收的精華和氣息無法正常散佈到全身各條經絡,反而不斷上泛並從口中吐出痰涎。即便有外邪侵入,也不會引發咳嗽,這是因為肺的功能已經遲鈍且失效。這樣的人雖然吐出許多痰涎,卻不會感到口渴(在尚未出現嚴重症狀時)。此外,他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遺尿,在排尿時會發現尿量少且次數頻繁。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上半身的氣虛弱,無法控制下半身的陰性水分所致。

這被稱為肺中寒涼(一般來說,肺痿是由於熱病所致,這裡為何提到寒涼?實際上,這裡的“冷”與“寒”有所區別,意思是得到充足氣息時體內呈熱態,氣息不足則趨向冷態,類似常說的冷漠或冷落狀態。肺作為主管氣的器官,一旦氣虛,無法在上部保持穩定,就會引起頭暈;氣虛亦無法在中部有效掌控,進而造成口水增多)。針對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甘草乾薑湯來溫暖調理。(醫學經典指出,肺偏好溫暖而厭惡寒涼,同時喜歡濕潤而討厭乾燥。)

可知溫則潤。寒則燥之理也。且此方辛甘合而化陽。大補肺氣。氣之所至。津亦至焉。若草木之得雨露。而痿者挺矣。)若服(此)湯(而反)渴者。屬消渴。(又當按法而治之。不在此例也。)

此申言肺痿證多由肺冷。而出其正治之方也。諸家於冷字錯認為寒。故註解皆誤。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上氣有咳與不咳之分。不咳者止是風邪上逆。咳者內有水氣。外有風邪也。若)咳而上氣。(水與氣相觸。聲在)喉中(連連不絕。作)水雞聲。(以)射干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可以理解為,溫暖則滋潤,寒涼則乾燥,這是基本的道理。此方中的辛味和甘味結合能轉化為陽性能量,大大地補強肺部的氣息。氣能到達的地方,津液也會跟隨而至,就像草木得到雨露滋潤後,原本枯萎的也會重新挺立。如果服用這帖湯藥之後反而感到口渴,這屬於消渴症的範疇,那就要根據其他方法來治療,不適用於此情況。

這裡重申,肺痿的病症多由肺部寒涼引起,並提出了正規的治療方劑。許多前人將「冷」字誤解為「寒」,導致註釋有所偏差。

甘草乾薑湯方

成分:甘草(四兩,炙烤過的),乾薑(二兩,炒過的)。

做法:將上述藥材切碎,用三升水煎煮,煮至剩下一升五合時,去掉沈渣,將藥湯分次溫熱飲用。

(上氣的症狀可分為咳嗽與不咳嗽兩種。不咳嗽的情況通常是風邪上擾所致;而咳嗽則表示體內有水氣積聚,同時受到風邪影響。如果)出現咳嗽並且伴隨著上氣,(水氣與氣息相衝突,在)喉嚨部位(不斷發出),類似鴨子叫的水鳴聲,(這種情況應)使用射乾麻黃湯來治療。

此言咳而上氣。而出一散邪下水之方也。

徐忠可云、凡咳之上氣者。皆有邪也。其喉中水雞聲。乃痰為火所吸不得下。然火乃風所生。水從風戰而作聲耳。夫水為潤下之物。何以逆上作聲。余見近來拔火罐者。以火入瓶。罨人患處。立將內寒吸起甚力。始悟火性上行。火聚於上。氣吸於下。勢不容己。上氣水聲。亦是此理。此非瀉肺邪。何以愈之。故治此以射干為上。白前次之。能開結下水也。

射干麻黃方

射干(三兩),麻黃,生薑(各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大棗(七枚),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白話文:

這段話描述的是咳嗽伴有呼吸困難的症狀,並提出了一個用以驅散邪氣及下瀉水分的方劑。

徐忠可說,凡是咳嗽引發氣上沖的狀況,都是因為有邪氣存在。如果喉中有像鴨子叫的聲音,那是痰被火熱所影響而無法下降所致。然而,火是由風所引發,水氣跟隨風的震動而產生聲音。水本是往下降潤的物質,怎麼會反過來向上產生聲音呢?我見到近來使用拔火罐療法的人,將火放入罐中,扣在病人的患處,立刻就將體內的寒氣有力地吸出,這才明白火的性質是向上行的,當火聚集在上方時,氣就會被向下吸,這是自然而然的趨勢。因此,咳嗽時出現的氣上沖和水聲,也是同樣的道理。要治療這種情況,如果不是通過瀉除肺部的邪氣,如何能治癒呢?所以,治療這種病症以射乾為首選,白前緊隨其後,因為它們能夠打開鬱結並促使水分下降。

