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一 (7)
卷一 (7)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極寒(之時,令陽內伏而不固外,病多)傷經。極熱(之時,令陽浮於外,而暑熱並之,汗出則絡傷,病多)傷絡。(合而言之,無非以類相從之理也。)
此一節由陰陽臟腑五邪之分合異同,經氣時候原委,以及所當然者如彼,所以然者如此。欲學者體認於文字之外,則得矣。附錄千金婦人三十六病,以備參考。十二瘕者:謂所下之物,一如青泥,二如青血,三如紫汁,四如赤皮,五如膿痂,六如豆汁,七如葵羹,八如凝血,
九如青血似水,十如米汁,十一如月浣,十二如經度不應期也。九痛者:一陰中痛傷,二陰中淋痛,三小便即痛,四寒冷痛,五月水來腹痛,六氣滿注痛,七汗出陰如蟲齧痛,八脅下痛,九腰痛。七害者:一害食,二害氣,三害冷,四害勞,五害房,六害娠,七害睡。五傷者:
一孔痛,二中寒熱痛,三小腸急牢痛,四臟不仁,五子門不正。三因者:一月水閉塞不通,二絕產乳,三羸瘦不生肌肉。又康熙字典「䅽」字注云:「讀與馨同」。吳醫唐立三云:「飪為烹調生熟之節」。則「䅽飪」句,為「䅽香可口,過食之而停滯」也。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為醫者誤)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里證甚急,而)身體疼痛者,(表證亦不可緩,二者相權,)急當(先)救(其下利清穀之)里,(姑且)後(其表之身體)疼痛。(若服藥後)清便自調(而身仍痛)者,急當救表也。
此言證有表裡之殊,治有緩急之異也。傷寒論中最詳,不必多贅。
夫病(者,有平時之)痼疾,(而)加以(一時之)卒病。(卒者易攻,痼者難拔,審其先後。)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前言病有表裡之不同,治者權緩急而分其先後;此言病有新舊之不同,治者審難易而分其先後也。
師曰:五腑病各有所得者愈。(有得之情志相勝者,如怒傷肝,得悲而愈,悲勝怒之類;有得之時日者,如病在肝,愈於夏,喜得子氣,制其勝我之類;有得之飲食者: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黃,宜食酸;腎色黑,宜食辛是也;有得之自得其位者,
肝病愈於丙丁,起於甲乙;心病愈於戊己,起於丙丁;脾病愈於庚辛,起於戊己;肺病愈於壬癸,起於庚辛;腎病愈於甲乙,起於壬癸是也。)五臟病各有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也。而且)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何以謂之不喜?與其各有得者相反皆是。不僅以所惡為不喜也。姑即所不喜者,舉一端而言之。)
病有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是臟氣為邪氣所變,而食之轉助病氣。)必發熱也。(若傷寒證渴欲飲水少與之法,不在此例也。)
白話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極寒時,陽氣內斂不固於外,疾病多傷及經脈;極熱時,陽氣浮於外,暑熱夾雜,汗出則絡脈受損,疾病多傷及絡脈。總而言之,都是同類相感應的道理。
這一節闡述陰陽、臟腑、五邪的分類、合並、異同,經氣的時令、根本原因以及必然的結果。希望學習者能融會貫通,不拘泥於文字,就能理解了。附錄《千金要方》婦人三十六病,以供參考。十二種瘕症,指排出之物:一如青泥,二如青血,三如紫汁,四如赤皮,五如膿痂,六如豆汁,七如葵菜羹,八如凝血,九如青血似水,十如米湯,十一如月經,十二如月經超過預期時間。九種疼痛:一陰部疼痛,二陰部淋漓作痛,三小便時疼痛,四寒冷疼痛,五月經來時腹部疼痛,六氣機阻滯疼痛,七汗出時陰部有蟲咬般的疼痛,八脅下疼痛,九腰痛。七種致病因素:一飲食不節,二氣機失調,三受寒,四勞累,五房事過度,六懷孕,七睡眠不足。五種損傷:一肛門疼痛,二腹部寒熱交加疼痛,三小腸絞痛,四臟腑失去知覺,五陰道不正。三種病因:一月經閉塞不通,二難產後乳汁不通,三消瘦無力,肌肉不生長。此外,《康熙字典》中「䅽」字注釋為與「馨」字同音,吳醫唐立三說,「飪」指烹調生熟的火候,那麼「䅽飪」指食物香氣誘人,過量食用而導致停滯。
問:疾病有的需要先治裡,有的需要先治表,這是什麼意思?答:病人因為醫生誤診而服用瀉下藥,導致下利不止,排出清穀之物(裡證很急迫),同時身體疼痛(表證也不能延誤),這兩種情況需要權衡。應當先治裡證(即下利清穀不止),暫時後治表證(即身體疼痛)。如果服藥後大便恢復正常,但身體仍然疼痛,就應該趕緊治療表證。
這說明疾病有表裡之分,治療有緩急之異。《傷寒論》中對此論述最詳盡,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疾病有的為平時的慢性病,有的為突然發生的急性病。急性病容易治療,慢性病難以根治,應當根據疾病的先後順序治療。應當先治急性病,然後再治療慢性病。
前面說疾病有表裡之分,治療要權衡緩急,分清先後;這裡說疾病有新舊之分,治療要衡量難易,分清先後。
答:五腑疾病各有其治療方法。(有的依賴情志的調節,例如怒傷肝,可以用悲來治療,悲能克怒;有的依賴時令的變化,例如肝病在夏季容易痊癒,因為夏季屬火,而肝屬木,火能克木;有的依賴飲食的調養,例如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黃,宜食酸;腎色黑,宜食辛;有的依賴五行相生的順序,例如肝病在丙丁日(陰陽木)痊癒,發病在甲乙日(陽陰木);心病在戊己日(陰陽土)痊癒,發病在丙丁日;脾病在庚辛日(陰陽金)痊癒,發病在戊己日;肺病在壬癸日(陰陽水)痊癒,發病在庚辛日;腎病在甲乙日痊癒,發病在壬癸日。)五臟疾病各有其忌諱(心臟怕熱,肺臟怕寒,肝臟怕風,脾臟怕濕,腎臟怕燥),而且各臟腑都容易因為其所不喜的事物而生病。(什麼叫所不喜?與其各有得者相反,不只是指所惡,只是舉一個方面來說明。)有些食物平時不應該吃,卻偏偏很想吃,這是臟腑之氣被邪氣所侵犯,而食用此物則助長病氣,必然發熱。(傷寒病渴而想喝水,用少量水治療,不在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