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本節先君小注中,突出烏梅丸一句。取厥陰全體之治,於群書無字中會出,是文家化境也。

按厥陰篇,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以及便血、吐膿、煩嘔、厥熱等症,立烏梅丸一方,降逆止利,順接陰陽法,破陰行陽,為傳轉法,藉以調肝實脾。

以明體用之妙也。夫以體用言之,方用烏梅酸平,入肝納氣補其體;當歸苦溫,入肝養血而通經,俾氣血調而木得遂矣;人參甘寒,益脾中之陰;乾薑苦溫,補脾中之陽,令陰陽和則脾健,而邪不能侵矣;黃連黃柏,苦寒入心降火,降炎上之火,以溫下寒。此為用其用也。蜀椒桂枝,焦辛入心,補陽氣,散寒水,令心君旺而下交於腎。此為助其用也。妙在細辛之辛香交通上下,領諸藥環轉周身,調氣血,通絡脈,以運其樞。附子入腎,鎮浮陽,暖水臟,以固其根。味備酸甘焦苦,性兼調補助益,統厥陰體用而並治之,則土木無忤矣。中工不曉此理,以補土製水,縱火刑金,則是治一臟而殃及四臟,惡在肝虛之治法哉?

夫人稟五常。(日在五氣之中,而實)因風氣而生長。(風即氣,氣即風,所謂人在風中而不見風是也。)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得和風,則)元真通暢。(其呼吸出入間,徐疾有度,上下得宜。)人即安和。(否則一失其和,則為)客氣邪風,中人多死。(然風有輕重,病有淺深,雖)千般疢難,(總計)不越三條:一者、(中虛人。)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中實人。臟腑不受,惟外體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非由中外虛實感召其邪,是為不內外因也。)

以此詳之,病由(以此三條而)都盡。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以發汗和解之法)醫治之。(則內因之病可免也。)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則外因之病可解也。)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此不內外之因可免也。凡)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各適其宜。)不遣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一身之空隙,)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是(合)皮膚臟腑(內外井然不紊)之文理也。

此以風氣二字,提出全書之大主腦也。上節論肝病按虛實體用之治法,為開宗第一義。可知獨重者在此。此節即暢發之。風氣二字宜串講,切不可泥舊注以八風六氣板之也。六氣之害人,在風尤為親切,但五氣有損無益,風則生長因之。內經云:風生木,木生肝。又云:神在天為風。又云:大氣舉之。佛經以風輸主持天地。人得風氣以生,日在風中而不見風,鼻息出入,頃刻離風即死。可知人之所以生者,風也。推而言之,木無風,則無以遂其條達之情;火無風,則無以遂其炎上之性;金無風,則無以成其堅勁之體;水無風則潮不上;土無風則植不蕃。

白話文:

本章重點闡述烏梅丸的運用,此方治療厥陰病的全體症狀,其妙處在於超越前人,並非單純從書籍中摘錄所得,而是融會貫通,達到極高的醫學造詣。

厥陰篇中記載的消渴、氣上衝心、心痛熱、飢而不食、食則吐蛔、下痢不止、便血、吐膿、煩嘔、厥熱等症,皆可用烏梅丸治療。此方能降逆止瀉,順應陰陽,破陰行陽,是傳經活絡的良方,能調和肝脾。

烏梅酸平,入肝以收斂氣息,補益肝臟;當歸苦溫,入肝以養血通經,使氣血調和,肝氣得以舒暢;人參甘寒,滋補脾陰;乾薑苦溫,溫補脾陽,使脾臟陰陽調和,邪氣便無法侵犯;黃連、黃柏苦寒,入心降火,熄滅心火;蜀椒、桂枝辛溫,入心補陽,散寒除濕,使心氣旺盛,並溫煦腎陽;細辛辛香,溝通上下,引領諸藥周身運行,調和氣血,通暢經絡;附子溫腎,溫煦水臟,固護腎氣。此方藥物齊全,兼具調和、補益、輔助等功效,全面治療厥陰病,使肝脾協調,互不干擾。

若不懂此理,只知單純補益脾土而抑制腎水,反而助長心火克金,這樣治一個臟器,卻反而損傷其他臟器,正是肝虛治療的謬誤所在。

人體稟承五行之氣,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五臟若能順應和煦的風氣,元氣通暢,呼吸自然,人體便安和;否則,若遭受外邪侵襲,則會導致疾病,甚至死亡。但即使疾病千變萬化,總不外乎三種:一、內虛之人,經絡受邪,邪氣入侵臟腑;二、內實之人,臟腑不受影響,但外體四肢九竅,血脈壅塞不通;三、外傷,如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若能養生保健,避免邪風侵犯經絡,在邪氣尚未入侵臟腑時,及時使用發汗解表的方法治療,則可避免內因疾病;四肢稍覺沉重,即用導引、吐納、針灸、按摩等方法,避免九竅閉塞,則可避免外因疾病;此外,避免外傷,房事有節,則可避免非內外因疾病。平時飲食注意冷熱酸甜苦辣的調配,使身體不致虛弱,則疾病便無法侵入肌膚腠理之間。腠理,是一身空隙,三焦通會元氣之處;理,則是皮膚臟腑內外井然有序的狀態。

本章以風氣二字,點出全書的綱領。上章論述肝病的虛實體用治法,是本書的開篇;本章則進一步闡述,風氣二字應當貫穿始終,不可拘泥於舊注的八風六氣學說。六氣致病,風氣尤為重要,五氣有損無益,而風氣則主生長。內經云:「風生木,木生肝」,「神在天為風」,「大氣舉之」。佛經也說風是天地運行的根本。人依賴風氣而生,人時刻處於風中卻感覺不到風的存在,呼吸之間一刻也離不開風,若離開風則立即死亡。可見,人之所以能生存,皆因有風。推而廣之,木無風則無法生長,火無風則無法燃燒,金無風則無法堅固,水無風則潮水不漲,土無風則草木不生。