射乾麻黃方

藥物組成為:射乾(三兩)、麻黃、生薑(各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大棗(七枚)、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再服。

咳逆上氣。時時吐(痰而膠)濁。但坐不得眠。(視水雞聲而更甚。急宜開其壅閉。滌其汙垢。以)皂莢丸主之。

此承上節而言咳而吐濁。坐而不眠之劇證。而出一權宜暫用之方也。

皂莢丸方

皂莢(八兩刮去皮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上氣不咳。上既言之矣。咳而上氣。亦言之而頗詳矣。更有但咳而不上氣。病雖未甚。而在表在裡。不可以不辨。若)咳而脈浮者。(為風寒病之在外也。風寒宜表散。以)厚朴麻黃湯主之。咳而脈沉者。(為痰飲病之裡也。痰飲宜盪滌。以)澤漆湯主之。

白話文:

取以上九味藥材,使用一斗二升的水,首先煮沸麻黃兩次,去除表面浮沫,再加入其餘藥物,煮至剩餘三升液體,分次溫服,每次服用一半。

症狀為頻繁咳嗽、氣喘,時常吐出黏稠痰液,且因不適只能坐著無法安睡,聽見水雞叫聲更加嚴重,急需解決氣道阻塞並清除髒汙,因此建議使用皁莢丸作為治療方案。

這段話是接續前文,針對嚴重咳嗽並吐出濁痰、無法躺臥的病情,提出一個臨時應對的處方。

皁莢丸方

使用八兩皁莢,去皮後用酥油炙烤,研磨成粉末,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蜜丸,並以棗膏調和湯水送服,每日三次,夜晚加服一次。

先前已論述不伴隨咳嗽的上氣症狀,以及咳嗽伴隨上氣的情形,這裡則提到只有咳嗽而無上氣的情況,雖然病情較輕,但仍需分辨其屬於表徵或裡症。

若咳嗽且脈象浮動,這是風寒之邪停留於體表的表現,治療應以發散風寒為主,可使用厚朴麻黃湯。若咳嗽且脈象沈澱,則可能是痰飲積於體內的問題,治療上應清除痰飲,適用澤漆湯來治療。

此言咳而不上氣者。不詳見證。但以脈之浮沉。而異其治也。

徐忠可曰、咳而脈浮。則表邪居多。但此非在經之表。乃邪在肺家氣分之表也。故於小青龍去桂芍草三味。而加厚朴以下氣。石膏以清熱。小麥以輯心火而安胃。若咳而脈沉。則里邪居多。但此非在腹之裡。乃邪在肺家榮分之裡也。故君澤漆降肺氣。補腎氣。以充腑氣。且邪在榮。

澤漆兼能調榮也。紫菀能保肺。白前能開結。桂枝能行陽散邪。故以為佐。若余藥。即小柴胡去柴胡大棗。和解其上氣而已。(按。澤漆壯腎陰充腑氣。非用之破血行水也。)

白話文:

這段話意思是說,當出現咳嗽症狀卻沒有氣喘的情況時,並未詳細描述具體病徵,而是根據脈象的浮沈來區別治療方法。

徐忠可認為,如果咳嗽時脈象浮動,表示外邪較重,但此處所指的外邪並非在人體的經絡表面,而是聚集在肺部氣分的表層。因此,治療上會調整小青龍湯方,去掉桂枝、芍藥、甘草,加入厚朴降氣、石膏清熱,以及小麥安撫心火並調和胃部。相反地,如果咳嗽時脈象沈澱,則表示內邪較重,這裡的內邪也不是位於腹部深層,而是存在於肺部營分的內部。這種情況下,主要使用澤漆來降肺氣、補腎氣,增強臟腑機能,因為澤漆也能調理營分。同時,紫菀能滋養肺部,白前可以化痰開結,桂枝則用以促進陽氣流通、驅散邪氣,這些作為輔助藥物。其餘的藥物組成則類似小柴胡湯,但去掉柴胡和大棗,目的在於調和上升的氣機。

(註:這裡使用澤漆,是為了壯腎陰、充實臟腑之氣,並非取其活血利水的功效。)

厚朴麻黃湯方

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細辛(各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紫參(一本作紫菀),生薑,白前(各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三兩),澤漆(三升中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白話文:

厚朴麻黃湯配方:

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大小如雞蛋)、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將上述九味藥材準備好,使用十二升水先煎煮小麥至熟透,撈出小麥渣滓,再將其餘藥材加入煎煮,煮至剩餘三升藥液。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每日分三次服用。

澤漆湯配方:

半夏半升、紫參(或稱紫菀)五兩、生薑五兩、白前五兩、甘草三兩、黃芩三兩、人參三兩、桂枝三兩、澤漆三升,以東流之水五斗煮至剩一斗五升。

備齊以上藥材,將澤漆用五斗東流水熬煮至剩一斗五升,再與其他藥材一同煎煮。

上九味。㕮咀。內澤漆湯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上氣不咳。上言正為邪奪者不治。邪盛而正不虛者。宜發汗矣。然此特為外邪而言也。更有虛火爍金。與風邪挾飲而上逆者。絕不相類。當另分其名曰火逆。)火逆上氣。(無咳逆吐痰水雞聲等證。但覺)咽喉(若有物相礙。而)不(爽)利。(法宜)止逆下氣。(以)麥門冬湯主之。

此言火逆證而出其方也。此證絕無外邪。亦無咳嗽。故用人參。否則人參必不可姑試也。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甘草(各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取以上九味藥材,加以搗碎,放入澤漆湯中煎煮,直至獲取五升液體,溫熱後每次服用五合,直到夜晚全部服完。

(當出現上氣而不咳嗽的情況,如果確定是正氣被邪氣壓制導致的,則難以治療。若邪氣旺盛而正氣未衰弱,適合使用發汗的方法。然而這僅針對外邪而言。另外還有因為虛火灼燒肺金,以及風邪夾帶水飲上逆的情況,與此完全不同。對於這種情況,應區分命名為火逆症。)火逆引起的上氣症狀,(沒有咳嗽、逆喘、吐痰、雞鳴般的聲音等症狀,只是)感到咽喉部位(似乎有異物阻礙,而不)暢通。(治療原則應該是)抑制逆氣並降氣,(使用)麥門冬湯作為主要方劑。

這裡談到了火逆症的表現及對應的處方。此病症完全不存在外邪侵襲,也無咳嗽症狀,因此方中使用人參。如果不是這樣的情況,絕對不可輕易嘗試使用人參。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甘草(各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癰。(在將成未成之初。邪氣盡壅於肺。)喘不得臥。(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此言肺癰始萌。病勢漸進。當以此方、乘其未集而擊之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肺癰已成。上已詳言其證矣。今且撮舉其要。而出其方。)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此)為肺癰。(但肺癰未成膿。實邪也。故以葶藶之逐邪主之。今既成膿。則為虛邪。當以)桔梗湯(之解肺毒排癰膿)主之。

白話文:

上方六味藥材,使用十二升水進行煎煮,煮至剩六升汁液,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白天三次,夜晚一次。

對於肺癰,在病症即將形成但尚未完全成形的初期階段,由於邪氣全部積聚在肺部,導致呼吸困難無法平躺的情況,建議使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這是說在肺癰剛開始出現,病情逐步加重時,應及早使用此方,在病邪尚未完全聚集時予以擊退。

葶藶大棗瀉肺湯的配方如下

葶藶(炒至呈黃色後搗成丸,大小如彈子),大棗(十二枚)

首先用三升水煮大棗,煮至剩兩升後去掉大棗,再加入葶藶煮至剩一升,一次性服下。

(對於已經形成的肺癰,其症狀前文已有詳細說明,現僅概述其關鍵特徵並提供相應方劑。)症狀包括咳嗽伴隨著胸部滿脹、發冷顫抖、脈搏快速、咽喉乾燥而不口渴,時常吐出污濁且帶有腥臭味的唾液,長期以來偶爾會吐出如米粥般的膿痰,這些都是肺癰的表現。(在肺癰未化膿時,屬於實邪,因此使用葶藶來驅除邪氣。但一旦膿已形成,則轉為虛邪狀態,此時應以)桔梗湯(用來解除肺部毒素並排出膰膿)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尤在涇云、此條見證。具如前第二條所云。乃肺癰之的證也。此病為風熱所壅。故以桔梗開之。熱聚則成毒。故以甘草解之。而甘倍於苦。其力似乎太緩。意者癰膿已成。正傷毒潰之時。有非峻劑所可排擊者。故藥不嫌輕耳。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咳而上氣。上既詳其證矣。又有外邪內飲。填塞肺中而為脹者。自當另看)咳而上氣。此(病何以知其)為肺脹。(蓋以)其人(大)喘。目(突)如脫(之)狀。(診其)脈浮(則知其風邪。若浮而且)大者。(則知其風火挾水飲而乘於肺。以)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白話文:

尤在涇提到,這條描述的症狀與前第二條所述相同,是肺癰的典型特徵。這種病由風熱阻滯引起,所以使用桔梗來疏通;熱能聚集成毒,因此加入甘草以解毒。甘味的用量超過苦味,看似藥效較為和緩,但考慮到癰膿已經形成,正是身體正氣受損、毒素需排出的時期,並非強烈藥物所能直接驅除,因此藥方不宜過重。

桔梗湯方

桔梗 一兩 甘草 二兩

將上述藥材以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分次溫服後,能促使膿血吐出。

(咳嗽且氣喘,先前已詳細說明其症狀。另外,若有外邪與內生痰飲堆積在肺中導致胸悶脹滿的情況,則需另作考慮。)

至於咳嗽且氣喘的狀況,如何辨識這是肺脹的問題呢?主要根據病人喘息嚴重,眼睛突出近乎脫出的模樣,以及脈象浮動可知風邪存在,如果脈象不止浮且更顯洪大,則表示風火夾雜痰飲侵襲肺部,此時宜以越婢加半夏湯作為治療方劑。

此詳肺脹證。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二兩),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心下有水。咳而上氣。以小青龍湯為的劑。然煩躁則挾有熱邪。故加石膏。參用大青龍之例。寒溫並進。兩不相礙。

白話文:

這裡詳細記載了肺脹病的症狀,並提供了正規治療的處方。

越婢加半夏湯方

成分: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二兩)、半夏(半升)。

使用方法:將上述六味藥材加入六升水中,首先煎煮麻黃,去掉表面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至剩餘三升汁液,分為三次溫服。

當出現肺脹病症,伴隨著咳嗽、氣喘、煩躁不安,且脈象浮動時,這表明心下部位有水濕積聚,應以小青龍加石膏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在心下有水濕、咳嗽氣喘的情況下,小青龍湯是對症的良方。但如果同時伴有煩躁症狀,則表示體內可能夾帶熱邪。因此,在小青龍湯基礎上加入石膏,參考大青龍湯的配伍原則,實現寒性與溫性藥物的並用,互不幹擾,以達到治療效果。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乾薑(各三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按。宜生用。研末加倍。用之方效。)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附方

外臺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方見虛勞)

千金甘草湯

甘草一味。以水三升。煮減半。分溫三服。

千金生薑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白話文: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成分:麻黃、芍藥、桂枝、細辛、乾薑(各三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使用時應為生石膏,磨成粉末後份量加倍,這樣效果更佳)。

做法:將上述九種材料放入一斗水中,首先煮麻黃,去掉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煮至剩下三升藥液。身體強壯者一次服用一升,體弱者酌量減少,每日分三次服用。孩童則每次給予四合。

附方:

  1. 外臺炙甘草湯:適用於治療肺痿,症狀為唾液多、心胸間有溫熱滑膩感。(此方詳見「虛勞」篇)
  2. 千金甘草湯:僅使用甘草一味,以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半,分三次溫服。
  3. 千金生薑甘草湯:適用於治療肺痿,症狀包括咳嗽、唾涎多、咽部乾燥且口渴。

生薑(五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皂莢(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尤在涇云、以上諸方。俱用辛甘溫藥。以肺既枯痿。非濕劑可滋者。必生氣行氣。以致其津。蓋津生於氣。氣至則津亦至也。又方下俱云吐涎沫多不止。則非無津液也。乃有津液而不能收攝分布也。故非辛甘溫藥不可。加皂莢者。兼有濁痰也。

白話文:

生薑五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顆。

這四種材料,加入七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三升,分成三次溫熱服用。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皁莢湯」,用來治療肺萎導致吐出唾液泡沫。

所需藥材為: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以及皁莢一顆(去除外皮和籽,烘烤至焦黃)。

將上述五種藥物,放入七升水中,用小火慢煎至剩三升,分三次溫熱飲用。

尤在涇說道,這些處方都使用了辛味、甘味及溫性的藥物。因為肺部已經萎縮乾枯,無法單靠滋潤的藥物來補充,必須使用能滋生氣血、促進氣血運行的藥物,以此來產生津液。津液是由氣所生成,氣到了,津液自然就跟隨而至。此外,每個方子下方都註明,若吐出大量唾液泡沫不停止,並非體內完全缺乏津液,而是有津液卻無法正常收斂與分配,因此非得使用辛甘溫性的藥物不可。方中加入皁莢,是因為還兼有粘稠痰涎的情況。

外臺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貝母(各三兩),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在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葦莖(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白話文:

【外臺桔梗白散】用於治療咳嗽且胸部滿脹、發冷顫抖、脈搏快速、咽喉乾燥但不口渴,時常吐出污濁唾液帶有腥臭味,長期以來偶爾會吐出像米粥般的膿痰,這些症狀表明為肺癰。

成分:桔梗、貝母(各三兩)、巴豆(一分,去皮熬煮至如油脂狀)。

將上述三味藥物製成粉末。體質壯實者飲用半錢匕,體弱者應減少用量。若病位在膈膜上方,服用後會吐出膿痰;若病位在膈膜下方,則會透過排泄排出。若排泄過多不止,可飲用一杯冷水以幫助穩定狀況。

【千金葦莖湯】適用於治療咳嗽伴有輕微發熱、心煩胸滿,且胸部皮膚粗糙如鱗甲狀,這些都是肺癰的表現。

成分:葦莖(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冬瓜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尤在涇云、此方具下熱散結通瘀之力。而重不傷峻。緩不傷懈。可以補桔梗湯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亦良法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方見上。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

尤在涇云、此方原治肺癰喘不得臥。此兼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則肺有表邪宜散。故先服小青龍一劑乃進。又云、肺癰諸方。其於治效。各有專長。如葶藶大棗。用治癰之始萌而未成者。所謂乘其未集而擊之也。其葦莖湯。則因其亂而逐之者耳。桔梗湯。剿撫兼行。而意在於撫。

洵為王者之師。桔梗白散。則搗堅之銳師也。比而觀之。審而行之。庶幾各當而無誤矣。

白話文:

上方四味藥,使用一斗水,首先煮蘆葦莖至剩五升水量,去除沈渣,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剩下二升,一次服用一升,再次服用後應會吐出膿痰。

尤在涇表示,此方具有清除熱毒、消散結塊及疏通瘀血的功效,且藥性適中,既不過於猛烈也不過於緩和,能彌補桔梗湯與桔梗白散兩方的不足之處,實為一個良好的治療方法。

至於「葶藶大棗瀉肺湯」,適用於治療肺癰,症狀包括胸部滿脹、全身及面部浮腫、鼻塞、流清涕、無法嗅聞香臭及酸辛味、咳嗽、氣喘、呼吸困難等。(該方劑見前文,每隔三天服用一次,可連續服用三四次。先服用小青龍湯一劑,之後再接續此方。)

尤在涇進一步說明,此方原用於治療肺癰引致的無法平躺喘息,若伴有面目浮腫、鼻塞流清涕,則表示肺部同時有外來邪氣需發散,因此先以小青龍湯發汗解表,再使用此方。他又提到,治療肺癰的各方藥物,根據病情不同,各有其專門效果。例如葶藶大棗適合在癰癥初起未成熟時使用,即在病邪聚集初期予以攻擊;而蘆葦莖湯則是在病邪已導致混亂時進行驅逐。桔梗湯則是兼具消滅病邪與調理的雙重作用,其重點在於調理。可說是統領全局的王者之師;至於桔梗白散,則是針對頑固病邪的強力攻堅部隊。仔細比較並謹慎應用這些方劑,才能確保治療適當而不致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